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交管理平台的理论研究及实践

2016-04-22 15:53张哲陈苗苗
计算机时代 2016年4期
关键词:社交网络宣传

张哲++陈苗苗

摘 要: 高校利用社交网络平台开展党建思政工作已经蔚然成风,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理论研究和指导,在实践成效及理论成果方面成绩不佳。借助社交理论,对高校通过社交网络进行宣传、传播的特点进行研究,在学生中抽取合适样本进行分析统计,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及需求建设社交平台,探索宣传教育的有效方法,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色的宣传教育之路。

关键词: 社交理论; 社交管理平台; 社交网络; 宣传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6)04-45-04

Theoretical study and practice of the social management platform in colleges

Zhang Zhe, Chen Miaomiao

(Hangzhou Polytechnic, Hangzhou, Zhejiang 311402, China)

Abstract: Using the social network platforms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has become a common practice. However, due to the lack of effective theoretical study and guidance, the performance in practice and the theoretical results are not so good. By means of social theory, study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ity and propagation on college social network, extracting appropriate samples in students to analyze, combining with college of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needs to build social platform, explore the effective methods of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and the road of propaganda and educatio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Key words: social theory; social management platform; social network; publicity

0 引言

高校的党建思政工作,是社会主义思想理论阵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份。随着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平台的迅速崛起,社交网络对高校大学生群体的影响日益显著,而目前高校普遍缺乏对社交平台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

1 目前高校在利用社交网络开展党政思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借助社交平台开展党建思政工作已经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共识,同时也已经引起了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但是纵观高校目前利用社交平台开展思政工作的现状,却普遍存在着几大亟待解决的问题:

⑴ 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量化评估体系,无法对利用社交平台进行宣传引导的效果进行测量评估。

⑵ 高校普遍缺乏对社交平台的有力监管及使用。

⑶ 无法满足各部门、各学院对于网络社交平台迥异、多变、个性化的需求。

这些问题的存在,是由于社交平台的爆发式发展与社交网络传播方面的理论研究极度滞后这一矛盾而产生的。社交平台兴起时间较短,在高校党建思政宣传领域,对如何利用社交网络进行党建思政工作还缺乏从理论到实践的一系列准备。

因此,我们有必要开展社交传播理论方面的研究,从中国高校实际出发,与传统宣传的经验相结合,最大程度的利用社交媒体,扩展高校党建思政工作的宣传渠道,提高利用社交平台开展宣传工作的水平。

2 利用社交理论,科学地指导评估高校党建思政[2]工作

2.1 利用“六度分割”理论,指导高校宣传工作

新媒体与旧媒体在传播途径和方式上最大的区别在于,旧媒体是通过相对固定、线性的传播途径进行信息传递的,其路线相对固定,传播范围预先可测,电视、报纸、讲演均具备这一特点而新媒体传播的主要途径为社交化传播。从信息源到信息接受者之间主要是通过社交链,社交链传递是非线性的、网状的,传播链条是多样化的。两者截然不同。

目前在对社交网络的理论研究中,有两块最主要的理论基石,构筑了现代社交网络研究[1]的基础支点。即“六度分割”理论和“弱连接”理论。

1967年,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米尔格拉姆通过著名的“邮件送达”实验提出了“六度分割”理论。该理论指出,在现代人类社会中,任意两个人都可以经由最多不超过六个人而联系起来。

六度分割理论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实例验证。2008年,微软公司在对2006年6月间2.4亿人近300亿次即时聊天记录进行深入分析后,得出结论:地球上任意两个人之间联系的桥梁平均为6.6人。

2011年Facebook和意大利米兰大学的研究人员对7.21亿活跃用户进行了类似的研究。在这项有史以来涉及人数最多的研究中,他们发现,Facebook用户平均只需4.74次传递就可联系到任何一个人,有些地区的这个数值则更小。

依据六度分割理论,通过社交网络传播信息,总能找一条社交链,其节点数≤6。这证明了以社交链传递的信息其传播效率比传统传播途径要优越的多。

由于社交化传播途径是网状,六度分割理论仅仅指出了从信息源到信息接受者之间最大的传播路径节点数,而为了更有效的传播信息,我们需要在网状的传播网络中找到最短传播路径。

2.2 利用“贝肯数”,确定社交化传播的最佳传播途径

在六度分割理论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数,被称之为“贝肯数”。贝肯是好莱坞的一名普通演员,从来都是以配角的身份出现在电影中,他宣称自己与好莱坞任何一名明星,只需要通过少数几个人,就可以发生联系。其所需要的中间人数量即为“贝肯数”。为了验证这一说法,弗吉尼亚大学对大约25万上过银幕的演员群体统计他们的“平均贝肯数”,这个数值是:2.6~3。

贝肯数在六度分割理论里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揭示了两个规则:一是即使是普通用户,在加入社交网络后,也能接近社交网络的中心结点,只要“永不退场”;二是对一个社交网络而言,普通结点的退出不会对社交网络有大的影响,但是贝肯结点的退出乃至消失,会造成整个社交网络的崩溃。

对于高校党建思政工作而言,为了能以最短的路径将信息传递给受众,最有效的方式是寻找一条社交链,尽可能多的包含“贝肯结点”。那么贝肯结点是否就是社交链传播中的关键结点呢?下面是在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测试得出的一些有趣结论。

为了验证贝肯结点的存在,在研究中,在学院中随机找到两个2015级新生班:A班和B班。对A班学员在不告知任何联系方式的情况下,要求他们将作业邮寄至任课老师邮箱。结果经过大约一天时间,绝大多数同学都将作业正确的邮寄到了老师邮箱。在进行逐一回访时发现,最先一批找到老师邮箱的是班委成员,第二批是班级里、社团里的活跃份子,第三批是普通同学。调查后发现,普通同学大多通过身边的同学的口口相传,找到老师邮箱。这其中,班委成员充当了班级这个社交群体中的贝肯结点。

为了验证这个猜想,在B班,任课老师做了同样的测试,但是这次明确告知班委成员,不允许向其他同学透露任课老师的联系方式及身份信息。在大约三天的时间内陆续有学生上交作业,最终上交作业人数不到班级学生的一半。在回访时,学生的反应是不知道上哪去找任课老师的资料。从A、B班对比可以看出,在阻断了一个正常社交网络的贝肯结点后,整个网络处于半瘫痪的状态。

对于借助社交网络进行党建思政工作的高校宣传工作者而言,维护好校内社交网络的贝肯节点组显得十分重要。应更多的关注到社交平台管理员、社交平台的活跃粉丝、社交网络上的意见领袖等关键节点,在宣传时要有意识的借助关键节点开展工作,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利用“弱连接”理论,通过社交平台进行宣传活动[3]的效果评估

弱连接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拉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于1974年提出。格兰诺维特指出:在传统社会,每个人接触最频繁的是自己的亲人、同学、朋友、同事……这是一种十分稳定却传播范围有限的社会认知,这是一种“强连接”(Strong Ties)现象;同时,还存在另外一类相对于前一种社会关系更为广泛却是肤浅的社会认知,例如一个被人无意间提到或者打开收音机偶然听到的一个人。格兰诺维特把后者称为“弱连接”(Weak Ties)。研究发现:与传统人类认识上不同,相较于强连接,弱连接更有利于人们之间信息的获取。

社交网络是最典型的弱连接,这也可以解释相较于亲密朋友圈内的口口相传,较松散的关系圈如同事、邻居之间的信息传播更加快速和有效。

那么,如何界定或测量弱连接与强连接的边界呢?格拉诺维特提示通过四项指标来区分。分别是互动时间、情感强度、亲密程度、互惠行为的内涵。这其中,互动次数是衡量连接强度的主要标准。近期随着对弱连接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最近互动的次数”被纳入到连接程度的衡量指标之中。

2.4 社交理论对于高校开展党建思政工作的启迪

从社交理论关于通过社交链进行信息传播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传统的高校开展党建思政工作的方式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传统的高校党建思政工作,是采用会议、党校学习、班会、文件传达等方式进行,由学校或部门组织,召集学生或教职工集体学习,这是一种典型的强连接群体。这样的小团体人数适合在5-10人之间,最大不超过50人,被称为亲密情感圈[5]。在亲密情感圈中的人们,比较容易产生较为强烈的身份认同和情感共鸣。超出这个人数范围,信息传递的效果将会随着人数的增加而急剧下降。因此,传统的领导挂帅,会议讲演式的宣传,比较适合于社交网络中贝肯结点组的培养,只有有意识的培养、引导,才能花费力气最小、取得成效最大建立起社交网络的骨干节点。

如何评估每个微博帐号或微信公众号运营的效果呢?主要依据“互动时间”,即信息受众一定频次的互动,“最近互动次数”,“情感强度”即宣传内容与信息受众在情感上的共鸣程度,“亲密程度”即信息发布与信息受众之间的贴近程度,“互惠行为的内涵”即营销促销或有奖活动等活动的组织等五项指标评定。而其中,“互动时间”与“最近互动的次数”是评价社交平台运营是否成功的主要指标。

3 建设基于微博微信的社交管理平台,开展党建思政活动的实践

为了充分、及时地响应各部门/学院、学生社团对于社交平台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经过一年的探索与实践,走出了一条通过高校自建社交化媒体托管平台来进行思想宣传工作的新路。

目前国内商业运营的公众号托管服务,并不符合学校管理的实际需求。其主要问题在于:

其一,无法支持多社交平台,各自为政。就目前最主流的两大社交平台微博和微信,绝大多数社交服务提供商均只提供其中一个平台支持。

其二,无法满足高校数据共享及账号认证的需求。目前高校普遍建设多套身份认证体系,对接难度较高。

其三,无法满足高校对于信息发布时的身份审核要求。由于通过官方帐号进行宣传或是进行师生互动,往往需要进行审核审批。但是社交平台服务商均不提供相关的线上审核审批流程。

其四,服务组件不符合高校实际所需。目前社交平台服务商在其各自的平台上也提供了各种通用组件,但这些组件往往并不符合高校活动的实际需求。以我校开展的基于官方微信公众号的2015届新生宗教信仰调查为例,校方要求调查仅在学生中开展,其余未认证人员不得参与调查;调查结果须以学院-专业-班级为序导出,方便做统计分析。对此,社交服务平台上的通用组件均无法支持。

有鉴于此,经过一年的调研与建设,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率先在国内高校中建设完成了微博微信公众管理平台,其主要特点有:

⑴ 通过公众管理平台,可同时管理微博微信两大社交平台,可在社交管理平台上同时管理微信、微博,进行消息发布、查看、查询等功能。

⑵ 提供完善的消息发布前的审核审批机制。支持自定义的审核审批流程,在微信端即可完成相关审批手续,并支持审核意见修改。其审核界面如图1所示。

⑶ 同时托管学校各级学院及部门多个微信及微博帐号,目前学校已托管公众帐号如图2所示。

⑷ 提供了多种如预约调查、微信墙、微考试等十多种定制组件,方便帐号运营者快速方便的基于微博微信开展宣传推广活动。

从上线至2015年底,社交管理平台共托管了学院官微、部门、学院等七个帐户,学生关注并实名认证人数达到98%,各公众号活跃程度上升明显。

4 结束语

经过对社交管理平台的理论研究及实践,使该平台的建设对于高校利用社交网络进行宣传教育起到巨大促进作用。未来平台建设的重点在于,通过与数据中心数据的整合,对社交平台沉淀的社交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从而为高校更好的利用社交平台提供更加有力的决策支撑与服务保障。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方兴东,潘可武,李志敏,张静.中国互联网20年:三次浪潮和

三大创新[J].新闻与传播,2014.6.

[2] 王英红.基于社交网络平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J].

职业,2012.32.

[3] 李德敏.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对策[J].学

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

[4] 张丽璇,王同奇.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及科学引导研究[J].

北京教育(高教),2011.Z1.

[5] 纪振强.社交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对

策[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3.

猜你喜欢
社交网络宣传
浅谈行贿犯罪案件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大数据时代社交网络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研究
打造医院里的“主流媒体”
社交网络中的隐私关注及隐私保护研究综述
基于图片分享为核心的社交网络应用分析
社交网络自拍文化的心理解读
高职学生志愿填报取向及满意度调查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情况与普及程度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