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世彪
摘 要:两宋时,中国文化发生了一次转型。美籍宋史研究学者刘子健教授,以文化的角度切入,探讨了宋代外向转向内向的社会发展模式以及新儒学造就的宋代政治结构意识形态。分析了宋官僚体系、专制权力、外力作用等是两宋文化转向的原因。并进一步剖析了文化转向产生的影响,即知识分子麻木且不关注国家大事,政治文化邂逅。最后,新儒家成为正统,得不偿失的胜利,道德建国方案失败,和平高于一切,政治转向内在。
关键词:两宋;文化;转向
一、宋代社会发展模式及文化性质
作者通过比较说明宋代社会发展模式。从宋代学术出发,从而探讨儒学造就的政治结构意识形态。
(一)道路外向转向
11-12世纪,中国文化出现巨大转折。作者通过比较方法(写作思路、宋代学术)说明宋代社会发展模式,以及新儒学造就的宋代政治结构意识形态(新儒家文化凝结为一种顽固的文化类型)。许多笔者认为宋于近代欧洲类似。作者抛砖引玉,利用不同方法资料,宋代学术,阐明宋代道路(原本外向却转向内向)。
1、线索与方法。作者从11、12世纪之交所发生的变化出发,考量专制政制及黄帝代理人参与政治空间程度,引发知识分子思考,升华价值观念趋于寻求儒家“道”
2、资料与假设。三个阶段,从女真入侵,高宗中兴,到再造宋朝作为作者的资料。皇帝在政治上变化,代理人专制独裁,知识分子受到迫害。虽有情势转好,他们在朝廷上获得一定地位,但依照旧规,作出了意识形态不合格的事情,奉为儒家正统,反而成了宋之政体的依附。
(二)新儒学造就的宋代政治结构意识形态
以学术角度出发,通过描述文史经,特别是宋代哲学,体现新儒学造就的宋代政治结构意识形态,即新儒家文化凝结为一种顽固的文化类型新儒家文化凝结为一种顽固的文化类型。
1、文史经。文史哲经组成了宋代学术。作者着重描述南、北宋的不同,得出结论。从总体上看,北宋研究具有一定挑战性和原创性,南宋反之。11世纪创造文史经,12世纪产生文史经著作。
2、宋代儒学。儒学实质来讲是一种哲学,造就了社会群体价值观念。下面将分析儒学普遍性和它在宋代政治结构中的作用。
(1)儒学两派别及其思想
作者从儒学出发,吸收佛教、折中、实用主义元素,强调政教观念。在此影响下,产生两派(制度改革、保守主义派),王安石侧重自导思想而朱熹侧重于哲学、文化改革来涉及政治经济。新儒家不但奢求官方正统而且全新界定。王安石制度改革派要求建立高效的政府。新儒家要求道德重造哲学定位,建立自我道德完善的社会。保守者认为应该弘扬道德传统。
(2)宋代政治结构意识
新传统儒家的核心是儒家政教观念。作者举例派别,主分析起过一定作用的知识分子和学派(新传统主义),他们在宋危时探讨出路,但心学导致他们无法突破自身阻碍因素,这些全部落脚于宋政治结构意识形态(新儒家文化凝结为一种顽固的文化类型)。
二、两宋文化转向内在的原因
作者描述了活跃于南宋政坛的士大夫,一句话原地踏步。这些是建立在宋灭国亡的基础上,由此作者从外力作用导致权利变化(文化转向内在的原因)以及药方层出不穷的角度切入,药方与专制的实现交替描写,团队药方不及秦桧,转向内在,最后得出结论皇帝对政治、道德观念态度。
(一)道德建国方案
作者从靖康之耻,士大夫震撼,上升到国家政治顶层设计。面对朝廷灭亡,士大夫违背道德原则,引起知识分子强烈震撼、道德愤慨,对信奉的儒家文化作出深刻反省,其结果必然走向内向。他们坚信唯一出路就是道德重建,以德化人。也就导致了变革之门的关闭也在情理之中。关闭改革把治国理念渗透到皇帝宣讲、主持正史修订、主持科举,以这样的形式宣称学术,确保正统,没有创新,不切合实际,必然转向内向。
(二)外力推动药方与专制交替
保守者占据朝政,宋代政治空间缩小,不同阶层复仇升级,党派之争引起文人阶层恐慌。外力变化,药方层出不穷,可谓是只见冰雪不见大山,引发转向内向的原因:宋官僚体系、君臣关系决定朝代运作方式、外力作用。
1、单一宰相药方与专制。面对外力,儒家培养下的宰相的药方(进攻),未见一阵见血的效果,反过来说宰相实现君主专制是失败的,为团队做铺垫。
2、团队宰相药方与专制。单一的宰相未对症下药,组团呢。描写张赵团队对症下药(进攻),还是讲专制由团队实现。作者以赵最后提醒,皇帝不加思考就接受议和条件,在此反问,为秦桧掌权埋下伏笔,同时也讲这个外力到底有多大,以至于士大夫内心恐惧。
3、秦桧药方与专制。连团队都解决不了的弊病,秦桧方案可谓雪中送炭,风靡一时,其致病药方简单至极(求和),药到病除。药引子是权利专制上升到极致(议和条件:独于金商谈、禁学取缔军队),政治体制上不再有任何的约束。团队不及秦桧,游刃有余,一些人开始思考药方对吗,逐渐附属于其方法,转向内向。
4、最后的思考。药方短时间的确有用,但外力的野心是无法估计的。面对女真进攻,其人不用,其方案照旧。秦桧的悲哀,皇帝的无奈,外力面前不了阻挡安全的追求,这震惊了一些人,然他们在无奈与痛苦中度过,转向内向。
(三)赵鼎个案研究
前面是外力切入,团队不及个人。这里作者用忠于宋的赵于主降派秦作比较,还是利用外力切入,赵四个标杆,结果不言而喻,粉丝转向内向。秦桧适应形势,权利膨胀,人们发出感慨政治要从皇帝抓起。
1、赵鼎的榜样标准。赵鼎在精神上树立标杆,令人嚼味的是为南宋作出巨大贡献的赵,结果过河拆桥,致使知识分子思考,他们文化转向内向。
2、赵鼎的职场榜样。他在官职上树立标杆,试问有用吗。历史开了一玩笑,掌握权力做了政治上不合格的事,其仍然是落井下石。
3、赵鼎人际关系榜样。赵鼎在人际关系上树立标杆。面对外力,与主流是不勾,初胜之后,历史又不自觉的回到自己的原点,致使他转向内向,化作春泥又护花。
4、赵鼎政治风格榜样。他在政治风格上树立了标杆,结果震撼,以赵个案上升到整体。第一,赵的信仰,具有直往风格。第二,痛恨官僚体制,最难的是辨别。在地方事务中;在官职升迁;在政权运作,试问能建立考量尺度吗。第三,在人事关系、重大事前依然如故,成也萧何败萧何。第五,总结赵鼎政治风格:信仰决定在行政、人际、社稷关注不同。第五方面,从巅峰到低谷。政治风格上升到人格魅力,秦桧推波助澜,在政治上、学术上陷害、污蔑,知识分子会重新认识这个朝廷,升华到作者的意图(皇帝与政治的关系)前面讲到四个标杆,外力加保守阶层态度,荣誉致使他走在了低谷的边缘,站在历史浪尖的精英们看清了,此则不可救药,敢问路在何方。知识分子意识到政治要从皇帝抓起,格物致知,进而正心诚意,由此宋代文化转向内向。
三、两宋文化转向内在的影响
作者在这里主要叙述,中兴关闭,保守者登上舞台,造就了新儒学,其思想渗透到日常生活,以及对南宋的政治产生了影响。新儒家被宣为正统,这是胜利的失败(知识分子脱离实际、中国文化停滞)。
(一)知识分子与新儒家
主要分析一些知识分子的态度,道德先验论求正统的变化。具体由于矛盾,一些知识分子边缘指点江山。与此同时,新儒学赋予国家正统,这个急转弯时怎样发生的,也就是第二方面。
1、知识分子麻木不仁。从两宋情况不佳出发,朱熹找见了原因。北宋失灭国,南宋处境屈辱,原因是儒家教化失败了。朱熹找见了答案,重建儒学,强调气、理、道,要求严格自我修养,南宋灭亡,引发震撼,知识分子麻木不仁。
2、宋政治文化处于停滞状态。保守主义者从事教育事业,而教的东西是宗法、贞节、孝道等观念,缺乏创新,由此造成宋政治文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他们有崇高的信仰,批判科举制,但教育方法不成熟,研究范围相对狭隘,缺乏实际联系。
(二)从异端到正统
新儒家的胜利是一场得不偿失的胜利。两次论战,弄巧成拙,理宗即位,理学成为正统。朱熹与唐仲友,韩托冑与赵汝愚二次论战。湖州之变,理综继位,史密远借道学文过饰非,同时蒙古开科取士于南宋争正统,1136年理宗颁布《道统十三赞》,道学确立正统。新儒家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但知识分子的麻木,不关注国家大事,政治文化的邂逅,这些来看新儒家的胜利不值得。
参考文献:
[1] 姚兆余.宋代文化的生成背景及其特点[J].历史研究2001(01).
[2] 郭学信. 试论两宋文化发展的历史特色[J].古代史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03(05).
[3] 裴晓冬.浅谈宋代儒学的转型[J].哲学研究,2013(12).
[4] 张邦伟.论宋代的皇权和相权[J].四川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1994(04).
[5] 张晓淮.两宋文化转型的新诠释[J].学海,2002(04).
[6] 杨云萍. 大宋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开发[N]. 开封大学学报,2013(06).
[7] 张雪红.宋代儒学教化的文化转向[N].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8] 王保顶.两宋文化转型的新诠释[N].中华读书报,2002(06).
[9] 赵瑞广.庆历之际的文化转型:宋学的历史生成[D].杭州:浙江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