璩晓沛
摘 要:当前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积极快速发展,正朝着体育大国和体育强国的目标奋进。运动人体科学就是一门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专业学科。本文围绕当前我国运动人体科学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状况等问题,探讨了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概念、特点、发展历程等,坚持唯物辩证的视角,肯定了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所取得的发展成就,并提出了当前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和发展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结合具体实际就如何促进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更好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思考。
关键词:运动人体科学;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人们对体育的发展需求和目标期望不断提高,使得体育事业也面临着新的形势、任务与挑战,也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当前,我国正积极推进体育事业发展,努力朝着体育大国和体育强国的目标奋进。增强人们的健康运动意识,提高全民的身体健康素质,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体育专门人才,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和推动。运动人体科学就是一门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专业学科。围绕当前我国运动人体科学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状况、成就、问题等问题,进行了积极、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一、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发展历程追溯
(一)运动人体科学的概念和课程内容
运动人体科学,是研究人体运动过程中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等内容及相互关系的一门新兴学科。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属于体育类的二级学科,它是体育学与医学、生物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相交叉融合而发展出来的一门边缘性较强的学科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包括运动生理学、运动营养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育测量评价等。
(二) 运动人体科学的专业特点
运动人体科学作为一门起步较晚的新兴体育边缘学科,它包含了体育学和生命科学的多重特点,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由于该学科涉及到体育学、教育学、医学、生物学、化学、心理学等各个学科的相关知识,因此该学科所具有的知识点比较多、比较散、比较杂;二是由于该学科涉及到的支撑理论和基础实施随着社会发展进步比较快,因而该学科的知识的更新变化也比较迅速;三是由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是一门科学性、实验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专业,因此在专业学习和培养过程中对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亲身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
(三) 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发展历程
虽然早在建国后不久的1958年教育部就委托当时的北京体育学院开设了运动生理、运动解剖这两个专业,但由于受到问个的冲击和影响,使得我国的运动人体科学在近40年的时间里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因此,我国真正意义上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起步比较晚,专业最先于1990年在北京体育大学进行初创试点,随后于1998年正式在全国一些院校设置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并于次年正式使用该专业名称面向社会招生。同时,经过对原有的运动生理、体育保健、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等专业进行整合后开设了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因此,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先后经历了独家试点、全国开“业”、体系完善、不断发展等不同的阶段,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专业发展土壤,形成了具有一定中国特色和社会影响的专业特点。同时,近年来兴起的终身教育模式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对促进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二、当前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所取得的发展成就
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当前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已经在各大体育院校“全面开花”。据教育部相关部门统计,当前我国开设有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的综合、专职院校已经有40多所。同时,当前,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已经初步形成了涵盖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为我国培养了数批次从事体育竞技运动、科学教育教学、体育科学研究、运动康复保健的方面的专门人才,为促进我国现代体育事业和体育健康事业发展、推进体育大国和体育强国建设进程发挥了积极作用,作出了本专业应有的突出贡献。
(二) 当前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我们必须看到,当前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受到长期以来体育教学重视运动实践、轻视体育理论学习的传统思想和风气影响,一些院校尤其是体育院校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建设过程中,容易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教育重视度不够的问题。二是各体育院校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培养模式、培养规格上存在明显差异。三是一些体育院校受到计划经济时代思想的影响,片面地人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培养在国际国内获取体育赛事活动奖牌的所谓“为国争光”计划,使得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教育的功利性过强。四是由于学科定位不准确,课程设置不科学、不合理,学生就业率和社会认可度持续下降等原因,不少体育院校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出现了“招生难”和“就业难”并存的现象。五是就当前的师资队伍来看,高校从事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授课的教师主要体育、医学、生物学等相关专业,虽然教师的学历层次和综合能力不断提升,但依然存在知识结构和专业分配不均衡的问题,造成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建设的专业面、知识面和视野宽度比较狭窄,专业内容的现实规范性不明显,存在明显的专业不对口现象,使得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学生面临着较大的社会竞争压力。
三、促进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更好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 科学制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建设必须积极与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相适应,必须以国家、社会对体育专门人才的现实需求为导向,例如,能像有的院校一样,盲目地将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局限在主要培养体育康复人才上,从而局限了专业课程设置和学生知识视野的扩展,对学生的就业发展非常不利。因此,在科学确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立足于具有较好的运动实践基础、较强的运动科学理论水平、较为宽广的专业视野和知识储备、较高的运动实践或运动竞赛和体育科学研究的能力,努力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复合型的体育人才。具体而言,既可以培养体育院校师资后备力量和运动对体育医生,又可以积极培养体育健康咨询指导人才和体育康复专业人才,努力实现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多样化,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毕业后更容易找到工作实现生存发展和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奠定坚持的校园基础。
(二) 加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教材和课程建设
要认真组织全国知名的运动人体科学专家学者,结合当前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教育实际和最新理论研究成果、最新实践前言动态和具体经验,努力编写更多顺应时代需求和深受学生喜爱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教材,为提升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教学水平提供更多的知识指南。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一方面要在专业课程的量上做好“减法”,要根据当前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的特点、本专业属性和学习规律,积极借鉴国外教学教育经验。例如,可以将本专业开设的基础课程分为一般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通过推迟学生进入具体专业的时间和在学分配置上进行控制,从而对基础课进行拓展,积极培养学生扎实、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同时,要实现总体规划和总体控制,多开设选修课,尽量减轻本专业学生的学习负担,积极鼓励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在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多选择和学习外语、计算机、社会研究方法等工具性、实用性的课程,为他们自主学习和自由发挥留下充足的空间。另一方面,要在提升专业主干课和必修课质量上做好“加法”,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案例、专业实习等方面加强研究、探索与创新,将专业课程和必修课程的质量和内容精细化,切实夯实和提升学生的基本理论水平和知识技能,从而为社会提供具有优秀运动人体科学素养的专门人才。
(三) 加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教师是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的“领路人”,更是决定体育高等院校专业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新形势下,促进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积极打造一批思想政治素质过硬、专业理论和知识水平较高、专业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具体来讲,一方面,要应积极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方式,综合采用引进、外聘和自身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把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教师队伍“入口关”,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专业、行业、领域优秀专家、学者等高层次人才投身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教学工作,逐步提升运动人体科学教学队伍的整体素质与能力。另一方面,要实现运动人体科学科研与教学的有机融合和相互促进,多为优秀的高校硕士、博士研究生提供参与和协助开展本科、研究生阶段的教学实践工作,积极吸收和培养具有优秀潜力的硕士、博士作为专业学科后备人才。此外,要积极创造学习培训条件和提升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教师的政治、经济待遇,建立完善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估方法和体系,充分调动先有师资深入教学实践和教学规律研究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教师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积极探索创新。例如,可以在运动人体科学教学中,积极采用和推广实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参与不同课程的实验项目过程中达到巩固理论基础知识、提升分析研究能力、养成团队协作习惯、培养开拓创新精神的多重综合教学效果。同时,要努力提升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教师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水平,充分利用和积极挖掘现代网络信息资源,积极学习借鉴先进的网络教学课程并尝试开展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网络课程,以便于将专业课堂向网络延伸,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实现课上课下的深入学习和交流互动,积极打造精品课程,提升专业教学的效率、效果和效用。
(四) 突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特色
一方面,要发挥体育院校的传统专业优势,积极将运动训练和体育教育融入到运动人体科学课程之中,充分突出“运动”和“体育”这两个关键词,积极在“体”字上下功夫、想办法,不能盲目地将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与医学院校和医学专业相竞争,也不能简单地将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等同于体育专业、体育教育专业或者社会体育教育,而要注重本专业的特色化发展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上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另一方面,要加大诸如历史、人文、哲学、艺术等人文社科类课程和马克思主义原理、大学生思想道德基础、大学生法律素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政治类课程课程的比重,提升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的整体性综合人文素养,开拓学生的思路远见和思想品德素质,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上技能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结束语
经过20多年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探索,我国在推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发展上投入了大量人、财、物、智等资源,取得了不少成就,作出了应有贡献,当然也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因此,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应积极推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体制机制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创新,加强科学定位、专业课程改革、突出专业特色,并加大对全新型体育专业教学、科研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更加注重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基础知识的厚度、综合能力素质的高度、思维视野的广度,加强与发达国家尤其是体育强国的学习交流,从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朝着更优、更精的方向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姚鸿恩,李宗珊,周军,荣湘江,尤桂杰. 对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现状思考[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04:1-5.
[2] 朱佳滨,姜春平,王宏坤,刘云,刘娟. 哈尔滨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9,01:8-12.
[3] 何玉秀,陈玉娟,李立,邓树勋. 我国高校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建设现状分析[J]. 体育学刊,2009,10:98-101.
[4] 姚鸿恩,李宗珊,荣湘江,周军. 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办学现状的调查研究[J]. 体育学刊,2006,01:82-84.
[5] 陈楚杰,潘华山,冯毅翀,魏俊峰,汶希,杨麟. 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发展研究[J].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1,02:120-122.
[6] 乔德才,康道峰,刘晓莉,侯莉娟,邓树勋. 我国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学科建设现状[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03:225-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