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鲁迅悲剧观形成原因的探析

2016-04-27 02:35胡志强
青年文学家 2016年5期
关键词:悲剧意识

摘 要:鲁迅对悲剧有独特的看法,虽然他没有系统地阐述过,但他在他的一篇杂文中谈及过,他认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他从现实生活中汲取题材,描写几乎无事的悲剧,关注人的精神和灵魂。鲁迅悲剧观的形成,既有时代的大环境的影响,又有自身因素的促成。

关键词:悲剧意识;时代环境;悲悯情怀

作者简介:胡志强(1991.7-),女,满族,辽宁铁岭人,辽宁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5-0-01

一、国乱民愚的时代促成

鲁迅生存在国家动乱,战争和反抗相交替的时代。他从小便深知事态冷暖、饱受其中的炎凉,时常流露出对上层社会堕落的鄙视和对下层社会不幸的怜悯。在短暂的幸福童年之后,他便开始了奔波漂泊,少年时代,家道衰落,父亲患病不起。“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1]此后,他四处求学,1902年到日本留学,学习医学。过早的居无定所的生活让鲁迅学会了坚强独立,同时也不免有悲凉之感。戊戌维新的失败,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都使他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腐败和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因而产生了失望激愤的情绪,这对他形成独特的悲剧意识有一定影响。每一个杰出的作家都是他所处时代的儿子,《呐喊》、《彷徨》就是中国社会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向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时代过渡的产物。它深入地反映了这一时代的主要矛盾和特征。这期间,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动乱达到了空前程度,下层民众生活极端贫苦,无以为生,而思想却极其愚昧落后,自私保守。社会中的知识分子在觉醒后找不到生活的出路,强大的黑暗势力使他们软弱妥协,彷徨迷茫。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幅幅悲剧画面,鲁迅从现实生活中选材,深刻挖掘,运用奇艺的手法形成了伟大的杰作《呐喊》、《彷徨》。

二、悲悯情怀与西方影响

鲁迅做小说的目的很明确,“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2]鲁迅始终抱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在诉说着现实社会中发生的不幸悲剧,以知识分子的悲悯情怀对社会给予极大的关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悲痛人生的命运,将其不幸撕裂给人看,并把这悲剧的命运矛头直指不公的社会秩序,鲁迅的小说读起来是悲痛的,读者感受的是他内心的激愤和悲悯。他把当时的社会比作一间铁屋子,而里面尽是熟睡的民众,他们被封建思想侵蚀,麻木落后,不感到死亡的悲哀,充当维护封建思想秩序的工具。社会的进步要依靠少数思想清醒、顽强坚韧的战士,在鲁迅看来,他要担负起启蒙民众的重任,虽然暗黑势力过于强大,但他始终站在黑暗的最前面,实现着“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一生,让处在黑暗中的人民看到未来的光明和希望。所以在《呐喊》这部短篇小说集中,虽然鲁迅描写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残酷,人们的愚昧无知,但同时也有着对未来的希望与黑暗中的一丝亮色,目的是去慰藉在寂寞孤独中挣扎的战士,使他们更有勇气前进,不惮于前驱。

在南京读书的时候,鲁迅接触到了宣传变法维新的《实务报》并阅读了大量的被翻译的外域的科学和文艺书籍,受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严复的《天演论》对他触动很大,从此他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相信事物的新旧交替、社会的向前发展,想要改造这黑暗、腐败、不公的社会,揭示人间的一幕幕惨不忍睹的悲剧,达到警醒和疗救的目的。在留学日本期间,鲁迅翻译了大量的外国作品,并写出了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译作性小说《斯巴达之魂》。在仙台学医期间因“幻灯片事件”放弃医学事业,从事文学写作。“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3]在他作的长篇论文《摩罗诗力说》中,他极力赞扬在欧洲发展历史中所具有的反封建战斗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希望中国也能出现意识清醒的勇士使中国人民醒悟。在谈到怎样做起小说来,鲁迅强调“所依靠的全是以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域作品和一些医学上的学问。尼采的个性主义也对他有启示,鲁迅曾回忆早期进化论对他的影响,他认为进化论对他是有指导意义的,毕竟为他指出了一条道路,让他明白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相信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他呼唤精神界之战士,可以启发落后愚昧的民众,从而推动整个民族的进步。在受到自身推动和外在力量的影响后,鲁迅形成了独特的悲剧意识。

注释:

[1]鲁迅:(《呐喊》(自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版,第1页.

[2]鲁迅:《我怎样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4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第512页.

[3]鲁迅:《呐喊》(自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2页.

参考文献:

[1]闵开德、吴同瑞.鲁迅文艺思想概述[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97-105.

[2]唐善林等.论鲁迅启蒙思想的多元性[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6)10-14.

[3]冯光廉.鲁迅小说研究[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103-110.

[4]钱理群等.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70-87.

[5]朱栋霖等.中国现当代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4-50.

猜你喜欢
悲剧意识
伍迪?艾伦电影的悲剧风格
《山海经》中的悲剧形象
对美国黑暗类犯罪题材电视剧的思考
从悲剧前知识浅析雅斯贝尔斯的悲剧理论
生命的映像
论童年经验对张爱玲文学创作的影响
海明威作品中悲剧式英雄主义解读
古典美学思想建构下的张爱玲批评
渗透在语文教学中的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