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方丽
2015年浙江高考语文卷最引人注意的除了作文之外,无疑当属语用题。语言运用和表达的题型较多,重点题型有语段压缩、仿写、语句扩展、句式变换、语言表达、据画写话等。纵观近几年高考语用题的出题特点,就是稳中求变。“稳”指的是题型相对稳定,浙江卷出题频率较高的为文学创作、应用文体、分析概括和图文转换几类题型;出题意图稳定,即考查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题目特点稳定,即体现时代性、实用性。“变”指的是题型设置有变化,有创新。
翻阅2015年全国14套高考卷,我们可以发现出现图文转换这种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和写作的卷子就有8套,分别为全国卷Ⅰ、全国卷Ⅱ、重庆卷、广东卷、湖北卷、天津卷、江苏卷和浙江卷。高考向来都是教学的风向标,可见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和写作值得我们重视。
一、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现状
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等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非连续性文本多是以表单构成的文本,依据格式的不同,非连续性文本一般包括清单、表格、图标、图示、广告、时间表、目录、索引等,通常以表格、图形和地图等多种方式呈现信息。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这个概念不甚了解,甚至部分老师对此都非常陌生。究其缘由,是因为我们的教材没有突出非连续性文本的重要地位。以苏教版老版语文教材为例,仅就必修二的《图片两组》涉及到了此类文本的教学。师生都没有对此类文本的教学引起重视,生活中更是鲜有关注图标、表格等文本,因而导致此类文本教学的缺失,学生对此类文本的阅读和写作的能力也较弱。换言之,就是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分析等的能力较弱。
下面以2015年4月丽水市高考一模第6题为例。
题目:看下面这幅漫画,根据要求回答问题。(4分)
(1)用简要的文字说明漫画的内容。(2分)
(2)用一句话揭示漫画的寓意。(2分)
学生在回答的时候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审题不清,曲解画面内容,表述上没有按照客观性原则和一定的逻辑性条理进行阐述。所以导致在回答问题时脱离画面内容,答案五花八门,让人在莞尔的同时不禁唏嘘。如有的考生不知如何回答“说明画面内容”,不知晓该遵循客观描述画面的原则,于是便过度发挥想象,将重点放在一些图片细节上。如将人物衣服上的图案看成是美元符号,有的则在描述完画面内容后“狗尾续貂”般评论一句,也有的干脆只写评论,没有说明画面内容。
二、非连续性文本的复习策略
(一)增强读图意识,平日点滴积累
十年一剑为高考,高考是高中教学的风向标。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复习,不可能通过高三一年的复习和训练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这离不开平时教学的渗透和生活中对图表、标志、年谱等的重视。苏教版必修二第二专题板块二“永恒的瞬间”中一文《图片两组》,这篇文章是典型的图文结合式文本,我们在教学时除了让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去读出图片背后的含义之外,还应该关注如何读图。《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文的教学是这样要求的:抓住重点解读图片内容,进而总结出读图的基本方法。写作专题的建议是“撰写图片说明,仿写短诗,是本专题片段写作的重点”。
然而回顾我们以往的课堂教学,我们似乎自动忽略了培养学生如何读图的能力,也忽略了在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总结读图的方法,不会读导致的结果当然是不会写,更不用说在生活中有意渗透这种读图意识了。有人不禁要问,课文涉及到的这种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那么少,如何提高学生的“读”的能力。
这个问题看似难以回答,其实简单,操作方法有二。一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文章已有的插图引导学生和文本结合去读图,并对图做出表述和评价。
例如鲁迅的《祝福》一文,配图为祥林嫂拿着竹竿,提着竹篮。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环节——画文转换,让学生据画写话,要求根据所给配图简要说明插图内容,并用一句话说说这幅画的深层含义。为了教学的生动性和与书本连接的顺畅,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将自己所学与文本中对这一画面的描述进行对比,在比较异同中,明确按图写话在表述时应当要遵循一定的逻辑和客观性原则,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不能看到哪里写哪里,也不能随意发挥想象,写出画面中没有的内容,更不能主观随意,将自己主观的看法强加于图片之上。
图画仅仅是非连续性文本中的一类,仅仅教学图画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利用手头的课本资源拓展我们的教学途径,如表文转换。仍以《祝福》一文为例,我们在引领学生学的时候,让学生在读完整篇文章后罗列出祥林嫂的年谱表。这其实就是培养学生信息筛选和合理推断的能力。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列祥林嫂年谱表,说说祥林嫂的生平,这培养的是学生的语言表达方面的能力,即能不能准确扼要地说清图表等的内容。
二是在生活中强化读图意识。如今,时代在不断进步,社会在不断发展,信息量不断增多,我们已经进入了图文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从图文中直接获取信息。环顾四周,我们身边的非连续性文本随处可见,大到广告牌,小到商标,车票、地图、案头表格等等都是非连续性文本。有人说,应试是应时、应世。是的,高考就是一场应试,应的是时代、社会。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每到一地,每走一处,都善于用发现的眼睛去观察,这也是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用以到学的能力。
(二)提高解题能力,明确各个步骤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最终目的是要考察学生根据材料提供的线索和情境,获取、分析和解释信息,对新信息作出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高考中这种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和写作通常呈现为图表与应用文的紧密结合。特别是浙江卷,图文转换题往往独树一帜,通常以语言表达能力为旨归,把图画与应用文等紧紧结合在一起。这种出题的思路在今年各地的模拟卷中可见端倪。如台州的高三一模、杭州的高三二模都出了类似的图文转换题。近几年的浙江高考语文卷,始终将应用文体类和分析概括文体类作为考查重点。这也似乎印证着图文转换题的重要性,而2015年的浙江卷第7题则确实重新回归了图文转换题。
解答这类题目,需要对图文信息进行分析、综合,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观点。该如何读图成为了答题的关键,这类的图文转换题的解题思路,可以概括为三步。第一步,读图。读出画面组成要素。第二步,思考。抓住画面主要内容,思考画面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第三步,表述。根据所读所写,用符合题目要求的表达方式表述画面内容。这三个步骤对漫画、徽标、图表题都适用。
学生获得信息、加工信息相对容易,解释数据,分析数据,合理推断,最后得到隐含的结论较难。合理推断获得隐含的信息,需要学生将表中所反映的信息和自己原有的知识、想法和经验相连接,进行综合判断,才能得出有特定目的的结论。
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和写作在高考的舞台上肯定是一位“常客”,我们必须在今后的教学中重视此类题目。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和写作并非一蹴而就,它考查的是学生有效筛选信息、概括分析及语言表达等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不断练习、强化。只要我们重视并掌握这些解题步骤,培养解题能力,无论试题如何变化,我们都能以不变应万变,立于高考而不败。
参考资料:
1.张松元《一朵奇葩: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月刊小学版》,2015年第5期。
2.管贤强《获取信息 合理推断——谈高考非连续性文本的考查趋势》《语文建设》,201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