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子银行的研究现状

2016-04-25 18:07徐大怀
2016年10期
关键词:影子银行货币政策

徐大怀

摘 要:影子银行已经发展了40多年,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住房按揭贷款的证券化,但直到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学术界和金融监管当局才开始重视对影子银行的研究。本文对影子银行的现状从定义、信用创造、监管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影子银行;信用创造;货币政策

引言

在美联储2007年8月的年度会议上,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的执行董事保罗·麦考利(Paul McCulley)在参加此次会议时提出了“影子银行体系”概念,他将影子银行体系描述为: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主要参与与传统商业银行体系大致相同的金融活动的金融机构。

一、影子银行的定义

Gorton(2010)认为,影子银行为金融衍生品和商业银行的表外活动组成的体系,同时,影子银行体系是由一些证券化债务(比如必要的抵押品)和回购协议市场等构成的混合体系;Paul Tucker(2010)指出,影子银行体系是向个人、企业和金融机构进行资金的快速流动,转移信用风险以及提高杠杆率等的金融业务,在某种程度上,以各种单独的方式或者合作的方式,复制着商业银行的核心特征:流动性转换、期限错配等。甚至,影子银行某些功能已将结构、企业、工具和市场等这些体现传统银行核心价值的部分替换。

保罗·塔克进一步认为,从产品视角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并非全部的金融创新都能归纳到影子银行体系中,只有具备了能够提供期限匹配、流动性服务和杠杆三个功能特征的金融创新主体及其工具等才可以被纳入影子银行体系;2011年4月,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发表了报告《影子银行:内涵与外延》,此报告重新定义了影子银行体系,从金融监管视角来看,影子银行体系是一种信用中介组织,信用中介业务,由于其期限错配与流动性转换,信用风险转移,存在高杠杆率,极大地增加监管套利风险和系统性金融风险。影子银行是“传统银行体系之外的信贷中介机构和活动,这些信贷中介通过期限和流动性转换、有瑕疵的信用风险转移,以及杠杆化等活动逃避监管,进行套利并诱发系统性风险”,这是目前认为对于影子银行体系比较权威的界定。

二、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机制

Gurley and Shaw在1960年已经开始研究银行金融机构的货币创造行为,并且,他将分析范围扩充至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内在货币-外在货币框架下,对这些金融机构的进行了信用创造过程的研究,但其研究对象较广,有些方面不属于现代影子银行体系的界定范围内。Gorton在20世纪80年代曾研究了各种非银行金融中介及其货币创造活动,但研究比较零散。

美国经济危机后,Gorton发现自己以往的研究就是当时部分学者提及的影子银行体系,因此,分析影子银行体系及其信用创造机制,从理论上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全新的研究领域。Gorton以一个独特的视角分析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机制。Gorton and Metric以高度抽象的方式,通过描述了一个以回购协议的运行为例子的影子银行体系,分析其信用创造机制,以及影子银行体系的货币供给机制。他的这一开拓性研究是在机构视角的基础上,为方便统计与计量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总量,对影子银行体系进行商业银行货币供给制度的“嫁接”。Paul Tucker分析了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机制和供给机制,指出中央银行运用再贴现等方式调整货币政策时,应当利用其在回购市场的中心位置,以更好的方式规范影子银行;Gorton和Metrick主要研究回购市场的批发性融资过程,以此为基础分析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机制。

汤震宇等结合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分析了影子银行信用创造过程,认为信用创造有金融创新的参与,但未意识到影子银行体系具有独立的信用创造机制;易宪容和王国刚分析影子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传导机制,以美国次级贷款危机为例,认为美国的流动性的创造是以证券化的方式,而中国影子银行的根源是长期金融压抑、难以得到满足的融资需求,是一种相对原始的,仍然服务于实体经济的信用扩张机制,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可以从社会融资规模总量的构成中来估计,包括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等;李波和武戈从影子银行信用创造的视角分析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认为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产生系统性的影响是通过金融稳定渠道,提出了影子银行体系信用创造是否有潜在的货币功能等问题;周莉萍从金融机构、金融产品两个方面剖析其信用创造机制,论证了影子银行体系具有信用创造功能,并对其潜在的信用扩张能力进行了估计;班允浩认为,影子银行体系能间接提升银行的货币供给能力,具备信用生成能力,脱离传统监管,独立、平行地运行信用生成机理,比商业银行更具有创造信用的优势,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繁荣,但也存在诱发金融风险的可能。

三、影子银行的界定与监管

金融稳定委员会的报告指出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影子银行体系可以直接或间接地绕过正规银行系统,将会成为系统性风险的来源之一,而套利行为则可能对银行监管造成影响,并且会在系统中堆积更多的风险和杠杆,因此要加强对影子银行体的监管;国际银行业联合会同意美国金融稳定委员会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界定,但不赞同将回购交易和资产抵押商业票据等这些已经纳入监管的银行金融机构信贷活动,归类为影子银行;Moe基于流动性视角,认为不仅应当对影子银行加强风险监管,也要限制中央银行的资金流动性;Stephan Luck和Paul Schempp认为缺少管制的影子银行和有监管的商业银行同时存在,会有两方面的影响,首先,金融体系的稳定程度受不同规模的影子银行的影响,影子银行规模如果小于二级市场的容量,影子银行对金融体系的影响比较小;如果规模大,对金融体系的影响较大;其次,如果影子银行存在于正规商业银行之中,影子银行的风险将会蔓延到商业银行中。

易宪容认为,影子银行是以证券化方式进行多次信贷扩张,是一种新的融资方式,它通过无限的信贷扩张将市场流动性转为银行流动性,每一步都存在巨大的流动性风险,而美国次贷危机的实质就是影子银行体系的崩溃;巴曙松认为,未来对影子银行监管的重点应该是设计信息披露机制,确保影子银行稳健发展,完善与调整金融监管体系的缺陷。李扬认为不应该将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限制或者禁止,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影子银行体系是应融资、投资的多样化需求而产生,并依托现代信息业发展,是制度创新的产物,甚至可以认为,影子银行体系就是金融创新自身。周莉萍认为影子银行体系是一种非银行信用中,它发挥着商业银行核心功能(期限匹配、流动性转换、信用创造、杠杆),复制商业银行核心业务 。

参考文献:

[1] 易宪容.美国次贷危机的信用扩张过度的金融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9,(12):14-22

[2] 巴曙松.加强对影子银行系统的监管[J].中国金融,2009,(14):24-25

[3] 袁增霆.中外影子银行体系的本质与监管[J].中国金融,2011,(1):81-82

[4] 李扬.影子银行体系发展与金融创新[J].中国金融,2011,(12):31 -32

[5] 周莉萍.论影子银行体系国际监管的进展、不足、出路[J].国际金融研究,2012,(1):44-53

[6] 汤震宇.从美国次贷危机看金融创新过程中信用创造的缺陷[J].开放导报,2009,(2):50-53

猜你喜欢
影子银行货币政策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正常的货币政策是令人羡慕的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走势的“量”与“价”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猪通胀”下的货币政策难题
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