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时言平(时事评论员)
坚定地陪在职工身边
文/时言平(时事评论员)
虽然不再是“以GDP论英雄”的时代,但辽宁上半年的GDP增速指标公布后,还是让人心生忧虑。其所传递的信号是:辽宁承受的经济下行的压力,要远远大于其他省市。辽宁经济社会的发展,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
新常态下,整个中国经济都面临着较大的下行压力。辽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发展出现严重疲态,除了“三期叠加”等全国共性方面的原因,还有着其产业结构、体制机制等个性方面的问题。既表现出了新常态的特征,也表现了一些“非常态”的问题。工业一柱擎天,结构单一的“二人转”模式,是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非常态”的显著表现。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已到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要解决困难、走出困境,总的逻辑是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道路,做好“加减乘除”,通过做好增加投资、扩大需求的加法,淘汰落后产能的减法,创新驱动的乘法,以及让市场化更加活跃起来的除法,有效推进经济发展,打造升级版。
从发展的方向来看,目标是清晰的,路径是明确的。不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东北经济振兴也非一日之功。经济社会的转型,伴随的必然是阵痛。而这种阵痛,最深切的体会莫过于民生。落后产能要淘汰,随之出局的就是这些行业和企业的产业工人,他们的收入受到影响、就业空间被压缩、生活品质下降,这些民生的迷茫考验着改革者的能力和本领。
改革并不意味着利益的牺牲,辽宁要敢于向改革要红利。国家对转型加大扶持力度,无疑将大大缓解转型的痛感。但辽宁要真正度过这个“阵痛期”,根本上还得反求诸己。发展如此,民生亦如此。这就要求政府提供更全面的保障,职工要寻求新的职业发展。
政府保障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权益保障,必须依法保障劳动者的权益,避免在转型过程中出现权益沦陷的现象,尤其是因为淘汰落后产能而出局的产业工人,保障好他们的权益、保证他们的生活,理所当然;二是培育新的产业工人,通过技能培训,使产业工人随着转型而转身,让大家敢于成为市场的主体,敢于创新创业。
对职工而言,则应该主动寻求新的职业发展。随着结构的优化,产业、行业、职业必然发生相应的挑战,与其等待安置,不如主动学习新的技能。与其在被动境地怨天尤人,不如反求诸己寻找新的方向。拥有传统工匠精神的产业工人,在新行业、新业态也能有出彩的机会。全世界的经济不可能只有一种业态,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完全可以共同发展。辽宁要有定力,产业在那里,越是互联网+时代,越应该懂得存量优化,增量跨越,坚守自己优势的同时,认真做事,精细作业。
在这转型的关口,在职工的权益和生活可能因为经济下行压力、结构调整而产生震荡的情境下,工会的作用和价值必须实现最大化,要牢牢把握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这条主线,克服“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现象,着力增强基层工会活力、发挥基层工会作用,以改革为动力推进工会工作全面创新,在职工最需要的时候坚定地陪在他们身边,保障他们的权益,守护他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