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丽君
关键词:大数据;纸质文献;购藏;困境;机遇
摘要:文章从纸质文献购藏空间受到挤压、经费受到限制等困境出发,提出顺应大数据的发展、搭建读者需求平台、推进特色文献数字化、发挥整体优势互补、引进大型文献丛书并通过分析适当调整副本数量等解决方式。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4-0115-02
随着信息科技和网络的飞速发展,大数据及数字化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科研图书馆作为我国图书馆的三大支柱之一,也受到数字化和大数据的冲击。科研图书馆中纸质文献的购藏、使用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如何在挑战中获得新生,获得更长远的发展,实现现代图书馆纸质馆藏的进一步发展,成为需要深思的问题。
1纸质文献购藏困境
1.1有限的购藏空间与不断增加的纸质文献
社会的进步使人们对信息的需要极其紧迫,科研图书馆购藏的纸质文献已经接近饱和的状态。纸质文献的信息储存量是有限的,且不便于大量复制与更新,许多较早版本的纸质文献不宜下架,较新版本的纸质文献亟待更新,导致购藏纸质文献与库房紧张的矛盾日益加大。要改变这样的困境,必须扩展库房面积,这在目前寸土寸金的城市缺乏可操作性,而减少纸质文献的购藏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更会直接影响科研人员的科学研究工作及纸质文献的使用。如何摆脱矛盾、走出困境成为科研图书馆日益严重的问题。
1.2数字化文献的便捷,使得读者对纸质文献的使用频率下降
数字化文献资料凭借着信息储存量大、使用方便、检索快捷以及图像声文并茂等优势在近年来日益受到科学研究人员的重视。面对库房及科研人员使用习惯的压力,科研图书馆也积极购藏数字化数据库及文献,间接降低了科研人员对纸质文献的使用频率及关注度。这就对纸质文献购藏空间造成极大的压缩,对经费紧张的科研图书馆纸质文献的购藏造成了巨大的挑战。
1.3购书经费与纸质文献价格增长不成比例
近年来,纸质文献价格不断升高,且其涨价幅度明显高于图书馆购书经费的增幅。这种涨幅可以从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外书摘》杂志对于其所统计的1,356种出版新书的数据中看出:2011年新书平均定价为35.12元,而到了2013年新书平均定价则为37.77元,比2011年上涨2.65元,涨幅高达7.5%。在图书市场上,还有许多高定价的图书,这些图书印刷精美,装订豪华,一般为成套学术书籍,一套书标价上千元也不足为奇。而图书馆每年用于购买纸质文献的经费却无明显增长,从而导致买卖之间的差距不断加大。
2大数据背景下纸质文献的机遇
2.1纸质文献是大数据的重要组成
大数据的定义众说纷纭,麦肯锡全球数据分析所对大数据的定义为:“大数据是指大小超出了典型数据库软件工具收集、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集。”而较为公认的大数据基本特征为: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纸质文献具有电子文献无法比拟的高密度价值。纸质文献及纸质文献检索从选题策划到精心制作、加工完善有一套完整的标准化程序,为产品的高密度价值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这也是人们一直重视纸质文献的原因,在目前信息繁多、鱼龙混杂的大数据时代具有极高的吸引力,因此纸质文献是目前大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
2.2纸质文献的综合素质需要提高
在不断强化的大数据面前,纸质文献需要积极探索自救之路:一是加强选题的针对性,提供更加优质的文献,以满足读者的需求。二是不断提高文献内容的质量,在数据多且杂的大数据中以质取胜。三是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
2.3应用大数据促进纸质文献的自身调整
纸质文献在选题、文献出版及宣传等方面均可以通过海量的大数据分析去发掘读者需求和学术热点等信息,通过采集分析,准确了解市场和读者的需求,出版更加实用的文献资料。这对纸质文献的不断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文献的后期宣传、营销方面,大数据的综合利用也能够带来无可比拟的优势。
3纸质文献购藏的对策
3.1积极开展特色文献的数字化
科研图书馆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典藏了大量的特色纸质文献,这些文献都因其专业性、学术性及系统性,有着极其宝贵的学术研究价值。如:古籍珍善本、古籍方志、古籍丛书、古籍家谱以及徽州文书等方面的文献收藏都具有一定的规模,在学术界的地位不言而喻。然而频繁地查阅书籍,不仅不利于文献保护,也不利于科研人员的有效检索利用。因受到老化、破损变质的影响,这些特色纸质文献可能也会慢慢消失直到被世人遗忘。通过文献数字化可以降低原件丢失和损坏的风险,也可以扩大原始文献的利用范围,同时满足科研人员对文献的共享和存取需求,使其学术价值得以充分利用及体现。但是特色文献的数字化工作不能盲目开展,需要通过调研后形成完整、系统的数字化工作体系,避免各数据库间的重复工作和数字化过程中的差错。
3.2构建图书荐购平台
“以广大科研技术人员为服务对象”是科研图书馆的自我定位,而纸质文献的购藏也是以科研人员为本的,以满足科研人员的工作需要。因此科研人员的使用习惯及需求是文献购藏最需要考虑的因素。图书馆应构建相应的荐购平台,选择线上和线下不同的需求征集模式,听取一线科研人员对文献的需求,尽可能地满足其对文献的需求,这样更加有利于构建有价值的文献资源。
3.3开展各馆优势互补
目前各图书馆大多仅为单独的科研院所服务,这就导致大型综合性机构中的多个图书馆存在大量重复的纸质文献,浪费了大量的馆藏空间。各自为营的状态难以适应目前大数据的发展,相关机构也在积极进行着改变和突破。如:中国社会学院加强“名馆”建设,实施“总馆——分馆——所馆”三级管理体系,实现全院图书的共享。
3.4建设特色精品馆藏
科研图书馆在购藏大量精品学术文献的同时,也不断积累大量的通俗读物以供读者涉猎其他领域,但在学术深度和价值上不能与专业的学术文献和图书相比。而且在科研院所的图书馆中,读者文化素质较高,对专业文献的需求远大于对通俗读物的需求,这就造成了一定的空间和经费的浪费。
3.5引进优秀文献丛书
丛书是对两种及以上同类别的书进行汇集而形成的一种新的著作物,因其收书范围广、选择版本精致而深受读者喜爱和重视。如: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的《四部丛刊》,收录书籍多达五百余种,图书馆购采一部《四库丛刊》,就相当于收录了几百种原版的古籍。而中华书局的《新编诸子集成》系列集儒、法、道等诸子百家经典著作的权威注释和整理于一体,可满足读者对诸子百家相关文献的检索使用。
3.6优化副本收藏
长期以来,纸质文献有大量的副本,以满足读者的借阅需求,但同时大量的副本必然占据了大量的空间和资金。因此目前可利用大数据汇总分析,对借阅量低的文献的副本进行优化,减少或彻底去除其副本;对借阅量大的文献的副本进行适当增加,在满足读者需求的同时,合理调整图书的利用空间。
参考文献:
[1]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著,周涛译.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2]周薇.大数据环境下智慧图书馆创新服务策略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4(11):98-100.
[3]朱金涛.浅谈4G时代移动图书馆发展趋势[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5(5):81-83.
[4]周国正.现代图书馆学基础[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
[5]李咏梅,袁学良.论电子资源与纸本资源的协调发展[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4):51-57.
[6]孙雨,陈凤娟.浅谈“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智慧服务[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5(11):119-121.
[7]刘莹.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比较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6):88-90.
[8]安宗玉.浅析大数据对图书馆的影响及对策[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4(1):109-110.
[9]高宇伟.关于高校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的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5(5):64-66.
[10]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Big data:The next frontier for innovation,competition,and productivity[J].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Report,2011(32):138-142.
[11]兰卡斯特著,陈光祚译.情报检索系统:特性、试验与评价[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
[12]程树德.新编诸子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3]金燕,赵迎春.历史范式下看当前的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5(3):14-15.
[14]吴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藏书特色管窥[J].全国新书目,2006(13):70-78.
[15]刘尚恒.中国古籍丛书概说[J].文献,1981(1):141-155.
(编校:马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