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现强
楼兰简纸文书书法解析(三)
□ 党现强
草书,是中国传统书法的重要形式,篆书时代有草篆,隶书时代有草隶,进而发展为章草、今草、大草、狂草等不同类型。草书最初出现,是为适应快速书写的需要,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书体,以简省和连带为特征,空间对比强烈,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特征。早期的经典法帖,赖诸石刻、唐人摹本和宋元刻帖传世,墨迹少有传世,而唐以前的草书墨迹尤为少见。因此,楼兰简纸文书在书法学习中,便彰显出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
图1
图2
楼兰简纸文书保存下来的资料中,草书有两类:典型草书和具有草书笔意的行草作品,其中章草作品数量少于行草作品数量。对此,西川宁博士从史的角度给予的解释是:“草书的笔画过于简略,故往往容易引起误读,笔画明确的隶书中不会有这一问题。而古老的隶书波发,却日益感到是一种过多的装饰。王制的权威和古典主义开始崩坏,人的尊严开始觉醒,到了一个可谓由‘林下风’的自由精神走向自觉的时代。这种精神是自然的。草隶的波发走向集约,波发变小,新的行书开始形成。”他的解释,对于我们理解书风衍变颇具启发意义。而从史的角度理解它,对学习时的取舍大开方便之门。
《五月二日济白帖》(图1),字字独立,有章草韵致,而省略波发,第一行厚重沉实,第二、三行细腻轻盈,是章草向今草过渡的典型风格。与传世名作陆机《平复帖》 (图2)相比,此纸结字取横式。而 《平复帖》秃笔书写,点画苍茫,向左下拉伸的斜向效果明显,字形多呈纵势,也是字与字之间连带少,与马伯乐编号249的 《龙尺牍残片》风格更近,只是《龙尺牍残片》笔画更为清隽一些。与二王一路的传世刻帖相比,《五月二日济白帖》表现出更多的相似性。以王羲之《十七帖》(图3)来说,后者增加了纵向的部分字组,在开合幅度、疏密对比上更加强烈,较多地呈现出对空间形式的自觉探索。然而,在摩勒上石、镌刻、锤拓等环节中,总是有细节丢失和后人的理解掺入,无论哪种刻帖都不能反映晋人风怀了。而楼兰简纸文书是刻帖最好的补充,要之,在于学习时候的比对与互参,从而达到融会贯通和触类旁通。
《李柏文书》(图见第一讲)传世有两件,应为起草的文稿,所以在风格上表现出逸笔草草、不衫不履的特征,平淡冲和而线质朴拙,与大部分王帖不同,而与《姨母帖》(图4)、《行穰帖》(图5)笔法相通,由此可见东晋346年前后通行的书法风格,这对理解王羲之早期书风具有启发意义。当然,王羲之一生书风前后差异大,古人评其一书一体,具有非凡的创造力,那属于王羲之个案讨论的话题。这里,仅仅是以《李柏文书》为例,探讨时代风格以及互为补充在学习晋人书法时的价值所在。
楼兰简纸文书,因时代跨度大和书手众多表现出书风的多样性,其中的行、草书可以根据不同风格分作不同的组别。如果学习时能与刻帖中的晋人法帖互参,对于走近晋人的书法世界,又多一津梁。
图3
图4
图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