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森:民族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

2016-04-23 07:54:05龙成鹏
今日民族 2016年1期
关键词:殖民地安德森民族主义

文·图 / 龙成鹏



安德森:民族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

文·图 / 龙成鹏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2010年来中国讲学

2015年12月13日,以研究民族主义著称的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去世,享年79岁。一个月前,法国巴黎发生恐怖袭击。这次恐怖袭击,有人把部分原因归结于法国的“民族政策”。两件事凑在一起纯属巧合,但却引发了知识界对当今局势的忧虑。所以,回头来读安德森三十多年前的作品《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显得很必要。

在人类学界,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大名如雷贯耳。人们记住他是因为《想象的共同体》——尽管他不止这部书,这本写于1983年的著作被誉为民族主义研究最重要的两部经典之一。

对于中国的读者,安德森还有一段让我们感到亲切的身世。安德森是英国爱尔兰后裔,其父亲是中国海关的英国雇员,精通汉语,在中国生活将近30年。1936 年8月26日,安德森出生在云南省昆明。1941年夏,在安德森5岁生日前夕,因避乱举家离开中国。

安德森的成长经历与他的学术思想有显而易见的关联。他从小就生活在充满中国风味的家庭环境里,保姆是一位越南女孩。除此之外,他还兼有“流亡者”的身份。爱尔兰人在英国是相对边缘的族群,而安德森一家在东方的经历,以及后来跟着父亲一家人在美国辗转讨生活的少年时代,都让他与周遭的环境格格不入。这种疏离感直接从他说话的口音上体现出来,“在美国学校里的英国口音,后来在爱尔兰学校的美国口音,在英国学校里的爱尔兰腔”。这种与主流文化的距离,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他的价值观,即批判帝国主义,同情殖民地民族主义。

在书中其对民族主义的基本立场,也体现了上述价值观。安德森尽管对民族主义持有相对中立的价值判断,但和其他一些有不同意见的学者相比,安德森还是更加突出民族主义在反抗帝国主义方面的积极性,而忽略它同时也是混乱之源。

《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一书,正如它的副标题提示的,是旨在研究民族主义在世界范围的传播。过去,学者通常认为民族主义起源于欧洲,进而传播到世界,包括中国。但安德森不这么认为,他把民族主义的起源追溯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南北美洲的殖民地独立运动。我们知道美洲大陆被“发现”之后的几百年,欧洲大陆有大批的殖民者迁移到这里。民族主义起源就跟这批殖民者的后裔有关。具体的原因很复杂,但其中一个关键逻辑就是殖民者后裔回不去祖国,并且由于在殖民地成长,其在祖国受到普遍的歧视。这种社会和文化的边缘处境,让他们的认同发生转移,而结果就是把殖民地想象成他们的祖国,将殖民地原住民想象成他们的“民族”。

民族主义的起源是一个如何看待现代世界的问题。安德森花了大量篇幅描述现代世界如何从宗教共同体、王朝共同体转向民族共同体,印刷术、报纸等媒体技术如何参与到民族的建构和民族主义的传播。安德森的大量的细节分析,对我们理解中国历史,分析今天民族主义传播的某些内在规律都有启发性。

在书中,安德森还接着分析了此后的两波民族主义风潮。值得一提的是他描述的“最后一波”风潮是“二战”以后的“殖民地民族主义”。这段历史,我们都熟悉,随着“二战”的结束,帝国主义的世界殖民地体系崩溃,亚非拉的民族纷纷获得独立。

《想象的共同体》一书2003年简体中文版

安德森描述的历史,大体上符合实际,但他把“二战”到上世纪70年代的民族独立运动视为民族主义的“最后一波”,似乎说服力不够。尤其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非洲、中东以及亚洲各地发生的区域性战争(甚至是种族清洗),显然都跟民族主义思潮有关,尤其令人遗憾的是,民族主义所释放的能量,似乎并不是安德森所描述的那种推翻王朝、推翻帝国主义时所显示的“正能量”,而是相反。因此,正如我们看到的,“二战”后独立起来的多民族国家,很多都正面临新一轮的民族主义的挑战。所以,近20多年来的民族主义历史有待重写。

相比那些具体的历史论述,安德森对民族的定义,具有更大的启发性,这也是安德森最为著名的言论。他把民族定义为“一种想象的共同体”,“被想象为本质上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

为什么民族只能“想象”?因为“即使是最小的民族的成员,也不可能认识他们大多数的同胞,和他们相遇,或者甚至听说他们”。想象不等于虚构,但想象意味着,一个民族的成员只能通过间接的途径去感受自己民族同胞的存在,而不能把所有民族成员一一认识一遍。

这是非常重要的论述,因为今天民族研究领域所持有的“民族”一词的含义几乎都与此有关。我们中国对民族的定义,主要来自于斯大林的说法。1913年和1929年,斯大林的两篇文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相当精辟的阐述:“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斯大林对民族的定义,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中国当代“56个民族”这一事实,因为自1949年后,中国民族工作者和民族学者,就用这套理论去描述中国,尽管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有一些修改(可以参看费孝通的相关文章)。

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和安德森的定义,有明显不同。前者从社会发展史的高度把民族视为一个客观的历史现象,而后者则从社会运动的层面把民族视为一个带有主观性的认同现象。就当下的民族问题而言,可能更有效的分析途径,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安德森认为民族是通过想象建构出来的,而现代媒体就是想象民族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换句话说,现代媒体和知识的传播,也是建构现代民族的重要途径(安德森说,民族是用语言而不是血缘建构出来的)。再进一步说,今天世界各地的民族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跟现代媒体的发展程度有关。所以,最近20年来互联网的发展给当代世界民族问题提出了新的课题。

民族是一种认同现象,这意味着民族是一个十分鲜活的共同体,它的认同边界,它对自我的想象,它的朋友和它的敌人,都不是完全客观,一成不变的。对民族工作者来说,这恐怕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安德森对民族的定义,还有一点特别要提及,他认为民族认同很容易跟主权发生联系。安德森的说法,有一定道理,尤其是从西方的经验看。不过也并不完全符合政治现实。在美国,除了印第安人,其他民族(包括因纽特人)都未曾享受民族自治的待遇,更不用说主权。而对多民族国家,这种民族主张依然会产生巨大困扰,尤其是那些二战后独立的国家,其国家的建构和认同还有待完成,但现代世界的演变,让他们没有了足够的时间。近期,叙利亚的内战,无疑就是一个糟糕的样本。

(责任编辑 赵芳)

猜你喜欢
殖民地安德森民族主义
电影界的“强迫症之王”——韦斯·安德森
新加坡殖民地自由港政策的形成(1819—1867)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英属北美殖民地共同文化的形成
狗邪韩国是倭人之地——兼论任那非日本殖民地
论王船山民族主义思想的近代嬗变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10:32
定格动画的新阐释——安德森和他的《犬之岛》
幼儿100(2018年34期)2018-12-29 12:31:42
韦斯·安德森与《布达佩斯大饭店》
英语学习(2015年5期)2016-02-02 01:10:27
正已烷职业中毒防控——安德森模型的应用
安全(2015年8期)2016-01-19 06:19:44
十二、什么是“殖民地近代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