李旭平
(丽水学院 工学院 浙江 丽水 323000)
基于区域调查的浙闽木拱廊桥保护探索
李旭平
(丽水学院 工学院 浙江 丽水 323000)
根据木拱廊桥保护需要,对丽水市景宁县木拱廊桥的现状作了深入详实的调查,以现存木拱廊桥状况入手,分析木拱廊桥建筑与结构特征,为下一步木拱廊桥的保护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相应措施,提供给木拱廊桥保护工作者参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调查研究;木拱廊桥;保护
浙闽木拱廊桥是中国古桥梁重要组成,也是桥梁演化传承中重要环节;是木结构桥梁杰出的范例,也是中国古代最完美木结构建筑体系;是浙闽人民千百年来与自然斗争中创造的杰作,也是典型山地人居建筑遗产。浙闽木拱廊桥一般都建在溪流河床较狭窄的地方,采用单孔单跨营造技术,有着相对成熟的技术体系和优美的艺术造型,巧妙地将功能和形式完美融合,技术和艺术有机结合[1]。
有关廊桥的结构构造研究,主要围绕木拱廊桥历史渊源,与清明上河图中“汴水虹桥”比较,拱结构特性认证,拱结构类型分析等方面展开。目前对木拱廊桥结构特性研究已经有了初步的共识。
从结构受力分析,浙闽木拱廊桥属于拱结构,比汴水虹桥更合理,是汴水虹桥的传承和发展[2]。在现存各类木拱廊桥中3/5节苗结构制式是最成熟的结构性式[3]。国内学者刘妍在文献[4]中分析了廊桥的体系类型,并指出了浙闽木拱廊桥与汴水虹桥传承关系和差异。
1.1 调查范围、目的与内容
浙闽木拱廊桥主要分布在浙江南部和福建北部区域,全区域调查研究工作无论人力、物力溯及,本文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丽水市景宁县作为调查区域进行调研。
调查主要目的与内容:掌握木拱廊桥在景宁县内分布的数量、类型以及保存现状,并绘制景宁畲族自治县廊桥分布图;对木拱廊桥各时代的典型个例进行较详细的调查,了解其建筑工艺,相关的人文历史知识;从建筑学的角度对木拱廊桥的特点进行总结; 通过调查了解木拱廊桥保存状况和面临的问题,初步探讨一下浙闽木拱廊桥的保护与开发。
调查主要采取下列方法进行:(1)收集图书、网络上有关古廊桥的资料,分析景宁县古廊桥的由来、发展历程;(2)参观、实物考察、访问专家和当地居民、收集资料等;(3)对廊桥进行利用GPS等工实地测绘、绘制图纸,并对廊桥进行拍照,掌握第一手现场材料。
1.2 木拱廊桥的种类
廊桥,顾名思义,就是有屋檐的桥,即在桥面以上建有廊屋,以屋护桥,桥屋一体。廊屋构架、造型虽有繁简之分,但皆大同小异。其形式主要从拱架不同上加以区分,主要可分为木拱廊桥、石拱廊桥、木梁(或称平梁)廊桥三种。其中石拱廊桥、木伸臂梁廊桥在全国各地山区中皆有分布,而其中浙南、闽北山区的木拱廊桥,造型尤为别致,形似蜈蚣,当地又称“蜈蚣桥”在建筑学上又称叠梁拱桥或木拱桥。
1.3 景宁县木拱廊桥数量以及分布情况
经调查得知,景宁是中国古廊桥最集中、最丰富的地域之一,现有各类廊桥57座余座(详见附表一),其中木拱廊桥13座,木梁廊桥36座,石拱廊桥8座。
其中最具价值的木拱廊桥数目约占全国总数的六分之一,丽水总数的三之一,在丽水市内仅次于庆元。
景宁廊桥的建造多为清代康熙至民国年间所建,这些廊桥大多位于古代交通要道上,分别通往庆元、泰顺、文成等地。现存建造年代最早的为东坑下桥(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 ,建造年代最晚的为大吴山村荷花桥(1979年),时间跨度达290余年。具体各年代廊桥数目统计如下:
清早中期(清道光之前):9座
清中后期(清道光至宣统年间):18座
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18座
解放后(1949--):8座
年代不详:3座(注:年代不详的,根据经验判断也应清中后期时建造的。)
在这些廊桥中,其中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座:东坑下桥(东坑镇)、莲川大地桥(沙湾镇);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座:芎岱岭脚桥(家地乡)、大赤坑桥(大均乡)、高演环胜桥(梧桐乡)、徐山永镇桥(外舍管理区)、胡桥(大漈乡)、护关桥(大漈乡)、梅岐桥(梅岐乡)、章坑接龙桥(东坑镇)。
另外在2009年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申请时,丽水市将全市重要的24座廊桥命名为“处州廊桥”作为一个整体申报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庆元10座,景宁8座,龙泉4座,松阳、青田各1座,数量上仅略少于庆元,而大大超出其他各县市,这8座廊桥分别是:东坑上桥、东坑下桥、莲川大地桥、章坑接龙桥、大均大赤坑桥、高演环胜桥、护关桥、梅歧桥。
2.1 东坑下桥――清中期代表,境内现存最古老的廊桥
东坑下桥桥身东北至西南向,横跨于东坑溪上,该桥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呈“之”字型扭曲,于1989年7月18日公布为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3月16日公布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据说神龛内的观音不仅能保太平,还能保护桥的安全,所以当地人又称之为“观音阁廊桥”。建筑占地面积约180.94平方米。
该桥为为单孔木拱廊桥,外观呈八字形,桥长约24.31米,宽约4.34米,净跨为21,80米,桥身由宽度不一的木板铺筑而成,桥廊分为廊屋和桥下主体结构组成,桥上十一间廊屋对称工整布置,为四坡悬山顶,五架抬梁,较为简素,四柱九檩,中间设有神龛,原供奉观音,现无存,桥上两侧设有廊凳,护板,可供人休憩之用,桥身外侧设有风雨板,桥头两边均有青石阶拾级而上。桥下结构为圆弧拱,其“三折边”、“五折边”、“剪力撑”及端竖排架的木撑构架已趋成熟,比较科学地解决了廊桥受力问题
东坑下桥整体图
2.2 芎岱岭脚桥——清后期代表
芎岱岭脚桥位于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家地乡芎岱行政村芎岱自然村岭脚处。建于清同治九年(1871年),该桥南北横跨于芎岱溪上,占地面积165平方米,于2004年被定为县级保护文物单位。
芎岱岭脚桥为木拱廊桥,桥全长25.6米,宽5米,净高7.9米,四柱九檩抬梁式梁架,悬山顶,共有廊屋十一间,中间三间为拱顶,其桥拱做法独特精美,为三折拱,由九根枕木横铺。
芎岱岭脚桥跨度大,呈左右对称结构,具有较高的廊桥艺术风格及建筑价值,对于研究浙南地区廊桥文化有较高的价值。
第一、廊桥造型古朴,规模宏伟,结构精致。
木拱廊桥大多坐落在深沟高涧之上,它们与廊、屋、亭巧妙结合,上廊下桥。明间一侧设神龛,供旅人求神保佑平安或村民求天神保佑桥的本身。上廊似屋,与当地民居造型相似,下桥如虹,与周围参天绿树、深壑峭壁浑然一体。古朴却显自然的造型、粗犷但不失细腻的风格、实用而又完善的榫卯榫头结构方式及其营造模式,折射出先民高超的建筑技巧和朴实的审美观念。
第二,桥梁建造的技术含量及文化价值高。
现存有木拱廊桥的拱跨超过三十米,调查区域内跨度最大的莲川大地桥拱跨达31.1米,仅比被学术界认为是中国古建筑中净跨最大的赵州桥(37.02)少6米,跨度大是木拱廊桥技术含量最高的体现,是验证结构形式优劣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三,变化多样的屋顶形式、优美动人的天际轮廓线。
由于木拱廊桥内部空间起伏变化较大,单坡、双坡的屋面上覆以青瓦屋面,廊桥中心或两头还作檐角上翘的重檐歇山顶或八角攒尖顶,形成层层叠叠、高低错落的屋顶轮廓,廊桥的屋顶样式有硬山、悬山、歇山、攒尖等。屋顶上有漏花式的屋脊以灰塑孔洞组成图案形状的通透花纹,也有以砖雕砌筑,还有以灰塑嵌花式屋脊,制作精细的动物、花鸟等图案嵌在上面。屋脊由舒展、平缓的曲线向燕尾自然过渡,有单一尾的,也有呈双叉燕尾形的,透过深灰色花瓦孔洞,可以看见透亮的淡蓝色的天空,再加上弯弯翘起的脊角,与周围的青山绿水互相呼应融为一体,组成了优美动人的天际轮廓线。
第四,木拱廊桥受传统风水的学说影响与村落环境自然融合,共同形成和谐的人居环境。
一般古村落的选址多依山傍水,其布局强调村落的整体轮廓和周围地形、地貌、山水取得自然和谐。追求优美的、自然的人居环境。体现出一种“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景观效果。
第五,木拱廊桥与宗教信仰的紧密结合是浙闽木拱廊桥的一大特色。
木拱廊桥中基本上都设有神龛供乡民祭祀。桥横跨溪水两岸,神龛多设在桥屋明间中。祭祀的对象各桥不一,有佛教的观世音菩萨,也有道家的土地公、五显大帝,更多就是地方神灵,如汤夫人、马仙姑、吴三公等,甚至还有当地族人的祖先。由于桥内神龛祭祀的对象不一,所以祭祀的时间也不同,以春节、每月的农历初一、十五为主。
第六,木拱廊桥还是公共聚会和娱乐场所。
综观调查区域内的木拱廊桥除了具有交通的连接功能外,桥上还十分鲜活地存在并融入周围居民的日常生活轨迹。
由于建造木拱廊桥之地,大多土地面积狭窄,除供村民建房场地外,祠堂和木拱廊桥是位于可提供村民聚会的公共场所,而祠堂是供奉祖先的神圣之地,一般不会用于娱乐用,所以木拱廊桥成了村民唯一的公共活动场所。如景宁雁溪乡的印石桥曾是古代交通要道,常年设有茶水摊免费供过往行人休息引用,平日里乡亲也经常于桥上闲聊、娱乐,桥头更建有戏台,每至喜庆之日,全村人更是聚于此桥,欣赏当地著名的木偶戏,类似如此的木拱廊桥在各地方均有发现,凡此种种都说明木拱廊桥是重要的公众活动场所。
木拱廊桥文化是中华民族、全世界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由于木拱廊桥的建造材料为天然木材,历经千年风雨,且由于现代交通的发展,大多数廊桥被废弃缺乏必要的修葺,如今能保存下来的为数极少,且状况令人堪忧。木拱廊桥面临的问题主要和对策建议如下。
4.1 自然灾害(洪水、台风等)的破坏。
洪水是廊桥的天敌,1991年位于景宁家地乡的家地广济楼桥被百年不遇的洪水冲毁; 2005年9月1日,受台风“泰利”影响河水暴涨,位于景宁畲族自治县东坑镇的两座百年木拱古廊桥——白鹤桥和龙潭桥,被大水冲毁。
白鹤桥位于在景宁县东坑镇白鹤村,建造于清道光十六年(1831年),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白鹤桥背靠青山古宅,为木构七柱五边带披檐廊屋桥,两坡为悬山顶,东南走向,跨北溪上,全长32.3米,宽4.8米,净跨23.9米,矢高5.3米,踏跺东侧为3米,西侧为3.5米。据《浙江通志》记载:“桥在县南四十里,以建时有白鹤群集故名。久废。”桥在东坑镇白鹤村间,村以桥得名,相传南宋初就有该村道士张九公与雁溪道士何八公斗法,险些淹了白鹤村的说法。
龙潭桥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民国18年(1929年),桥位于景宁东坑镇北溪村南10里的小溪上,桥为景宁至东坑、文成、泰顺古时必经之通道。
受2016年9月15日,第14号台风“莫兰蒂”的影响,浙江省泰顺县境内河水暴涨,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泰顺廊桥之薛宅桥、文重桥与文兴桥先后被洪水冲毁。
地处浙江南部与福建为邻的泰顺县是“中国廊桥之乡”,境内有年代久远、保存较好的古廊桥 33座,其中 19座廊桥在2005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座廊桥于200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这次被冲毁的3座廊桥都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调查和上述报道,木拱廊桥遭遇台风破坏,成为木拱廊桥破坏的主要因素,自然界的力量人力无法抗拒,做好木拱廊桥的电子档案建设,为木拱廊桥重建修复准备必要的资料,应该是必由之路。
4.2 人为破坏。
一方面民众对廊桥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廊桥价值了解不清,管理不谨,造成很多不可挽回的损失。如:1990年柘湾木拱廊桥被过路留宿的乞丐取暖用火而烧毁;2005年端午节,梅漴桥因当地村民在桥上进行祭祀活动而被烧毁的廊桥。
另一方面,由于经济需要发展,一些工程建设也直接导致了景宁廊桥的遭到破坏。一些古廊桥位于交通要道之上,由于改善交通的需要,很多廊桥不得不被拆除,改建成现代桥梁;而水库的建设则是影响廊桥生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2000年由于景宁省级重点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的需要,英川镇畲桥、木耳口茶堂桥和长滩桥三座木拱廊桥被迁建。
最后,缺乏专业的管理和村民不合理的修缮也不同程度的造成了对廊桥的破坏。廊桥文物保护范围内外乱拆乱建现象比较严重,保护范围和建控地带遭到破坏。一些民众出于自身利益考虑,随意拆除廊桥建筑的某些构件,有的在保护范围内新建部分建筑物;有的则在廊桥上任意涂抹、刷洗,使廊桥失去了原有的风貌。
根据调查,木拱廊桥遭遇台风破坏,成为木拱廊桥破坏的主要因素,自然界的力量人力无法抗拒,所以,做好木拱廊桥的电子档案建设,为木拱廊桥重建修复准备必要的资料,应该是必由之路。加强对民众的文物保护政策法律宣传教育力度,使民众普遍增强木拱廊桥保护意识,自觉维护好木拱廊桥这一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免遭破坏。
[1]苏旭东,刘妍.“双三节苗”木拱桥——木拱桥发展体系中的重要形式.[J].华中建筑,2010,(10):39-42.
[2]杨艳,刘建新,陈宝春.闽浙木拱桥为拱结构论证.[M].第四届中国廊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12 :71-73.
[3]苏旭东.闽浙木拱桥三种结构制式比较.[M].第四届中国廊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12:77-80.
[4]刘妍.闽浙木拱桥结构体系类型学研究.[M].第四届中国廊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12:83-97.
U45
B
1007-6344(2016)10-0028-02
浙江省科技厅公益技术研究社会发展项目(2013C33075)
李旭平,1963年9月出生,男,汉族,浙江莲都人,大学本科,硕士学位,教授,结构工程,丽水学院 工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