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赖希性革命理论

2016-04-25 08:44陈秋怡
2016年10期
关键词:法西斯主义精神病主义

陈秋怡

简评赖希性革命理论

陈秋怡

赖希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肯定多于否定,他认为“庸俗的马克思主义”过分强调经济对意识形态的决定性作用,热衷于讨论客观的经济发展过程,看不到经济发展对意识形态的依赖性,从而忽略对心理的研究。在分析了法西斯主义的源起以及精神病的心理因素之后,赖希得出了他理论中最核心的部分:性革命理论。

权威主义;性革命;微观革命

一、法西斯主义的源起

赖希是西方“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一词最早就是由他提出,他自称在实践上将精神分析运动与政治运动相结合,在理论上把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结合,并形成一种同时吸收两者优点并克服两者缺点的新理论。赖希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肯定多于否定,但他认为“庸俗的马克思主义”过分强调经济对意识形态的决定性作用,热衷于讨论客观的经济发展过程,抱着非常简单的经济观点,“以为随着资产阶级的败亡和苏联新颁布的性立法,性革命就已经完成大业,或者只要无产阶级一掌权,性的问题就自然的解决了”[1]。因此,在赖希看来,庸俗的马克思主义者们的错误在于对意识领域的自主性以及经济发展对意识因素的依赖性视而不见,从而忽略对心理的研究,“任何对历史发展所作的研究,只要它以为群众的心理状态仅仅不过是经济过程的产物,而没有认识到这些心理状态也同时是经济过程的动力,那么这种研究还算不上是有革命眼光的”[2]。

法西斯主义的出现使庸俗马克思主义破产,赖希认识到,经济领域有关生产的革命也许并不是真正的彻底的革命。前苏联在1917年革命之后,曾推行过一系列有关性革命的措施,试图借此来改变有关于婚姻家庭、同性恋、青少年以及儿童教养的社会问题。当然,这些措施在各方保守势力的干预下并没有成功实施。赖希对于这段历史有过沉痛的检讨和分析,而他的性革命理论也恰恰源自于对前苏联性革命失败的反思。他开始关注经济以外的社会动脉,关注那些人们眼中片面的、从属的、不太重要的社会生活。首先,赖希将弗洛伊德的深层心理学也就是精神分析学与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相结合,提出来性经济社会学;其次,依据这个学说,赖希对法西斯主义的产生发表了自己非常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法西斯主义是“具有我们权威主义机器文明及其机械主义神秘生活观的被压抑的人的基本情感态度”[3],“在本能与道德、自我与外在的世界之间的冲突中,有机体被迫在武装自己的同时反抗这两方面,并限制自己”[4],这种反抗与被反抗、压抑与被压抑的心理状态实质上也就是一夫一妻父权生产关系中养成的情欲匮乏状态和权威人格,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和经济革命的动力,“父权家庭为所有建立在威权原则上的社会秩序提供了一个结构的和意识形态的繁殖地”[5]。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在性格结构上都具有潜在的法西斯主义情感思想因素。而每个人的性格结构又分为三个层次,表层为虚伪的同情心、责任感、道德感等等,中层为人的“第二动力”,表现为贪婪、残忍、好色,深层是“生物核心”,如善良、诚实、勤劳。赖希认为,由于人的原始欲望被压抑而性格反常,中下层阶层所持有的渴望权威又希望造反的这种人的权威主义结构就造成了法西斯主义。最后,赖希得出结论,“人的权威主义结构基本上是由于性畏惧和性禁锢嵌入性冲动的生命本质中而造成的”[6]。

二、赖希的性革命理论

在《性格分析》这本书的第二版序言当中,赖希说:“像柏林这样的城市,有几百万人在心灵结构上精神失常时,怎么可能施展精神分析术呢?怎么可能仅仅靠实施精神分析治疗法就拯救人类了呢?”[7]患有精神病的民众越来越多,显然此时的柏林在如何预防精神病方面比治愈精神病更重要。赖希意识到,家庭、社会对人的原始欲望的压抑并不是孤立地单独进行的,这一过程往往与人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交织在一起。由此他认为,预防精神病以及防止家庭、社会对人的原始欲求的压抑应当与政治革命相结合。赖希更认为,如果人不能在肉体上获得恰当的性满足,那么他将在肉体方面或者在心理方面患病 ,就会陷入深深的痛苦当中,从而走向精神病。所以,将法西斯主义产生与精神病产生的根源相结合,赖希主张革命不能忽略群众心理中至关重要的主观因素,提出了他理论中最核心的部分:性革命理论。

赖希的性革命理论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赖希指出,粗糙的经济主义的机械主义的观点使得人们认为社会的发展由经济利益所驱动,而人类自然的情感和冲动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码与经济利益起着同等的作用。因此他认为应当将宏观的社会革命与微观的精神革命相结合,发起“所有价值标准上的真正变革”,也就是解决统治问题的同时必须解决民众的心理问题,而心理问题的核心就在于普遍存在的性压抑与权威主义性格,所以微观的精神革命实质上就是性革命。第二,以性革命为核心的微观革命是实现人的本质与自由的必经之路。赖希认为,人的欲望需求有自然需求和社会需求之分,前者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而后者是后天的,是社会加于人、人为适应社会生活而逐渐形成的。人们花了几千年时间去压抑自己的自然本能,把对自然生命的感性禁锢在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的框架当中,从而扭曲了生活,发生了否定性的危险变化。只有满足人的自然需求的前提下才能促使整个人性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满足,从而实现人的本质与自由。赖希进一步将人的自然需求归结为主要是性的需求,认为人只有通过性行为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获得人性的解放,滋生“自我调节的性格结构”,进而促使社会走向民主与自由。第三,性革命的实质是维护性权利,争取性自由,反对性混乱与性犯罪。赖希主张通过使“婚姻性爱化”达到让“实际爱情合法化”,以求婚姻关系合法化,而“证书不过是双方一致同意、共同培养和完成的那种关系的正式肯定而已”[8]。同时,赖希也要求人们在保护青少年的同时反对青少年在性爱问题上的过度放纵;最后,性革命是“合群的”。是与“人类文明相一致的”,它应当是全体社会成员的革命,也能算是一种阶级革命。

赖希的整个理论,对法西斯主义兴起的原因,不同于那些“庸俗马克思主义”简单地把法西斯主义看作是一种经济现象或者是政治现象,看到了法西斯主义产生的群众心理基础,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度剖析了产生的根源问题,在研究层次上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对于精神病产生的原因及预防,赖希首次跳出了精神分析法的狭隘框架,主张将精神分析与政治革命相结合,领导了一系列的“性-政治”“心理-卫生”运动,并成立各种性革命组织,为认为解放各种性权利,为西方“性开放”“性解放”的思潮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性革命的理论缺陷

一方面,赖希的性革命理论论证了人类满足自然需求的重要性,他要求我们坦诚面对性问题,维护自己的性权利,通过性生活的满足来获得享受生活的乐趣。同时,他也认识到了群众主观的心理因素对于革命的影响,但他人的本质需求归结为自然需求,又进一步将自然的需求归结到对性的需求,认为性生活时人类生活幸福的全部内容,将性看得至高无上,达到一种“唯性主义”的境界,进而把群众心理的扭曲归结为性压抑,过于狭隘。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性格的塑造也是多方面原因的结果。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就把人的心理需求归结为五种: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人的基本需求。所谓的生理又包括如饥渴、性欲等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性欲仅仅是人类众多需求中的一种,等同于其他的自然需求,是一种低层次的需求。人性的扭曲也有可能是其他方面的需求为得到满足而造成的。物质世界的满足并不能代替精神世界的满足,因爱而性但爱高于性。

另一方面,尽管赖希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识到了经济社会生活乃至至社会结构对于人的心理的影响。但在有关性革命的理论思考当中,他把人性健康的实现仅仅归结为给青少年以性自由、以及夫妻之间性愉悦的相互满足,“这确实等于是一种完全的历史线索的分离,在作为有关支撑和保护妇女儿童,有关私有财产继承方面的法律体制的婚姻与作为对于相互爱的真正肯定的婚姻之间的分离”[9]。在他看来,维护青少年性权利的难度远高于维护成年人的婚姻自由,前者要突破的障碍远甚于后者,“赖希的所有作为心理学家、社会理论家和政治评论家的著作,都不约而同得得出了一个简单的结论:需要进行一场永远维护青少年性权利的革命”[10]。赖希将维护青少年性权利作为性革命理论的核心,他认为,独立的、健全的、行为不受约束的青年们是完成革命任务的中坚力量,这样激进的观点遭到了众多学者的批评与诟病,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在西方性解放的浪潮中,许多青年在心智未成熟的情况下,以赖希的理论为依据进行“群居”,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混乱,“他的思想经过西方青年中那部分狂热分子的折射,实际上已成为与他所号召的完全相反的东西”[11]。人在身心上都有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盲目地、无节制的寻求性权利无疑是有害于青少年的。

总的来说,赖希的理论无论是研究法西斯主义的产生还是精神病产生的根源于预防,他的研究出发点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也开创了研究的新局面,但是在理论研究过程中赖希对性问题的过分看重使他走向了“唯性主义”的极端。至少在今天,他的理论不被普通人所认可,也许在将来,能够像赖希自己所说的那样,“或迟或早,需要将迫使你们理解,我已向你们揭示了你身内生命,你们宇宙性质的无限广阔的领域”[12]。(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1] 威廉·赖希. 性革命——走向自我调节的性格结构[M]. 北京:东方出版社, 2010.P187

[2] 威廉·赖希. 性革命——走向自我调节的性格结构[M]. 北京:东方出版社, 2010.P1174

[3] 威廉·赖希. 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M]. 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0.P16

[4] 威廉·赖希. 性革命——走向自我调节的性格结构[M]. 北京:东方出版社, 2010.P5

[5] 威廉·赖希. 性革命——走向自我调节的性格结构[M]. 北京:东方出版社, 2010.P160

[6] 威廉·赖希. 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M]. 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0.P26

[7] 威廉·赖希. 性格分析[M]. 纽约. 1963

[8] 威廉·赖希. 性革命——走向自我调节的性格结构[M]. 北京:东方出版社, 2010.P121

[9] 雷特罗伏特. 发现上帝的人——莱奇[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8.P

[10] 罗宾逊. 佛洛伊德主义的左翼[M]. 纽约. 1970.P134

[11] 米特洛欣等. 二十世纪资产阶级哲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P184

[12] 马丁·加德纳. 西方伪科学的种种[M]. 北京:知识出版社, 1984.P293

陈秋怡(1992.10-),女,汉,江苏无锡,硕士在读,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经济伦理学。

猜你喜欢
法西斯主义精神病主义
完形填空专练(五)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代谢紊乱
精神病
新写意主义
近光灯主义
中国抗13与二战的开始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冬日 新碰撞主义
国家尊严与人的尊严
斯大林对德国法西斯主义认识的过程及其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