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琦诗歌思想研究

2016-04-21 11:14李永翔郭艳华
青年文学家 2016年12期
关键词:韩琦宋诗

李永翔 郭艳华

摘 要:古时馆阁文臣中不乏能文者,但因其内容的局限性,通常一概打入“西昆体”、“台阁体”之列,被学界轻视。客观来讲,韩琦诗作成就虽没有达到宋诗的最高水准,但足以代表宋诗一般水准。韩琦诗作优点在于避免了跟随宋诗“语不惊人死不休”刻意追求尖新的风尚,没有留下宋诗普遍存在的弊病。就经历而言,他历仕三朝,官至宰相,交游广泛,其诗作中所反映的思想脉络清晰易见。

关键词:宋诗;韩琦;筋骨思维

作者简介:李永翔(1991-),男,汉族,宁夏中卫市人,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2015级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宋元文学研究;郭艳华,女,回族,寧夏银川人,博士后,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宋元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2-0-02

目前学界对韩琦文作品价值的发掘较浅,只有少量研究成果,且质量不高,多有纰漏。本文以史为证,结合传统干支纪年、干支纪月的历法知识查证资料,对韩琦身世经历和其诗歌成文背景进行较为准确的考证,以求得出些许可靠地研究成果。

据不完全统计,韩琦诗作今共存七百二十六首,其中大部分收录在《安阳集》前二十卷中,《韩琦诗文补编》卷九中收录残句十句,佚诗四首。其中七律四百零一首,五律一百六十三首,七绝一百零六首,五古三十六首,七古二十首。若按古诗的律诗的体例来分,则律诗六百七十首,古诗五十六首。

一、悲世悯农的士人情怀

自古以来,文人多以“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为人生信条,韩琦继承这一传统,诗歌中他那感时伤世、悲天悯农的细腻情怀尤为明显。韩琦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三月,时年二十岁进士及第。诗人曾任扬州、定州、并州、相州等地地方长官,在位期间为民着想,不管是身居文职,还是戍边武将,都留下了很好的声誉。在儒学正统的年代,“仁”、“爱”必然为文人信奉并竭力践行,韩琦的诗作中仁爱思想显而易见。诸如此类作品甚多,《安阳集》卷六的《壬辰寒食众春园》,写了寒食节诗人宴请官吏民众一同娱乐;庆历八年(1048)《喜雪》中“吾民无足虑,丰岁可前占”一句道出了瑞雪兆丰年的喜悦,诗人不光为美丽的雪景欢喜,更为来年民众的好收成欢喜。

居官期间,诗人宽厚仁慈,怜悯百姓。《安阳集》卷一中收录着庆历五年(1045)所作的《广陵大雪》,描写作为太守的诗人观察到百姓疾苦,体谅到渔人、市民、贫困夫妻的艰辛苦楚,又为自己身在其位不能为百姓做事而无奈,只得“忧民仰天祝”,期望看到好天气。当看不到旭日当空,诗人用被子包裹着自己心塞难过,无可奈何的心情难以言表。

又如熙宁三年(1070)的《苦热未雨》:

骄阳为虐极烦歒,万物如焚望沃焦。举世不能逃酷吏,几时还得快凉飙。精祈拟责泥龙效,大索谁诛旱魃妖。翅首岱云肤寸起,四方膏泽尽良苗。

作该首诗时诗人六十三岁,距离去世时间还有五年,描写写了骄阳肆虐,炎热的天气折磨着万物,诗人期盼“四方膏泽尽良苗”,这一点大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味道;同年另一首《雨足晚晴》中“四溟滂泽三农足,万宇愁襟一夕开”夸张手法的使用极尽的描写出了雨后诗人的畅快,然后诗人带着一心欢喜高楼小酌,欣喜自然而表。

此外,根据《韩公考德集序》、《宋史·韩琦传》、《韩琦家谱》、《安阳集编年笺注》等书籍的斧正,韩琦的生平事迹跃然于纸上,结合《安阳集》中的诗歌分析结果,可以认为:传统文人悲世悯农的思想在诗人身上得到了继承,是儒家仁爱思想在北宋文人身上的一次体现。

二、根深蒂固的宗族意识

方回的《瀛奎律髓》中专设“陵庙类”这一题材,所收录的这类诗作共五十二首,内容为吟咏亲人坟茔的作品只有十二首,其中韩琦的作品就有八首。例如《安阳集》卷二十和卷十九收录有《祀坟遇风》、《祀坟道中》、《乙卯寒食祀坟》、《元日祀坟道中》、《孟冬朔日祀坟二首》等。这现象值得研究探讨。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作《癸丑初拜先坟》:

昼锦三来治邺城,古人无似此翁荣。道过先垄心还慰,一见家山眼自明。

酾酒故庐延父老,驻车平野问农耕。便思解缓从田叟,报国惭虽万死轻。

时年诗人六十六岁,距离去世还有两年,诗中写衣锦还乡(相州),途中问劳乡人和回归田里的意向。此外,诗人在知相州时,几乎每年都要去祭坟,几乎每次都作诗。这些文字无疑隔着将近一千年的时光像读者倾诉诗人的孤独清醒和繁华宦达。

笔者认为:中国封建时代的宗族意识形成的源于生存的本能。

一方面,宋代官职虽不是世袭,但实质上是世袭的变相改良而已,世宦子弟身居高位的几率远远高于寒门子弟。并且,寒门子弟初次身居高位也不会得到官僚集团的真正认可,除非经过多代优秀人才前赴后继去铺垫。在和平年代,有了先辈官僚光环的荫蔽,后辈做官相对与其他人来讲容易得多。相应地,生存质量也会有明显提高。另一方面,战争给普通民众带来的是灭顶之灾,而世家大族家底殷实,实力雄厚,造成的影响与普通民众相比微乎其微。

综上所述,宗族意识的存在是合乎情理的。这种传统的宗族意识,可以改变影响某一阶层的生产、生活、生存条件以及环境、生死存活状况等。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解释,是由阶级斗争的性质决定。诗人早年在外任地方长官或是戍守西垂时期属于小官僚阶级,后期属于大官僚阶级。他体恤民众,努力改善与下层民众的关系,又适当团结其他官僚集团,同时保证自己的权益。实质上,这种意识是一种符合中国封建时代基本环境,并潜移默化影响中国人的实际存在,而韩琦部分诗歌就是最好的佐证。

三、知常自明的权力意志

中国古代文人追求以高尚的人格、卓越的功绩留名史册,流芳百世。

尼采认为生命的本质就是权力意志,生物所追求的首先是释放自己的力量。这一点恰好是中国封建制度下知识分子积极入仕的深层原因:重农轻商的环境下,考取功名为皇帝所用是出人头地的唯一方法,也是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必经之路。只有身为朝廷命官儒家“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的理想才能实现,自己的生命力才能得以釋放,各人才能释怀。

诗人早期在国家安防的功绩可圈可点。宋代为防止武将在外权力过大,重新上演“黄袍加身”的喜剧,实施文官领导,武将辅佐的军政政策。早年诗人与范仲淹一起防御西夏,在宋夏战争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皇祐元年(1049)诗人知定州(今河北定州),作《阅古堂》:“……今辱寄中山,地重扼幽朔。日惧不克堪,误上所简擢。古之良守帅,功业甚奇卓。思以救空疏,志慕极坚确……”诗人建阅古堂的目的是团结同僚,齐心协力研究边防和治民之大事。末句“唯有大忠心,不在先觉觉”画龙点睛,昭告读者诗人的心绪。宝元两年(1038)八月,出使契丹,有诗《雄州遇雪》、《紫蒙遇风》和为辽主祝寿的《使回戏成》。

在中原地区做官,诗人如鱼得水,官至宰相。诗人是范仲淹官僚集团的一员,庆历四年(1044),“奏邸之狱”旧党对新党反扑攻击,他曾作诗《新燕》、《牡丹初芽为鸦啄之感而咏成》。目的在于借新燕、牡丹受摧残讥讽大地主、大官僚阶级对庆历新政推行官员的迫害,以表自己的愤恨不满和自己身为 “君子党”高洁志趣。但是,范仲淹、欧阳修等人被贬谪的同时,诗人韩琦却官位升迁。这与儿女亲家吕夷简的官僚集团之间的斡旋有很大关系。

综上所述,宋代“积贫积弱”的现实一直存在,“庆历新政”、“熙宁变法”政治活动与“祖宗家法”博弈影响着文人生存。诗史一样的诗歌中作者高洁的志趣和高尚品格清晰可见,体现了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和“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的人生理想。

参考文献:

[1]莫砺锋. 论北宋名臣韩琦的诗歌[J]. 文学遗产,2014,01:48-56.

[2]屠青. 韩琦与王安石交游新辨[J]. 殷都学刊,2005,03:40-43.

[3]张彦霞. 宋代韩琦家族婚姻关系特征考论[J]. 集宁师专报,2005,03:32-37.

[4]王志双. 北宋名相韩琦在定州[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2:85-88.

[5]郭文佳. 论韩琦在御夏战争中的贡献[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2:88-92.

[6]郭文佳,彭学宝. 从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看韩琦[J]. 殷都学刊,2000,03:46-49.

[7]郭琳. 浅述韩琦的对夏策略[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01:107-111.

[8]刘朴兵. 近十几年来韩琦研究综述[J]. 殷都学刊,2003,02:49-51.

猜你喜欢
韩琦宋诗
北宋这个名臣不简单
拗相公王安石及其“开宋诗一代风气”之诗
宋诗五首(书法)
宋诗新解
从黄庭坚的诗法诗作探析“宋诗以意胜”
宋诗新解
韩琦宽厚待人
韩琦的豁达
豁达是一种境界
I Like Draw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