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陌生化”策略小探

2016-04-25 04:13苗潇潇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陌生化文本阅读教学

苗潇潇

“陌生化”一词是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他构建了“陌生化”理论。二十年后,德国戏剧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对“陌生化”理论作了创造性的开拓。布莱希特给“陌生化”下过一个简单的定义:“对一个事件或者一个人物进行陌生化,首先很简单,把事件或人物那些不言自明的、为人熟知的和一目了然的东西剥去,使人对之产生惊讶和好奇心。”“对象是众所周知的,但同时又把它表现为陌生的。”布莱希特提出的“陌生化”理论不是以戏剧为中心,也不是以观众为中心,而是以戏剧在观众身上所引发的效果为中心。“陌生化”理论的目的与教育的目的有着很大的一致性。康德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以人为目的、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实现人的终极关怀,是教育的目的,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文学描写人的经验世界,描写人生的体验。文学的要旨就是表现人。”正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必然承担起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任。在这里,我们把“陌生化”理论引入阅读教学,就是基于对语文阅读教学在学生身上所引发的效果为中心的,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

一、“陌生化”阅读教学的价值

(一)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陌生化”理论认为,如果在课堂中过分渲染感情,进而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感性神经,让学生全神贯注地追随着文本中的情节或者感情发展,虽然调动了学生的情绪,但是它把学生阻挡在建构之外。文本好像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横亘在读者面前,读者只是一个追随者,而不能主动地介入其中,从而丧失了对文本评价、想象和建构的能力,也就丧失了阅读的主体地位,处于一个局外人的位置,徘徊在文学世界之外。因此,“陌生化”阅读教学必须带领学生参与到文本的建构当中,还学生一个主体的位置,使他们在与文本的交流、对话中,实现个性化解读,形成学生主体自己的理解。“陌生化”理论力争在语文阅读教学当中设立一个自由的环境,还给学生主动参与的权利,通过用一种“陌生化”的方式,唤醒人的感知能力,使人摆脱由习惯和外界束缚所造成的异化,学会从支配人的社会、制度、传统中解放出来,具有洞察外界变化的能力,真正实现自己的阅读主体地位。

(二)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更是顺应人的本性、提升人的生命质量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尤其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已经成为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陌生化”的文本,是一种“被人本创造性地扭曲并使之面目全非的独特方式”,它能引起人们的好奇心、注意力和求知欲。灵活的教学方法、新颖丰富的教学内容、生动的教学场景等,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陌生化”语文阅读教学思想的乐趣在于大胆地发现和创造,由分析作家、作品转为分析读者,通过读者的自身感受来反观作者和作品,它关注的是作者或者作品要说什么,读者能从中获取哪些知识或者能力,能够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和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评价水平,对文本进行重新建构。“陌生化”理论将学习视为一种积极主动的创造性活动,人在探索中形成创造能力,获得个性解放。它注重学生自己的想法,学生通过阅读,拓宽自己的思路,在思维碰撞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三)学生实践品格的养成

“陌生化”理论指导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既包含着对主体性的直接捍卫,对人的审美情感的维护,又包含着对价值理性的期待,同时又容纳了实践理性,是人文精神的一种重新释读。《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陌生化”理论对于语文阅读而言,不仅仅是一种文本的形式和教学的手段,更是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认识环境、反思自我,从而改变自我、改变世界的可能。在“陌生化”阅读中,关注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的建构、学生的发展,通过阅读来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实践能力。

总之,教育是以“人”为目的的,“陌生化”理论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就是以“立人”为根本目的,要培养的是完整意义上的人。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着眼于人的生命建构,引导学生透过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和文本内容,深入生活的本质、底蕴,为学生精神世界的健全丰富和自由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增强了接受主体对客观世界的透视能力,增强了人的实践能力。

“陌生化”理论指导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指引着学生自主、创新、实践的成长道路。在“陌生化”理论的指导下,“解读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是对人的智慧的愉快的检测,是人所蕴藏的内在潜力的一个辉煌展露,是人的本质的自由实现 。”

二、“陌生化”视角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在理解了“陌生化”理论观照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系统后,我尝试着提出一些“陌生化”阅读的策略,以期将“陌生化”有效地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当中,改进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

(一)阅读教学内容的陌生化

首先,以“陌生化”激起主体的审美感觉。罗丹说过:“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陌生化”理论希望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在与文本的碰撞中产生新的想法和理解。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为了突出这节课的主旨“我的乐园”,我先让去过“百草园”的同学讲讲他眼中的园子。结果,那些同学都说园子很小,还不如自己爷爷的菜园子有趣,其他同学表示怀疑。然后,我把“百草园”的图片放给大家看,大家惊奇地发现:皂荚树也不高大,菜畦并非碧绿,泥墙根也不特殊。我紧接着问道:“如此平凡的小园子为什么会成为小鲁迅的乐园呢?”大家陷入思考,然后开始仔细阅读课文,并且探讨原因。通过这样的陌生化分析,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沉思,让他们可以静下心来仔细阅读文本。

再比如《丑小鸭》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们明白丑小鸭变成美丽白天鹅的真正原因是自身不懈的追求和努力,而不仅仅是它本身的天鹅基因。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分析丑小鸭的遭遇,总结出它被亲人抛弃、被他人嘲笑殴打、被野鸭嫌弃、被母鸡和猫鄙视、被农夫家的人追打,没有亲人、朋友,还时刻有生命危险的坎坷遭遇。到这里,我问学生:“如果你处于这样的情景中,你会怎么办?”学生陷入了深思,被这种可怕的假想吓到了,很多学生表示不可以承受。接着,我问:“丑小鸭是如何做的?它为什么能够成功?”学生仔细分析之后,认识到经受住考验,有一颗积极向上、追求美的心才是最重要的。通过这样的陌生化教学,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为深刻,对文章所要传达给我们的积极向上的力量感受也更为深切。

同时,文本的“陌生化”特质使作品具有了一种惊异的性质,诱使学生通过感受文本的特异,去进行更为深刻的思考和联想,并获得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语文阅读教学不是纯粹的“文学课”,它要通过一种审美的方式达到一种高层次的认识,实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语文教育目标。文本表现为“陌生的”,但是,正是这种“惊奇”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探究的动机,使阅读主体在经过一番思考之后,更深刻地理解了文本意义。

在教学《鱼我所欲也》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并且乐意去弄清“言”的含义,我这样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鱼和熊掌不可得兼”?学生刚开始一愣,然后报出常态思维中的回答:“有舍有得,做事要有选择呀。”我接着强调问,为什么不用其他,为什么是鱼和熊掌。他们愣住了,纷纷露出“这也要考虑呀”的表情。我引导:“鱼生活在哪里?”“水里”“对,捉鱼要去水里。那熊生长在哪里?”“陆地,树林。”“所以,逮熊要去林子里。二者能同时得到吗?”这时,一个学生提出疑问“当熊捉鱼时,不就可以得兼了吗?!”“好,那我们分析一下。你想得兼,那就是鱼和熊掌都不能有损伤,熊吃鱼时,警惕性降低一些,这时易得熊,鱼就没了。想得鱼,就必须在熊把鱼捉上岸时就把熊赶走,这时候就没有熊了。所以,从实际角度来说,鱼和熊掌确实不可得兼。做人也是这样,要有选择,根据需要选择。但是,对孟子来说,选择的关键是什么呢?”学生纷纷拿起课文,自读第一段并思考起词句的意思。过了一会,他们说:“舍生取义,追求人生的大义。”“那什么是义?”同学们这时候不再轻易张嘴,认认真真思考起来。我:“我们平时有哪些组词?”“义气、民族大义、正义、见义勇为……”“很好,大家的回答,指出了义是一种正确的人生价值追求,是一种高级的精神要求,它有时是一种超越物质和生命的价值,这是孟子的追求,那具体是什么内容,孟子又是如何来阐释的呢?我们来一起看一下。”

在接下来理解文意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高涨,对生存、死亡、义的理解也很深入,课堂笔记也记得很详尽,整堂课带给学生很多的思考。最后,我说:“在《谈骨气》里,作者用孟子的哪几句话来论证中国人的骨气的,也就是中国人的大义的呢?”学生齐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没错,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有义,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坚守做人的道德底线。”

(二) 阅读教学过程的陌生化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阐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时,强调了实践品格:“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

“陌生化”指导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既包含着对主体性的直接捍卫,对人的生命、情感的维护,又包含着对价值理性的期待,同时又容纳了实践理性。因此,在实际教学运用中,我通过多种陌生化的阅读教学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认识文字、认识自我,从而喜欢上诗词、写作,并对自我产生极大的肯定。

1. 游戏过程中发现文字、诗词的美和韵味

汉字的魅力、诗词歌赋的韵味,在机械的背诵和传授评讲的阅读教学中,无法激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默过即忘是普遍现象,那么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汉字和诗词的学习中呢?于是我把游戏引入课堂。比如猜字活动,要求学生按照小组的形式抽取一个字(字就是近期学的易错字),然后开动脑筋全组参与,通过肢体语言的形式,为全班同学展示这个字,让其他小组来猜字,猜中则说明本组的设计和表演是成功的,猜不出来,则倒扣五分,最后根据效果评选出最佳小组。在活动中,他们积极投入,把字通过肢体语言和团队组合的形式,拼出来给大家猜。有些是从结构的角度展示汉字,比如“合”。有些是从字义角度阐释汉字,比如“急”,一组同学演绎了在厕所排队的着急和内急情景,令人捧腹。这次的汉字演绎也使学生认识到汉字结构的特点,含义的多变。

诗词的情景剧表演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我要求他们依旧是小组合作、全员参与,演绎一首诗词(课内外要求背诵掌握的),这次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创造性和参与热情,吹拉弹唱纷纷登场,连平时不敢开口说话的几个女生都表现得异常活跃,对诗词的理解也极其到位。如《赠从弟》表演中,学生把松树的亭亭玉立、不畏严寒,风的凛冽、冰霜的严酷都通过动作和声音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且观者也能感同身受。说明这次活动确实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涵了。

以上的实践活动,给学生以极强的陌生感和新奇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效率。

2.根据情况调整教学内容

语文阅读是情感的交流。遇到冰霜雨雪,春光正盛,这种时刻是不能轻易错过,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比枯燥的读书来得更为直接和新奇,能够激发孩子对自然最直接和敏锐的观察和感悟。这个时候,给学生创设一个欣赏的环境,这种“陌生化”体验才能更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度。例如,窗外飘雪时,打开窗户,让学生分组欣赏美丽的雪花,然后交流自己的感受,趁着诗意当堂创作几首诗歌。这样的陌生化教学,学生热情投入,诗兴大发。在学习《济南的冬天》《咏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与雪有关的内容时,学生的感受都更为具体可观。

到了春天,百花开放的时候,带领学生到操场放风筝,在草地寻春,在春雨中赏雨,回到教室来,不用多说什么,学生都可以有话可说,有感而发,在学习课文《春》《雨说》时,感受也会更加深刻。

猜你喜欢
陌生化文本阅读教学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尘埃落定》中“陌生化”成分的英译研究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人间奇剧——论易卜生笔下伦理身份的陌生化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曰常性·传奇性·陌生化——电影《白毛女》的受众研究
浅议J.K.罗琳作品的陌生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