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的发展也要注重“供给侧”改革

2016-04-22 10:48何晋欢
开心素质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特教供给侧专业化

何晋欢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多个文件大力支持特殊教育的发展。但现实来看不容乐观。一方面在全纳教育、融合教育的背景下,只有医学、普通教育解决不了的学生,才会进入特殊教育学校。进入特教学校的学生障碍程度相对以往更严重,生源质量在下降。另一方面,社会各界对特教更加重视关心,对特教办学水平和特教教师素质能力提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生源质量的下降,将会导致两个严重问题,一是特教从业者观念上的惰性与危机。如,一谈特殊教育,人人都只讲“爱心、关心、耐心”,没有针对性和指导性,难以实际操作,自然效果随机,该危机将会对特教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二是原来特殊教育的配套措施满足不了特殊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如,以往适用于轻度障碍的教材,一方面要进行调整改编,一方面又一时难以广泛适用。

提升特教办学水平和特教教师素质能力,要面对三个重要问题,一是特教教师的自我定位和社会定位。特教教师是一个需要默默坚守、忘我付出的职业。光辉职业背后,特教教师们所承受的则是不被认同的眼光、鲜有成果的挫败感以及职称、收入不尽如人意的待遇;二是如何有效地提升特教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三是“特教提升计划”实施之后,各地特教发展的速度、水平是否会导致差距越拉越大。

面对特殊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危机,要在“办好特殊教育”的“好”字上做文章,在“好”字上下功夫,通过“供给侧”改革,提升教师素质,增强服务保障能力;通过“供给侧”改革,提供针对性更强的教学指导,持续提高残疾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

首先,要改变特教教师的观念,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特教学校是实现特殊教育的主渠道,而教师是特殊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要有好的特殊教育,必须先有好的特教老师。特教教师的成长需要指引,但指引不是说教和所谓的“心灵鸡汤”,而要注重实例说明。让特教教师明白,特教职业同样可以塑造一个人,特教教师不只是爱心付出者,也同样可以成长为特教教育领域的研究型、专家型教师。要让特教教师放下“辛苦、复杂、操劳、责任大”的职业桎梏,而要让特教教师把成长为特教专业的专家型、研究型教师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

其次,要加快特教教师的专业化进程。目前,存在一种错误的导向,既大部分人都认为给予特教教师津贴在于其工作辛苦、需要付出超凡的爱心与努力,而忽略了这是工作的专业化程度和工作复杂度使然,相对于普教教师,特殊教育教师更需要专业化。这是因为特殊教育儿童大多数在身心发展的某方面存在障碍,身心障碍的学生因个人智力程度、生理障碍程度的差异,致使任教的老师很难使用统一的教材与课程来教学。对于特教教师专业化的成长,相关特教理论、教学方法的学习不可少,这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基础,这种学习不是各条块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要围绕“从特教学生的教育需要出发,以康复治疗取向,注重个别差异,整合医学、教育、心理、社会等知识的学习”这个中心,有针对性的学习,以使特殊教育教师能在此基础上为特殊儿童提供适当的教育,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目前,很多学习、培训的内容存在一些问题:相关度不高(可借鉴度低),内容分散,后续支持不足(学完就完了),学习效果不明显(培训后当天有效,一段时间后一模一样)。这些问题跟学习目标不明,制约性不足有关,就像只有红绿灯没有摄像头的十字街口,秩序仍然很难建立。要提高学习的针对性与激励性,学习的重点应该可以和学历提升、相关资格认证相关联,与专业理念(专业态度、教育理念、专业道德)、专业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实践性知识)、专业能力(特别在学科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反思能力和课程能力)的不断更新、丰富相关联。

最后,对特教学生的培养要接“地气”。特殊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是特殊教育学校“供给侧”改革的重点。以前说特殊教育,强调更多的是“教学生做什么,他们能学会做什么”。如,他们能做一些什么事?制作的东西哪去了,是成了校园摆设还是成了商品,成为摆设不会长久,反倒可能成为学校财务上的支出负担;只有成为商品,能卖、能卖得好,才能持续经营下去。很多特殊教育学校都对此进行了探索,如桂林特殊教育学校是利用当地大学生的渠道(如爱心社团、义卖会等),将特殊学生的工艺品销售出去,这样即没有增加特教教师额外的工作量,大学生得到了锻炼也有了积极性,特殊学生也有了收入,愿意长期坚持,最后实现了“供给侧”的对接,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特教学生的培养也就做到了实处。?笸(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市特殊教育学校)

猜你喜欢
特教供给侧专业化
劳动教育课程的常态化、专业化还有多远
新形势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发展策略探析
幼儿园保育员专业化现状调查与分析
区域教学视导: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助推器
用爱与责任托起特教梦
我国航天航空产业专业化水平测算与分析
我国航天航空产业专业化水平测算与分析
国务院: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
创新创业为“供给侧”蓄能
编辑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