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凯惠
(宽甸满族自治县林业规划设计院,辽宁 丹东 118200)
红松苗龄型对其造林生长量和成活率的影响
逄凯惠
(宽甸满族自治县林业规划设计院,辽宁 丹东 118200)
摘要通过选用不同苗龄型红松幼苗进行造林试验,以研究红松不同苗龄型对其生长和造林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2年生播种苗(2+0)为对照,则移床苗不同苗龄组(2+1,2+2)之间生长量和侧根数有显著的差异,不同苗龄造林的成活率和苗木生长量及侧根数也有显著的差异。以苗龄2+0为对照,试验处理2+1的造林成活率、苗高、地径分别比对照提高43.96%、78.29%和37.79%;试验处理2+2提高造林成活48.79%,苗高提高147.43%,地径提高116.39%。以2+2和2+1试验处理造林成活率较高。
关键词红松;苗木质量;苗龄;造林成活率.
Effect ofPinuskoraiensisSeedling Age on Mass Growth and Forestation Survival Rate
Pang Kaihui
(Kuandian Manchu Autonomous County Forestry Planning Institute, Dandong 118200,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d the effect ofPinuskoraiensisseedling age on mass growth and forestation survival rate. The results show that using 2 years old seedling as control (2 + 0), the mass growth and lateral root number between shift bed seedlings age 2+1 group and 2 + 2 group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nd the survival rate, mass growth as well as lateral root number from different seedling forestation groups represent obvious differences. In forestation, compared with control 2+0, experimental treatment 2+1 increases the survival rate, seedling height, seedling ground diameter by 43.96%,78.29% and 37.79% respectively. Correspondingly,experimental treatment 2+2 increases forestation survival rate with 48.79%, seedling height 147.43%, seedling ground diameter 116.39%. Both of experimental treatments 2+2 and 2+1 have higher forestation survival rate.
Key wordsPinuskoraiensis, seedling quality; seedling age; forestation survival rate
红松苗木的质量与苗龄有关,苗龄与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具有较大的相关性。而造林技术标准所要求的苗木规格又与苗龄有关。根据以往的造林经验,不同的立地条件所选择的苗龄也有一定的差异。大龄苗在肥水条件较好的条件下相对而言容易取得造林成效。但大苗受生理原因影响,可塑性相对较小,由于受环境影响较大,在一般的立地条件下不易取得较好的造林效果。那么,究竟采用多大的苗龄较为合适,对造林成活率和生长量的影响有多大?这些问题都需要从试验中找出答案。许多研究结果认为,苗木初始规格与造林成活率相关性不是紧密,而苗龄对生长速度的影响存在较大争议。规格大的苗木意味着叶面积指数大、光合效率高、生长速度快,因此选用大苗造林较有一定的基础。但反过来考虑,大苗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差,需要较高的肥水及管理水平,伤根较多,缓苗现象较重,用大苗造林往往成活率达不到验收标准的现象较多,因此,开展红松苗龄研究,探讨对造林成活率和生长量的影响在生产中具有实际意义。
许多研究认为苗木侧根数的多少和好坏影响造林成活率,在侧根数量标准方面国内按照侧根长度作为侧根计数标准,而国外把侧根定义为直径>1 mm的Ⅰ级侧根数,<1 mm的侧根仅算为毛细根。实践证明,侧根>1 mm数量多少直接影响造林成活率的高低,因为>1 mm的侧根有着一定木质化程度,抵御逆境能力较强,在一定时间内抗风干的能力较未木质化的毛细根强,而<1 mm的细根易在人工分级、打包、贮运工序中受到严重的损伤而失去活力。因此衡量苗木质量好坏要兼顾苗龄、苗高、地径和>1 mm侧根数量。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试验地位于宽甸满族自治县黎明林场苗圃,苗圃位于海拔312 m山地,土壤质地为壤土,全氮、有机质含量分别为2.13 g·kg-1和31.9 g·kg-1。2008年4月23日播种,播种和移植时施底肥磷酸二氢胺450 kghm-2,7月上旬施尿素300 kg·hm-2。2年生(2+0)人工移植密度为100株·m-2,3年生为80株·m-2(2+1),4年生为60株·m-2(2+2)。
测试方法是按不同试验处理随机取3个样方,每个样方随机抽查60株,测定苗高、地径和大于1mm侧根数之后,从中随机抽出30株用于室内和生物量的分析。
1.2试验设计
造林整地设计为穴状整地,规格为0.5 m×0.5 m×0.3 m,株行距为2 m×2 m。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每个试验小区为60株,每个重复为180株。造林当年3次割场,第1次是6月中旬,第2次是7月上旬,第3次是8月上旬,树木休眠期10月25日开始调查苗高、地径和造林成活率。
2结果与分析
表1 红松幼苗不同年龄的
由表1看出,红松苗木在圃地育苗经过移植1年和2年培育,苗高、地径及侧数有较大提高,2+0苗龄型红松苗在苗床生长2年生时苗高平均达到17.3 cm、地径达0.45 cm、>1 mm侧根数达到8条。在2+1型中红松苗经过移植,1年后苗高生长量达到26.7 cm,地径达到0.84 cm,>1 mm侧根数达到13条。在2+2型中,红松经过移植2年后苗高生长量达到31.4 cm、地径达到1.13 cm,>1mm侧根数达到17条。说明不同试验处理红松苗龄在苗高、地径、高径比、侧根数都有明显差异。
由表2看出,不同红松苗龄造林后1年生长量有较大的提高,与对照2+0相比,2+1造林成活率提高43.96%,2+2提高48.79%,与对照相比差异均显著,2+2与2+1之间差异不显著,说明移床苗3龄与移床苗4龄均有相同的造林成活率。从苗高结果上看,对照与其他2个处理均表现出差异显著水平,2+2和2+1苗龄也表现出差异显著水平,即移床苗4龄和3龄和留床苗2龄对苗高生长量均表现出差异显著水平,说明苗龄的不同,也影响着的造林苗的苗高生长量。与对照相比,2+1龄苗的苗高生长量提高78.29%,2+2龄苗的苗高生长量提高147.43%。地径生长量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与对照相比2+1提高37.79%,2+2提高116.39%,即不同苗龄型苗木上山造林后地径有显著差异,苗龄越大地径增加越显著。综合试验结果分析,可以看出,上山造林采用2+1龄苗木与2+2龄苗在造林成活率上没有显著差别,但与未经移植的2年生留床苗ck有较大的差异,说明造林苗最好用2+1和2+2龄苗木较好。从生长量上看,综合苗高和地径生长量两项指标,用2+2龄苗上山造林效果最好,不但有较高的造林成活率,又有较好的林木生长量。
表2 不同红松苗龄造林后1年生长量
3结论与讨论
3.1移床苗红松3龄苗和4龄苗有相同的造林成活率,留床2龄苗在未经移床的情况下,直接上山造林,成活率较之移床苗有显著的差异。由此,提倡红松苗上山造林应采用移床苗。不但有较高的造林成活率,而且也有较好的生长量。
3.2红松移床苗与留床苗产生成活率和生长量的差异,主要源于根系质量,从试验看出这样一个规律,苗龄越大,>1 mm侧根量越多,克服了红松留床苗因侧根数少,毛细根多,不抗逆的生理因素的阻碍,凡是>1 mm的侧根在起苗、运输、抗短时间的水分蒸发方面均有较好的优势。
3.3本试验中供试的苗龄为2、3和4,因条件有限,没有进行大于5龄苗的试验,在此龄期内,苗木越大,造林成活率越高,生长量越好。但也有采用5龄以上的红松苗木上山造林出现造林成活率的降低现象,这提示我们不是苗龄越大造林成活率越高,这可能是因为当苗木高度超过某一指标时,其蒸腾量会升高,也会因苗木太高遇风摇摆严重,树盘土壤出现裂隙,由于透风,引起树木死亡的现象。另外一个原因是在山地造林浇水困难时,用大苗造林反而会降低造林成活率。
在这种情况下,要根据土壤水分和立地条件合理选择红松苗龄。一般情况下采用3龄或4龄红松苗在侧根数达到本项研究的范围内,采用顶浆节水造林技术,都会有较高的造林成活率和较好的生长量。
参考文献:
[1] 张庆江,李秋远.红松育苗技术[J].北京农业,2015(17):86
[2] 孔红娃,刘艳华,陈钦华.浅谈红松育苗技术[J].防护林科技,2002(2):81-83
[3] 邢智生,王彦,刘士军.红松育苗不同类型对造林效果的影响[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8,31(1):27-28
中图分类号:S791.247.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01/j.issn.1005-5215.2016.03.011
作者简介:逄凯惠(1980-),男,辽宁宽甸人,大学,工程师,从事林业规划设计工作.
收稿日期:2015-11-02
文章编号:1005-5215(2016)03-00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