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秋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是外国资本的直接投资对象。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中国对外投资逐渐增加。2005年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开始出现迅速增长。2010年,中国对欧盟的投资首次超过欧盟对华投资。在“十二五规划”当中,中国的海外投资被列为重点规划项目。2014年,中国在欧盟国家投资超过180亿美元。英、意、荷、葡、德五国分别是中国对欧盟投资最多的五个国家。中国在法国的投资增速最快。2015年年底,记者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采访时,欧盟委员会的一些官员先后表示,欧盟与中国之间的双边投资协议有望于2016年完成。双方互相投资的环境将会因这项投资协议而变得更加开放。
中企希望通过并购打开欧盟市场
实际上,中国企业在欧盟成员国的投资,随着中国经济势力的逐渐增强,在2005年起就不断增加,每年投资总额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欧盟国家对于中国企业的投资大体上持欢迎态度。除去一般的餐饮、服务、教育以及房地产等方面的投资之外,中国企业在欧盟的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农业、通信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这些领域由于涉及的投资周期长、投资数额巨大,目前主要投资者还是以大中型国有企业为主,当然也不乏华为、复星国际这样的大型民营企业,在欧盟国家投资中获得巨大的成功。
记者在欧盟国家当中走访了若干家涉及生产制造类企业。虽然欧盟国家官员大多希望中企在本国以独资或者合资建厂的方式进行投资,但是中企目前大部分的投资方式主要是并购,希望通过并购来获得原来企业所具备的先进生产技术,或者是能够充分利用原厂的销售经营渠道,打开自己产品在欧盟当中的市场,同时避免反倾销诉讼。
一些中型国企在过去10年当中也对欧洲企业进行了大规模并购。例如广西柳工在2012年购买了波兰HMS公司下的民用机械生产部门,获得了这家工厂的推土机生产技术。2013年,襄阳轴承也并购了波兰克拉希尼轴承公司,建立了自己在波兰的分公司。
上述这些并购案例并非所有都一帆风顺。在某种意义上而言,他们确实达到了技术转让和销售渠道共享的目的。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战略性的误判、自身在企业经营上的问题导致了所并购的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出现了巨大的问题。
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
一般来说,欧盟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和相对成熟的市场机制。中资企业在进入欧盟之前,如果战略决策得当,短期内出现的问题多是一些常人所言的“水土不服”问题,中长期战略规划实际上影响不大。克服“水土不服”问题的最佳做法是实现本土化,多与地方社区沟通,充分展示企业社会责任感。复星国际就是这其中做得比较出色的一个。在欧盟官员口中,记者曾经感受到他们对这个企业的称赞。
当然,对投资者过于严苛的劳动法,以及对工人宽松的工作环境(例如法国实施每周35小时工作制和每年28天的带薪休假)确实也带来了极大的问题。2015年年底中国法国工商会在北京召开的圆桌论坛上,法方的相关代表称,针对中方抱怨的劳动力成本高和税率太高的做法,法国政府已经采取了相关措施,一方面通过税率优惠(如研发费用抵税的做法)降低实际税率,另外一方面则是通过制订更加灵活的法律,争取“使法国工人的劳动成本低于德国”,让法国工人“更有竞争力”。
如果说某些并购案例本身尚有一些对当地正常的市场环境不适应的话,那么下面这个案例就不仅仅是一个“水土不服”的问题了。2009年波兰为了主办2012年欧洲杯足球赛,准备修建一条柏林到华沙的高速公路。中海外以低于竞标价格50%的竞价,获得了其中一个标段。外界质疑中海外的这个标价是否足以收回成本。当时的波兰政府对中海外予以背书。但是在实际建设过程当中,中海外发现建筑成本远超自己原来核定预算。由于不熟悉当地的市场环境,一些当地的原材料供应商又哄抬原材料价格。最后,中海外发现即使违约所需要付出的赔偿也比亏本建完该标段要划算,遂终止了建设提出违约。
据一些知情人士在记者前往调研时称,在竞标之初,中海外急于打开欧盟市场,准备严重不足;在发现出现成本问题之后,中海外又沿用中国基建企业在境外的常用手法,试图说服波兰政府追加投资。由于波兰政府使用的是欧盟援助资金,使用上有严格限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根本不可能追加投资,这导致中海外一系列挽回局面的做法失败。当时的波兰政府也遭遇到了不少批评。这一失败也多少使中国在欧盟,尤其是在波兰的一系列基建项目的竞标受到了影响。
学会与欧盟的公民社会打交道
目前,中资企业在欧盟成员国投资的基建项目和能源项目众多。这里面既有2015年10月习近平主席访英时签订的中国中广核参与法国电气建设的欣克利角C核电站,也包括跨欧盟的匈牙利—塞尔维亚铁路建设。如果说欣克利角C核电站建设是英法中三国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的结果,那么匈塞铁路的情况要复杂得多。在国家信用担保、融资、技术标准以及劳动保护和环保方面,塞尔维亚尚未与欧盟实现完全接轨。而记者在布鲁塞尔采访期间,一些欧盟技术官僚对匈塞铁路也表现出不欢迎的态度。另外一个方面,欧盟虽然表示欢迎中资在各成员国投资,但是在民间层面上是否愿意接纳这些投资,又是另外一件事情,中资企业收购希腊比雷埃夫斯港,也曾经面临着当地工人多次罢工的严峻局面,甚至整个项目一度被中止。经过多方协调努力,这个项目在2016年1月才得以重新启动。
由此可以判断,中企在欧盟成员国投资,需要获得官方以及法律层面的认可,同时也需要获得民间层面的认可,学会与欧盟的公民社会打交道。
中资企业进入欧盟成员国,如果确认自己的战略判断是正确的,需要做好整个项目一波三折的准备:要准备面对欧盟成员国和欧盟自身的法律法规;要准备好面对当地市场环境的挑战;要准备走出一条不同于自己在国内或者某些国家已经行之有效的道路。与在东南亚和非洲的投资不同,中企在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欧盟无需做修桥补路、扶弱济贫的工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企完全可以放弃企业社会责任。相反,一个成功的企业必然在自己所在的社区里与当地居民形成良性互动。最后,在做好充分准备之后,心态一定要放平稳。欧盟是一个5亿人口的成熟市场。成熟意味着风险的降低,但是同时也意味着赚快钱的心态无法应用在投资过程当中。一个企业既然决定要欧盟站住脚跟,就要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做出长远打算,建立战略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