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鑫鑫 黄建东
黄山的恐龙乐园
任鑫鑫 黄建东
恐龙是地球上一类曾经称霸陆地的统治者。恐龙最早出现于三叠纪晚期(2.3亿年前),繁荣于侏罗纪和白垩纪,灭绝于白垩纪末期(6550万年前),在地球上存在了大约1.7亿年,是地球历史上最庞大和最成功的类群之一。最新的研究表明,恐龙在中生代末期的大绝灭中可能并非全部绝灭,而是有一类演化成了鸟类幸存了下来。恐龙以其地理分布广泛、化石埋藏丰富、个体形态多样、体型巨大奇特和神秘集群绝灭而备受人们关注,是世界上各自然博物馆最吸引观众的展品。
安徽黄山地区中生代分布着多个陆相沉积盆地,部分盆地内红层出露完整,在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盆地中具有一定代表性。1970年10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侯连海等在黄山市徽州区择树下村发现原始肿头龙骨骼化石及不明显的足印化石。1992年,吕君昌和尤海鲁等在皖南地区进行化石调查过程中在齐云山小壶天小岩组上段发现恐龙足迹化石。1993年底,安徽省地质矿产局332地质队韩顺道等在屯溪区新潭乡碧山岭膨润土采矿场发现恐龙骨骼化石。1995年1月,黄山广运机械土石方工程队方舰鸣等在太平湖大桥接线公路黄土岭路段工地发现恐龙蛋化石;同年3月,332地质队区调分队王德恩等在休宁县渭桥乡上暨村发现恐龙蛋化石;同年4月,332地质队区调分队余心起等于休宁县渠口乡上山根村发现恐龙脚印化石,于齐云山小壶天恐龙足迹化石点发现恐龙尾迹1处。1996年6月,余心起等在齐云山雨君洞再次发现恐龙脚印1处。2002年7月,在徽杭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在距黄山市区3千米的歙县横关乡万灶自然村鸡母山发现了恐龙骨骼化石。当年8月20日至9月20日由安徽省考古研究所韩立刚主持,在化石发现地开展了抢救性发掘。2014年,在祁屯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在据休宁县9公里的休宁县渭桥乡东阁村发现恐龙蛋化石。目前,在皖南发现的恐龙化石点已达10处,且集恐龙骨骼、恐龙蛋、恐龙足迹等三位于一体,在世界上实属罕见。
图1 黄山地区恐龙化石分布图
对黄山地区恐龙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骨骼类的研究最早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侯连海等1970年记述并研究了发现于黄山市徽州区择树下的肿头龙类化石,命名岩寺皖南龙(Wa nna nosa urusya nsiensis)。这一化石材料不仅是肿头龙类化石自解放以来在我国发现的最为丰富的材料,同时也是安徽省命名的第一个恐龙类化石。1998年安徽省地矿局332地质队队发现于屯溪区新潭镇膨润土矿中的恐龙骨骼化石进行研究命名新潭休宁龙,后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尤海鲁进一步研究认为该骨骼为恐龙尾椎化石,但由于保存的标本数量少,提供的鉴定特征有限,无法归入具体属种。2014年安徽省地质博物馆黄建东等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尤海鲁研究员等对发现于徽杭高速的部分恐龙骨骼化石进行研究,记述一类新的恐龙化石,命名安徽黄山龙(Hua ngsha nlong a nhuiensis)。这是安徽境内发现的骨骼化石命名的第一个蜥脚类和第二个恐龙,填补了华东地区缺乏侏罗纪恐龙的空白。该恐龙骨骼发现于中侏罗世洪琴组红色含砾粗砂岩及粉砂质泥岩之中。
图2 经研究的安徽黄山龙(Huangshanlonganhuiensis)骨骼化石
恐龙足迹的正式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1999年余心起、吕君昌等对黄山地区已发现于齐云山的恐龙脚印进行研究识别出部分脚印为小型兽脚类和小型鸟脚类脚印化石。该处计有恐龙脚印化石30多个,密度大。总体上朝向南西西向分布,布局特征明显,大小不等。从小壶天的恐龙脚印的分布上看,有4条恐龙足迹比较明显,这4条足迹均为小型兽脚类恐龙所留下的,基本上向南西西方向走动。只有一个较大的具有五趾的脚印可能为蜥脚类类恐龙所留下的,遗憾的是只有一个,难以对其进行详细判断。在齐云山发现的恐龙足迹中,大多数为小型兽脚类所留下的足迹,说明了在晚白垩世这一时期,该地区小型兽脚类比较繁盛,由于它们基本上向同一方向走动,且又比较集中,说明了它们可能具有较高的社会组织性,通常是群体生活。渠口乡上山根村的恐龙脚印化石为负型的脚印化石,一块岩石上约有18个脚印,均为三趾型的,方向性不明显。2014年,邢立达等对位于休宁县齐云山小壶天的恐龙足迹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共识别出3种非鸟类兽脚类恐龙足迹,表明齐云山地区有过多种不同类型的兽脚类恐龙造迹者。黄山地区恐龙脚印化石均产于白垩纪地层中。齐云山、择树下一带产于小岩组,渠口一带产于徽州组。徽州组为一套棕黄、灰、紫红等色砾质岩屑砂岩、中粗粒砂岩、细砂岩、粉砂岩及钙质泥岩组成的韵律层。小岩组在泽树下附近底部为紫红色厚层中砾岩与细砾岩组成多个韵律层,夹橄榄玄武岩层;中部为砖红色中粗粒岩屑砂岩、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夹薄层岩屑砂岩、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上部为块状岩屑砂岩,发育大型板状交错层理。齐云山地区小岩组为砖红色块状岩屑砂岩夹同色砾岩、砂质砾岩、砂砾岩,节理发育,钙质含量较高,易风化,在齐云山地区形成丹霞地貌。
图3 齐云山的恐龙足迹化石
图4 恐龙蛋化石新材料
恐龙蛋化石的研究工作始于上世纪90年代。1998年,余心起对黄山地区渭桥上暨村徽州组地层中发现的恐龙化石进行研究,命名渭桥椭圆形蛋(Ova loolithus weiqia oensis)。对太平湖赤山组发现的恐龙蛋化石进行研究,命名太平湖长形蛋(Elongatoolithusta ipinghuensis)。1999年又对这两地发现的恐龙蛋化石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工作。2014年,安徽省地质博物馆黄建东等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强合作研究了在休宁渭桥、齐云山发现的恐龙蛋化石,初步确定为副蜂窝蛋新蛋种。目前,相关的研究工作正在进一步开展。
已发现的恐龙骨骼、恐龙蛋及恐龙足迹化石对研究中生代特别是中生代晚期黄山地区的地层发育与地质演化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三位一体”的恐龙化石资源的研究,对揭示黄山地区当时的生物多样性、古生态环境与环境变迁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证据。也为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了解神秘、富饶、多彩、内涵丰富的黄山地区打开了一扇大门。
致谢:本项工作得到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编号201511054)、安徽省公益性地质项目(项目编号2011-g-32)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