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角下开发区产城融合策略研究——以丽水市经济开发区为例

2016-04-22 06:53陈烨婷郑启伟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6年2期
关键词:产城融合生态文明开发区

陈烨婷 郑启伟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12)



生态文明视角下开发区产城融合策略研究
——以丽水市经济开发区为例

陈烨婷郑启伟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浙江 杭州310012)

【摘要】开发区是中国由行政命令设立的经济效应最显著、投资吸引力最强、规模效应最理想、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之一,同时也是生态资源环境面临巨大挑战的重要区域。生态文明的建设,将是开发区这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阵地从工业园区向城市新区转型发展的重要政策背景与目标。本研究将从生态文明的视角,以丽水市经济开发区为例,加深对开发区在向城市新区转型过程当中,产城融合发展的认识,探索产城融合的推动机制、空间优化策略及引导政策,为开发区的转型发展提供新思路。对我国其他开发区,是否需要、如何开启产城融合的篇章,则仍然需要不断的研究和总结。

【关键词】生态文明;开发区;产城融合

开发区是由国务院及省级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具有示范效应和带动效应的规划区。主要分为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旅游度假区等种类。自1979在深圳、珠海两区成立“经济特区”以来,开发区已成为经济效应最显著、投资吸引力最强、规模效应最理想、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之一。现今,开发区先后经历了“一次创业”和“二次创业”,目前已进入“三次创业”的新时期,即将面临从工业园区向城市新区转型的新挑战[1]。本研究将从生态文明的视角,以丽水市经济开发区为例,加深对开发区在向城市新区转型过程当中,产城融合发展的认识,探索产城融合的推动机制、空间优化策略及引导政策,为开发区的转型发展提供新思路。

1理论综述

1.1生态文明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书中描述了一个没有鸟、蝴蝶和蜜蜂的世界,引发了全世界的环境保护事业[2]。自此之后,可持续发展成为了超越文化与历史的障碍来看待全球问题的。它所讨论的问题是关系到全人类的问题,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3]。虽然国情不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模式不可能是惟一的,但是无论富国还是贫国,公平性原则、协调性原则、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关键是要尊重自然、师法自然、保护自然,与之和谐相处,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4]。

中国是一个高速发展中的大国,也是一个生态资源环境面临巨大挑战的大国。工业化、现代化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的飞速增长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还有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面对这些严重制约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的变化,国内学者开始研究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特别是当今可持续发展模式下采取的政策措施,为国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之上,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学者将罗伊·莫里森在其出版的《生态民主》一书中提出的生态文明的概念引入中国,将其正式作为一种新的文明提出[5]。自此生态文明的理念在中国生根发芽。

目前学界对生态文明的理解还存在不同的看法,本研究综合综合多种对生态文明的认识,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形成的和谐统一的状态,具体表现为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困境,在人们生态意识觉醒的同时,通过对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化改造改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使得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实现协调统一,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的、和谐的、整体的文明。

党的十七大已正式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并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6]。十八大则正式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者一致的高度,形成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7]。生态文明的建设,将是开发区这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阵地转型发展的重要政策背景与目标。本研究也将从生态文明的视角,对开发区转型中产城融合的发展提出见解。

1.2产城融合

目前,开发区和城市的空间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城市内含型、边缘发散型、独立发展型(图1)。其中,城市内含型空间关系是指开发区的开发建设在城市之内,或者在发展的过程当中,被城市所包围,与城市共建共享基础设施的类型。这类开发区在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中比较常见,是开发区历史发展的产物。边缘发散型空间关系是指开发区利用城乡结合部的土地进行开发建设,紧挨主城区,能与其共享公共设施,且另一面仍有建设用地的发展空间。独立发展型空间关系则是指开发区选址远离城市,通常面积较大且投资巨大,往往伴随着行政命令产生并发展,在我国中西部经济较为落后、交通不便捷的地区较为常见。

图1 开发区和城市关系类型

无论是上述三种空间关系中的哪一种,目前在发展当中均存在着巨大的问题。城市内含型开发区往往伴随着工业空间和生活空间混杂,用地布局散乱,城市整体功能和开发区整体功能相互抑制的情况[8]。与此同时,由于城市、开发区混杂,未来城市的扩张和开发区的空间拓展,都面临着土地难以为继的制约。独立发展型空间关系则由于职住分离现象较为严重,人口大量在城市集聚,导致城市-开发区之间交通压力过大,开发区则因为缺少科研、商务等“2.5产业”导致未来发展、转型受限。而边缘发散型空间关系往往既存在部分城市内含型空间关系的问题,如用地布局散乱、发展空间受制约,又存在独立发展型空间关系存在的问题,如严重的交通压力等。

产城融合是伴随着开发区转型升级,提出的一种新理念和新思路。从产城融合的概念提出至今,众多学者对该概念进行了定义。张道刚认为,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城市与产业是相伴而生、共同发展的,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就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空转”[9]。李文彬、陈浩认为,产城融合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主要需要着眼于人本导向、功能融合和结构匹配这三个方面[10]。卫金兰、邵俊岗认为,产城融合是一定区域范围内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协同共进、良性互动的一种科学发展状态,是新阶段产业和城市发展的战略要求,是对过去产业园区发展模式的再思考、新探索,更是一种发展趋势,主要有三个特征:①城市与产业共生;②生活与就业并存;③制造与服务互动[11]。孙丽敏认为产城融合就是城区空间与产业集聚区空间融合发展,内涵在于城市核心功能提升、空间结构优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社会人文生态的协调发展,突破口是激发城镇社区的活力,推动生产型园区向城市型经济转型[12]。

综合多种对产城融合的定义,本研究认为产城融合是相对于产业空间和城市空间分离或者产业空间与城市空间无序融合的状态而存在的关系。在该种空间关系中,产业空间与城市空间共存共荣,以产业发展带动城市发展,以城市发展推动产业转型,生产性服务业紧密链接二者,并在空间中保持职住平衡及生态共融。因此,产城融合是开发区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之一,特别是在当今建设生态文明的大趋势、大方向下,更是成为并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因此,本研究以丽水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探索生态文明视角下,开发区转型过程当中推动产城融合的方法与路径。

2研究区域概况

2.1丽水市概况

丽水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地处东经118°41′~120°26′和北纬27°25′~28°57′之间,东南与浙江省温州市接壤,西南与福建省宁德市、南平市毗邻,西北与浙江省衢州市相接,北部与浙江省金华市交界,东北与浙江省台州市相连,东距上海市512公里,南距福州市440公里,既是长三角和海西区的重要成员,也是连接长三角、海西区两大经济板块的纽带,还是承接台湾先进制造业转移的重要平台,位于国家“两带一路”重大国家战略范围内。丽水市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生态环境优越,被誉为“浙江绿谷”,生态环境质量全省第一、全国前列,被称为华东地区最大的“天然氧吧”、 “国家森林城市”、“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市”,是华东地区的生态屏障,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创建区,对市内生态文明的建设有着更高的要求。

2.2开发区概况

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丽水市区南部、金丽温高速公路的丽水出口处,是丽水市城市总体规划“一江双城,南工北居中闲”格局中的南城,托管南明山街道。开发区北承长三角,南接海西区,对外交通十分便利,金丽温、龙丽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金丽温高速、龙丽高速在园区境内设有丽水南、丽水西两个互通和富岭枢纽,距金温铁路丽水站约10公里,距温州机场、港口约130公里,距义乌机场约102公里,距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和宁波港约280公里。

开发区产业集聚度较高,已初步形成“1+2·X”主导产业,产业发展定位明确,即重点改造提升生态合成革产业、壮大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等三大产业集群,并积极发展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和其他产业,推进传统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变。但目前合成革的集聚生产对园区生态坏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此外,园区接壤省级风景名胜区南明山和浙江第二大江瓯江的支流龙石溪。根据《丽水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园区内分布有部分轻度敏感区和中度敏感区。其中中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园区北部靠近南明山一侧,敏感性主要表现为地质灾害与土壤侵蚀;轻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园区西部靠近龙石溪一带。开发区本身的环境敏感性也对区域生态文明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产城融合基本目标

根据生态文明和开发区转型升级的要求,通过对自身资源禀赋和园区生态环境本底的梳理,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产城融合的基本目标为建设共生之城、创新之城、品质之城、生态之城。

共生之城,基础设施共享。将城市视作一个有机生命,注重城市的产业、交通、建筑、能源、市政等体系的有机循环,创建产城交织、共生共荣、有机循环的活力之城。 城市与园区、生活与产业、居民与产业工人共融共生。

创新之城,人与产业交融。吸纳人才,提供创新平台,集聚科技研发、产业孵化和文化创意等产业类型,吸构建新的经济增长点,拉动南城经济转型,形成具有人才优势,拥有创新平台的智慧城市。通过创新平台的创建促进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创新增长。

品质之城,生活水平优越。依托丽水“生态绿谷”之优势,注重文化品牌和生态品质的建设,产业选择应与城市功能需求相关联,追求文化丰厚、功能复合、环境良好、经济平稳、个性鲜明的现代化、复合、高效且品质优良的“新品质城市”。 通过提高生活品质促进人才集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通过人才集聚反哺城市功能提升。

生态之城,园区绿色循环。实施生态低碳的低冲击发展模式,鼓励公交与慢性系统组合的绿色交通出行方式,结合地形特征和生态优势,实施田园式产业新城的空间布局,打造绿色、低碳,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推动产业转型和清洁生产,加快循环化改造,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集约利用土地,减弱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使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打造绿色循环园区。

4产城融合空间优化策略

通过对园区空间布局的功能引导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以区域反磁力吸引机制和第三产业纽带机制为抓手,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化、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实现园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协同并进。与此同时,打造区域关键节点廊道,构筑区域生系统,将居民点与居民点、居民点与产业发展区域、居民点与区域生态系统、居民点与城市紧密链接,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不断增强园区的城市服务功能、集聚水平、辐射能力和生态环境,从而达到将产城融合与建设生态文明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4.1产城融合空间优化实施机制

构筑区域反磁力吸引机制。区域反磁力吸引机制是指将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统筹起来,军魂的分布生产力,协调区域中各个区块之间的关系和分工,将分散的居民点组合成为居住体系的机制[13]。具体是要统筹与母城的对接与发展、南城自身的功能布局和整体发展结构,针对城市产业发展,构筑与主城中心的反磁力吸引机制,以提升城市功能。以区域强大的反磁力作用带动周边区块的发展,对城市结构升级、形态拓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指导各类服务性设施有序集聚,发挥相互助益,体现1+1大于2的作用。构筑吸引力强大的中心区,承担服务南城的职能,包括商业、商务、研发、医疗、教育、体育、文化等公共服务,使其成为复合型公共中心。

构筑第三产业纽带机制。统筹区域内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针对发展现状,以第三产业作为纽带,推动二者共同发展。通过升级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挖掘特色资源,以发展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为线索,打造以“商务办公”为主导、综合配套服务、现代物流服务为支撑,兼具发展总部经济、金融商贸、行政办公、高新研发、文化娱乐产业及房地产业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承担部分区域服务功能,形成网络化公共服务体系,构筑办公、物流、科研、居住、商业等综合性配套服务新城,同时服务并有效联结产业发展和城市社会发展。

4.2关键节点廊道打造

构筑城市核心区。核心区位于基地中心,北靠南二路,南靠南五路,其内部聚集商业商务办公,休闲商业,行政办公等多种业态,同时又兼具森林公园核心景观、河流景观及城市公园相互集合,形成良好的景观环境。高密度开发和低密度景观相互结合,绿环渗透建筑,作为核心区,能使土地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同时,拥有最佳的景观。

打造水阁物流园。该地段位于地块北面,集物流园区与市场为一体,服务于水阁工业区,连接老城新城。原有制造业退二进三,突出物流服务及其相关功能。

打造东七路景观大道。东七路为地块南北向重要景观大道,串联南城区景观核心、商业核心,连接空港经济区和南明山风景名胜区,是北城进入南城重要通道。通过工业置换、绿化、景观节点的设置,打造联结南北城区的景观大道。

图2 关键城市节点与廊道

4.3生态空间塑造

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生态系统构建进行定位,全面改善区域的环境景观,通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做好园区的形象工程策划,依托胡村水库、七百秧水库,构建园区水系生态系统,结合园区周边自然山体作为生态屏以及园区内部绿色生态隔离带,改变园区整体的面貌,提升园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保护并合理利用生态用地。在开发区发展的进程中,生态用地是与密集建设用地之间进行直接的物质、能量交换的地带。一方面,自然山体、水域和农田为城市提供大气、水、生物流通的空间,也为民众出游活动提供了活动空间;另一方面,由于直接与集聚的社会经济活动相邻,近郊地带也是最易遭受生态破坏的地区,需要在规划中着重安排,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用地。立足于当前园区的发展阶段,重点应加强对生态用地中植被、水系的保护和生态系统的维护,加快推进七百秧生态水系建设项目,贯通开发区整体水系。

构建胡-七水系生态景观带。依托原有胡村水库、七百秧水库,加快推进胡-七水生态系统构建项目和胡村水库引水项目,贯通园区水系生态系统,构建胡-七水系生态景观带,增加园区生态系统多样性,增强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结合水生态系统中水岸景观资源,优化提升胡-七水系景观带,美化园区周边环境,形成绿化-水系一体防护廊道,隔离水性生态合成革基地和现代装备制造基地、节能机电电器制造基地和智能装备制造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基地和天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优化提升高速生态隔离带。高速公路绿化作为国土绿化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化环境、净化空气、防止污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原有公路隔离带的基础上,注重公路绿化的生态效益,采用多品种、多层次、立体化的新型绿化组合模式取代传统的公路绿化模式,将交通要道变成绿色生态长廊。优化提升绿化防护屏障,构筑安全防线,阻隔工业制造生产排出废气向西北部富岭居住区流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图3 园区特色生态系统图

5产城融合引导政策建议

产城融合不仅仅是空间的融合,更是生活和生产的融合、社会的融合。推动产城融合并维护产城融合的成果,仍需要政策引导。

(1)以人为本,从“建区”到“造城”。按照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互动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建设“宜商、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为目标,优化产业结构、完善配套设施、美化城市环境,以产业汇聚各类人才,以人才带动产业升级。推进产业退二进三,加快实施宏源无纺布搬迁等项目,着重完善片区内商贸、文化、教育、居住等相关配套功能,引导园区实现由“建区”向“造城”转变,在户籍管理、社会保障、住房、子女就读等方面提供全面配套服务,增强园区的城市服务功能、集聚水平和辐射能力,让各类人才安居乐业、落户生根,推动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广产城融合理念,实现园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协同并进,为园区营造循环化改造的有利环境。

(2)设施共享,城区共建共荣。在产业集聚的基础上,逐步调整优化园区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实现共建共享,促进资源、废弃物和能源的高效利用。建设完善开发区污染物集中处置设施和能源集中供应设施,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和节能减排效率。鼓励同行业企业之间、不同行业之间以及城区之间的公用平台和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着力促进共享型基础设施的构建和物质、信息的流通,同时提高生产、生活效率。

(3)联动城区,发展 “2.5产业”。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可见的未来都将以生态合成革制造、现代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生态特色工业的发展框架作为经济结构布局的主线。在产业集聚的基础之上,可以通过“2.5产业”,即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纽带,将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城市发展联结,共同进步。园区应以开发区近几年经济运行及发展定位为基础,建设合成革交易及配套中心、新能源汽车展示交易市场、节能电机电器产品商贸城等设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功能,放大集聚效应。“2.5产业”的发展符合目前的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满足了当前产业发展的需求,能够改善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环境,具有进一步挖掘潜能快速提升产业层次,拉动经济发展的意义重大。与此同时,“2.5产业”能够服务城市生活,为产城融合奠定了物质基础。

6结语

开发区是中国由行政命令设立的经济效应最显著、投资吸引力最强、规模效应最理想、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之一,同时也是生态资源环境面临巨大挑战的重要区域。生态文明的建设,将是开发区这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阵地从工业园区向城市新区转型发展的重要政策背景与目标。本研究从生态文明的视角,以丽水市经济开发区为例,加深对开发区在向城市新区转型过程当中,产城融合发展的认识,探索产城融合的推动机制、空间优化策略及引导政策,为开发区的转型发展提供新思路。对我国其他开发区,是否需要、如何开启产城融合的篇章,则仍然需要不断的研究和总结。

总而言之,产城融合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开发区转型升级过程当中的一种路径。在当今建设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之下,其地位和作用在各项转型发展措施之中稍显重要。特别是对本研究所选的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来说,面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城市发展战略和浙江东南生态屏障的生态地位,产城融合不失为发展经济的同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生态屏障的重要举措。但对我国别的开发区,是否需要、如何开启产城融合的篇章,仍然需要不断的研究和总结。

参考文献:

[1]殷洁,罗小龙,郑焕友.开发区的“第三次创业”:从工业园走向新城—以苏州工业园转型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07).

[2]Rachel Carson.Silent Spring[M].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2002.

[3]艾丹·维尔,安德鲁·乔纳斯,大卫·吉布斯 等.从可持续发展到碳控制:生态国家重构与城市和区域的发展政策[J].国外理论动态,2013(10):19-31.

[4]胡玉莹.中国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可持续增长[J].当代财经,2010(02):29-36.

[5]Roy Morrison.Ecological Democracy[M].South End Press,1985.

[6]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htm,2007年10月24日.

[7]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18cpcnc/2012-11/17/c_113711665.htm,2012年11月17日.

[8]高纲彪.“产城融合”视角下产业集聚区空间发展研究——以商水县产业集聚区为例[D].郑州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2011.

[9]张道刚.“产城融合”的新理念[J].决策,2011(1).

[10]李文彬,陈浩.产城融合内涵解析与规划建议[J].城市规划学刊,2012(z1):99-103.

[11]邵俊岗,卫金兰.产城融合研究述评[J].特区经济,2014(2).

[12]孙丽敏.产业园区“产城融合”探究[J].经济论坛,2014(1):94-96.

[13]张承安.反磁力吸引体系的理论与实践—城市规划学的一种新的学说[J].城市规划,1981(4).

Strategy of City-Industry Integration of Development Zon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A Case study of Lishui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CHEN YetingZHENG Qiwei

(Zhejiang Development Planning & Research Institute,Zhejiang Hangzhou,310012)

Abstract:China is a fast developing country and a big country facing enormous challenges of ecologic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dustri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brought rapid growth of economy and overall national strength as well as environmental destruction and pollution of ecosystems. Development zones was established by the executive order. And they had been one of the areas had the most significant economic benefits,the strongest investment attractiveness,the most obvious effect of scale and the best potential for development. However,they also faced the most challenges.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as a important policy context and objective of the transition of development zones from industrial park to a c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the study use Lishui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as a case to deepen the awareness of city-industry integration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zones' transformation and explore the promotion mechanisms,the strategies of space optimization guidance policy of the city-industry integration. Thereby,it could provide new ideas for transformation of development zones. However,for our other development zones,we still needed study and summarize to explore whether it needed and how to open the chapter of city-industry integration.

Keywords:ecological civilization;development zones;city-industry integration

中图分类号:X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88X(2016)02-0114-05

通讯作者:郑启伟,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文明

作者简介:陈烨婷,硕士,助理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管治与生态保护

项目资助:2015年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浙江省资源产出率评价与主要提升路径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5B086)

引用文献格式:陈烨婷等.生态文明视角下开发区产城融合策略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6,41(2):114-118.

猜你喜欢
产城融合生态文明开发区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开发区
挤压还是带动:开发区FDI外溢对无开发区城市经济的影响
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以南昌高新开发区为例
关于江苏中关村实现产城融合的调研与思考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以潍坊滨海区为例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思考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