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叶云,刘 欢
(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人力资本投资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区域比较研究
刘叶云,刘 欢
(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同区域间的财富积累差异性越来越大,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没有得到较大的缓解,这种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悬殊,不利于国家长远、和谐发展。本文从家庭人力资本投入的角度,以人力资本和收入分配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利用十几年面板数据,研究人力资本投资的差异对东中西部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得出了东中西部城乡收入差距和人均教育支出差距、人均医疗支出差距、人均迁移支出差距等因素成正相关关系,其中人均教育支出差距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最大,人均迁移支出差距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最小。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缩小东、中、西部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和建议。
人力资本投资;城乡收入差距;区域影响
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加,一个幸福祥和的美好画面已经展现在人们面前,但是在社会发展、进步的进程中仍然有一些问题日益成为党和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问题。据统计,1985年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1.86∶1,而到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73∶1,连续两年降至“3”倍以下,为15年以来最低值。虽然最近两年差距在缩小,但是缩小的幅度有限,差距仍然存在。从绝对数来比较,在1985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高342元,而到2014年他们的差距达到18354.97元(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年度数据),2015年差距有所缩小,但仍然达到10277元(新浪财经)。而且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并没有把养老保险、生育保险等福利计算在内,而对于农村居民却没有同样的福利。因此,实际上他们之间的差距比我们上面计算的数据更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可持续的增长,长此以往,会使农村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带来困难,从而形成一种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的恶性循环。因此,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问题亟须解决。
从区域来看,尽管近年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快于东部地区,但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的差距仍在继续扩大。2012年,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622元,其中最高的上海为40188元,中部地区20697元,西部地区20600元。东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平均为10817.5元;中部地区7435.2元;西部地区6026.6元。数据表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呈现明显的东高西低走势。
由此可见,我国改革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改革发展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收入与经济发展的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步。人力资本的理论之父Schultz认为,教育、卫生保健、培训和迁移等因素的投入会使劳动者人资资本的增加,从而减少收入的差距。因此,从人力资本形成的角度来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对于缩小收入差距,协调区域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人力资本投入分析
舒尔茨(1960)是美国首位从系统化的角度对人力资本理论进行阐述的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一种资本类型,它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即劳动者的知识程度、技术水平、工作能力以及健康状况来表示,是这些方面价值的总和。他指出人力资本投入不仅包含教育投入,还包括培训投入、医疗保健投入以及劳动力转移投入等,其从理论上阐明了人力资本与收入增长之间的正向关系[1]。
对于人力资本的衡量,学者们主要从产出和投入的角度去度量。从产出角度,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劳动报酬法,它是用劳动者的平均劳动报酬来衡量,主要是用货币工资体现[2]。如Mincer(1974)认为一个人的收入水平与教育投入、经验积累等存在可靠且稳定的关系,并提出了著名的Mincer收入模型,并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可[3]。而从投入的角度的研究衡量,同样有很多学者提出了很多方法,比如学历指数法、技术等级或职称等级法、受教育水平法、教育成本法等。如张洪、苏伟洲(2004)运用数学模型分析人力资本投资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教育投资水平所带来人力资本差异导致个体间的收入差距[4],岳意定、宋善炎(2013)研究了地区间的人力资本存量对收入差异的影响,以教育扩展水平表示各地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存量与收入差异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5]。
人力资本的度量是比较困难的,不同的方法都各有优缺点,本文根据研究的实际需求以及尽量保证数据的准确和可靠,从家庭人力资本投入的角度进行研究和探讨。采用教育成本法,从教育、医疗、流动迁移三个方面对人力资本进行界定度量。
1.我国人力资本投入的现状
本文采用教育成本法,从教育、医疗、流动迁移三个方面对人力资本进行界定度量,研究我国人力资本的现状。本研究中的数据取自国家统计局年度数据,且数据更新至2012年。
(1)城乡教育投入不断增加。教育支出是人力资本投入的重点项目之一,家庭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重视,并有增加的趋势(图1)。本文主要从家庭的角度去考虑,因此用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来代替教育支出。1990年,农村家庭人均教育支出是31.4元,到2012年达到445.5元,增长了13倍。而1990年时,城镇家庭人均教育支出有112.3元,比农村的多投入人均80.9元。到2012年,达到2033.5元,比农村多投入1588元。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城乡的教育支出都在增加,但是城镇增加的幅度更大,而且城乡之间的差距我们也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也是在扩大。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对教育的投入越多,收入水平也就越高。同时,当收入达到一定的收入水平,个人为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人力资本水平,又会加强对教育的投入。但是如果收入过低,只能解决温饱问题,即使有教育的需求由于经济限制来难以实现。表1是城乡居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比较。
从以上的表格也可以看出城乡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也是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但是农村与城镇之间的差距有扩大的趋势。
图1 1990~2012我国城乡教育文化支出
表1 .1城乡居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比较
图2 1990~2012年城乡人均医疗保健支出的变化图
(2)城乡医疗保健投入稳步增长。1990年农村居民的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19元,而2012年已达到513.8元,是1990年的27倍。1990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25.7元,而2012年已达到513.8元,增长了41倍之多。城乡之间的投入差距也在扩大,1990年城镇只比农村多6.7元,而到2012年差距达到550元,增长了80倍。因此,从图和具体的数字可以看出,城乡的人均医疗支出都在增加,但是城镇增长的幅度要大大的高于农村。1990~2012年城乡人均医疗支出的变化图(图3)。
人力资本的理论认为,人的健康水平是人力资本起作用的基础,它是健康人力资本,而且这种资本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下降的速度也会在人的生命后期加快。因此,就有必要对健康进行投资,从而提高人力资本的整体水平,进而提高收入。健康和收入的这种关系,从一定程度上也说明城乡收入差距的一个难以忽略的因素是健康投资。
图3 1990~2012年城乡迁移投入人均支出变化图
(3)城乡迁移投入增加。迁移投入因为个体差异和方向不同,本文以人均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表示迁移投入。城镇的迁移人均支出在1993年只有80.6元,而到2012年时已经增长到2455.50元,是1990年的30.47倍;迁移人均支出农村在1993年为17.4元,而到2012年时已经增长到652.8元,相当于1993年的37.5倍;1993年,城镇比农村人均迁移支出高63元,但是到2012年高出达到1803元,增长近30倍,城镇支出远多于农村。以下是1990~2012年城乡迁移人均支出变化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个人迁移投资在不断增加。衡量迁移投资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从目前国内的已有研究来看,关于这方面成熟的指标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但总的来看,随着通讯业的发展以及交通的便利,我国个人城乡迁移支出不断增加,但城乡之间的投入差距也在拉大。
2.人力资本投入的区域差异分析
由于我国区域之间的经济基础和发展环境和速度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在人力资本的投入方面也存在着明显差异。
(1)东部城乡教育投入远大于中、西部,中、西部相差较小。我国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均衡,东、中、西部城乡居民对人均教育的支出也是有差距的。下表是1995~2012年东中西部城乡居民对人均教育的投入。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城镇人均教育支出中,东部最高,其次是西部,最后是中部。中西部的城镇人均教育支出相差很小。而在农村人均教育支出中,东部最高,中部其次,西部最低。
从上面的表中和图中可以看出:
从整体的趋势来看,城镇的人均教育支出要远高于农村人均教育支出,但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东、中、西部的人均教育支出的差距还是较大的。城镇人均教育支出比较中,东部最高,西部略高于中部。农村人均教育支出比较中,东部最高,中部略高于西部。并且,西部的人均教育支出城乡比最大,城乡比在2010年达到最高,达到5.46倍。东中部的人均教育支出城乡比大致相当,在2005年后东部的人均教育支出城乡比大于中部。
因此,总的来说,东、中、西部的人均教育支出都在不断增长,但是不同区域间的城乡教育支出差距是不同的,相对来说西部地区的人均城乡教育支出的差距最大,东、中部的内部城乡教育支出差距较小,东部略高于中部。
(2)东部城乡医疗投入略大于中西部,中部略大于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程度不一,居民在人均医疗上的投入也是不一样的。下表示1995~2012东、中、西城乡人均医疗投入表。
从表2可以看出,城镇的人均医疗支出要远高于农村的人均医疗支出,但由于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的人均医疗支出的差距还是较大的。在城镇的人均医疗支出中,东部最高,西部支出略高于中部。在农村的人均医疗支出中,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
图5东、中、西部城乡人均医疗保健支出比同时,我们从上图中可以观察到,虽然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在发展中有一些波动,但一个较明显的趋势就是东、中、西城乡之间人均医疗保健比是趋于下降的趋势,说明东、中、西部的城乡的医疗保健支出的差距在缩小。
表2 1995~2012年东中西部城乡居民对人均教育的投入
图4 1995~2012东、中、西部城乡人均教育支出城乡比
表1 .3 1995-2012东、中、西城乡人均医疗投入
图5 东、中、西部城乡人均医疗保健支出比
因此,总体来说,东、中、西部的城乡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在不断增加,但是区域间城乡之间差距开始缩小,其中东部城乡差距最大,中西部差距较小。
(3)东部城乡迁移投入大于中、西部。迁移支出也是人力资本投入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也受地区间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造成了区域间支出的差距。
从表3可以看到,城镇的人均迁移支出要远高于农村的人均迁移支出,但由于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的人均迁移支出的差距还是较大的。在城镇人均迁移支出比较中,东部最高,西部高于中部。在农村人均迁移支出比较中,东部最高,中部高于西部。
同时通过图6东、中、西部城乡人均迁移支出比,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东、中、西部城乡之间人均迁移比是趋于下降的趋势,说明城乡的迁移支出的差距在缩小。虽然,总体来说,东、中、西部的城乡人均迁移支出在不断增加,但是区域间支出比还是有差异的,其中东部城乡人均迁移比差距最大,中部差距大于西部。
表4 1995~2012东、中、西城乡人均迁移支出
图6 东、中、西部城乡人均迁移投资比
(二)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
1.城乡收入差距的度量
城乡收入差距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获收入之间的差别。[6]一般分为绝对和相对收入差距。前者是指城乡之间绝对收入水平之间的差额,是城镇与农村之间居民收入的差,它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去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表示。后者是指城乡的收入比或收入相对份额,用相对数表示,是城镇与农村之间居民收入的比值或是各阶层居民收入所占相对份额。相对收入差距的指标一般有城乡收入比、恩格尔系数、泰尔指数。城乡收入比是指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纯收入的比值,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一般认为比值超过2时认为城乡差距过大。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其值越大,即恩格尔系数越大,说明国家或家庭越穷。反之,越富裕。若大于60%为贫穷,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属于相对富裕,20%~30%为富足,20%以下为极其富裕。泰尔系数能直接衡量城乡收入差距,即:
其中,Theilit表示第i地区第t年的泰尔指数,Iit表示第i地区第t年的总收入,和分别表示该地区当年城镇和农民的总收入,和则分别表示该地区当年的总人口、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计算一个地区的城镇总收入用该地区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乘以该地区城镇人口,一个地区的农村总收入就用该地区的农村人均纯收入乘以该地区农村人口。泰尔系数具有可加性这样一个特点,同时它对两端的收入变动比较敏锐,因此能够更准确的衡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本文在模型中就用这个指标来衡量。
2.城乡收入的总体情况
我们所说的收入差距一般是指收入差距。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获得收入的方式多样,拓宽了人们的收入来源,城乡居民的收入也不断增加。但是相比较而言,由于城镇居民的收入来源方式和机会更多,占用的资源也更多,因此他们的收入也增加的更多,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据统计,城乡居民名义收入比1978年是2.57∶1,而到了2012年,比值已经增长到3.1∶1,绝对值差突破15000元,达到16648元。
从图7可以看出,1978~2012年人均收入比较中,农村要低于城镇,同时其增长速度比较缓慢,赶不上城镇水平,造成差距的扩大。而且城镇居民还有农村居民没有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福利,而这些福利对于农村居民来说,他们必须付出货币代价才能获得这些福利,因此,实际上的城乡收入差距比这更大。
图7 1978~2012年城乡居民收入比
(1)城乡收入比不断扩大,近两年略有下降。由表4可以看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趋于上升的趋势。虽然城乡居民收入比在这过程中有一些波动,但是基本上处于不断扩大的趋势中,在2009年达到最大,国家在近几年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因此2年又有小幅的下降。
(2)城乡恩格尔系数在波动中下降。1978年中国经济开始变革并转型,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商品日益丰富,消费方式也越来越多,以下是1978~2012年的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变化情况:
从表中可以看出,城乡恩格尔系数在波动中下降的趋势是非常明显的。根据具体的生活水平的划分,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城乡已经向小康型的转变,并在向相对富裕行列迈进。但从具体的数字来看,1978~1990年,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的差距从10.2%下降到4.6%,但1990~2004年间,从4.6%扩大到9.5%,到2004~2012年差距从9.5%下降到3.1%。也就是经历了先缩小再扩大再缩小的过程。这与我们改革初期首先在农村进行试点,取得较好的成绩,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快,差距缩小是分不开的,之后由于进入90年代后,城镇居民的收入来源方式也开始多样化,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收入增加较快,因此,差距又扩大了。国家意识到必须重视这个问题,因此,采取了一些政策、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促使农村居民收入增加,因此,又有一定幅度的缩小。
(3)泰尔指数在波动中增长,近三年略有降低。由前面的内容可知,泰尔系数表示的就是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表7是1990~2012年的泰尔指数:
由表7我们可以看到城乡收入之间的差距总体上也一直在扩大,在最近两年又有下降的趋势,但是并没有前面恩格尔系数分析的明显的阶段性。但是我们也可以观察到,在2002~2010年,泰尔系数是较大的。这也前面分析的内容基本上也是一致的,农村收入增长放缓,而城镇收入增长在这个时期增长的速度非常明显,造成差距的扩大。
表5 1990~2012城乡居民收入比
表6 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
3.城乡收入的区域差异分析
(1)城乡收入比不断扩大,且西部城乡收入比最大。由于自然条件、政策倾斜、城市化水平发展差异等相关因素的影响,我国各个省市之间的经济发展很不均衡,地区之间的差距也非常明显。城乡居民收入也存在地区差异。东部沿海最早实施改革开放,获得了发展的先机,发展速度快,拉大了地区之间居民的收入差距。而中、西部在人才、资金、技术、自然环境、资金等方面都与东部有较大的差距。虽然近年来国家开始大力推进中西部的发展,但是要实现对东部地区的经济赶超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要走。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东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最小的,西部最大。整体看东中西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扩大的趋势,但是最近三年又有所下降。这和国家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重视是分不开的,国家开始加强了对农村以及中西部的投入,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收入,并促进了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2)西部泰尔指数最大,中部其次,东部最小。泰尔指数可以根据公式直接计算出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以下是1990~2012年的泰尔指数变化。
表7 1990~2012泰尔指数
表8 1990~2012年东中西部城乡收入差距现状(乡村为1)
从表可以看出:
一是从整体看,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在波动中呈现扩大的趋势。从全国泰尔指数看,1990~1994泰尔指数从0.07上升到0.135。1995~1997年,泰尔指数从0.135下降到0.093。1998~2003年,泰尔指数从0.094上升到0.164。2004~2007年,泰尔指数从0.161上升到0.162。2008~2012年,泰尔指数从0.156下降到0.129。基本上呈现出波浪型的扩大的趋势。
二是从东、中、西部的泰尔指数来看,他们的变化趋势基本上与全国泰尔指数的变化趋势保持一致。但是它们之间还是有一些差别。其中上面的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西部的泰尔指数最大,其次是中部,最小的是东部。即西部的城乡差距最大,中部次之,东部最小。
因此,不仅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有差距的,并且东中西部区域之间由于经济、政策等等各方面的原因,区域之间居民收入也是有差距的。
表9 东中西部泰尔指数
(一)模型设定
经验研究表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所带来的城乡差异受众多因素所影响,其中,经济学家Mincer(1974)指出,一个人的收入水平与教育投入、经验积累等存在稳定的函数关系,并提出了著名的明瑟尔收入模型,并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可。本文以明瑟尔模型为基础,以城乡家庭人均可支配(纯)收入为因变量,以城乡人均教育投资、城乡人均保健投资、城乡人均迁移支出比为自变量。为保证数据的平稳性,我们分别对各个变量取对数,建立如下模型:
其中,TL表示城乡家庭人均可支配(纯)收入的泰尔指数;EDU为城乡人均教育支出比;M为城乡人均医疗保健支出比;MOV为城乡人均迁移支出比;为模型的待估系数,为模型的随机误差项。
按照理论模型的预期,在模型(4.1)中,随着城乡人均教育支出比的增加,城乡家庭人均可支配(纯)收入也随之增加,随着城乡人均医疗保健支出比的增加,人均收入水平应上升,因此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教育支出比、人均医疗保健支出比呈正相关关系,皆为正号;而随着人均迁移支出的增加,人均可支配收入会减少,两者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为负号。
(二)变量指标的选取与数据说明
1.变量描述
本研究采用城乡家庭人均可支配(纯)收入的泰尔指数的对数值(INTL)来描述城乡差距变量。城乡人均教育支出比的对数(INEDU)、城乡人均医疗保健支出比的对数(INM)、城乡人均迁移支出比的对数(INMOV)三项指标来描述城乡人力资本因素变量。
(1)城乡差距变量。城乡收入差距(TL):本文选用泰尔指数来衡量城乡收入差距,具体的数据主要从历年的统计年鉴中获得。
(2)人力资本变量。人均教育支出比(EDU):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支出/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支出。鉴于数据获取的局限性,文章采用“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项代替“教育支出”项。
人均医疗支出比(M):城镇居民人均医疗支出/农村居民人均医疗支出。
人均迁移支出比(MOV):城镇居民人均迁移支出/农村居民人均迁移支出。
2.数据说明
根据模型设计我们可知,所需要的数据主要包括1995~2012年东、中、西部地区的城乡家庭人均可支配(纯)收入、城乡人均教育投资(EDU)、城乡人均医疗投资(M)、城乡人均迁移支出(MOV),因此笔者在查阅了1994~2013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后整理出了所需数据,并对各变量进行了价格影响因素的剔除处理。其中,东、中、西部地区的划分以1986年的划分标准为准,但由于数据的使用涉及到了省际人口,统计人口的口径有差别,因此本文剔除了吉林和重庆。划分标准如表10所示。
表10 地区划分
(二)实证分析:人力资本投资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区域比较
1.单位根检验
众所周知,大部分的经济变量会存在强烈的趋势特征,这些具有趋势特征的经济变量如果遇到经济冲击时,要么回归到长期趋势轨迹,要么呈现随机游走状态。若它们呈现随机游走状态,那么最小二乘法得出的结果可能会导致伪回归现象的出现,因此我们需要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定其序列的平稳性。本文采用ADF与PP单位根检验,采用AIC和SC准则来确定模型的滞后阶数,其结果如表11所示。
表11 各变量的ADF单位根检验
从单位根检验的结果来看,lnTL、lnEDU、lnM、lnMOV中水平值的ADF与PP检验结果均不能拒绝原假设,即这四个变量是非平稳的,如果直接对其做OLS就可能是伪回归。而在对各变量进行一阶差分后再进行ADF与PP检验中发现各变量的P值均小于0.05,所以该面板数据是平稳的,因此认为这几个变量同属于一阶单整序列,符合协整的条件。
2.协整检验
协整理论的创始人之一Granger认为协整检验可以看做避免伪回归的预检验。协整检验的主要思想是基于各研究变量均为随机游走时,但是它们的某种线性组合却可能是平稳的,即如果这些变量具有各自的长期波动规律,若它们通过协整检验,则它们之间就存在着一个长期稳定的关系。不仅如此,协整检验也意味着是对经济理论正确性的检验。下面我们分别对模型(4.1)使用Kao检验与Pedroni检验方法做协整关系检验,其结果如表12所示。
表12 Kao检验与Pedroni检验结果
由表12结果我们可知,模型除了Group-rho-Statistic未通过协整检验外,其余的都显示存在协整关系,因此,我们再对其进行Johansen检验,其结果如表13所示。
根据表12、13可以看出,Kao检验、Pedroni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都接受了存在协整关系的假设。在Pedroni检验中,Group PP和Group ADF的检验效果是最好的,但Group rho的检验结果相对较差,综上协整的检验结果,认为在1995~2012年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人均教育支出、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人均迁移支出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3.模型选择及参数估计
由于变量INTL、INEDU、INM、INMOV之间的协整关系成立,因此可以建立面板数据模型。现在我们需要通过F检验来确定模型形式,原假设为:
不同区域间截距项不存在显著性区别;
不同区域间参数值不存在显著性区别。
现依据F检验统计量的值计算来进行判断:
其中,分别代表变参数模型、变截距模型、不变参数模型的残差平方和;T代表年份数;N代表三大区域;K代表自变量个数。现对模型分别计算出的统计值如下:
由上表中可得知F2>2.308273,拒绝原假设H2,说明不同区域间的参数值存在显著性差别;又F1>2.578739,拒绝原假设H1,说明不同区域间的截距项存在显著性差别。因此选用变系数模型来构建方程,进行OLS回归结果为:
表13 Johansen面板协整检验结果
表14 F检验的统计值表
表15 模型的回归估计和检验结果
由表可得出东中西1995—2012年人力资本投资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回归方程:
根据以上的回归结果分析可以得出:F统计量为95.986能够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而且模型的整体效果表现也较好,R2达到了0.896;调整后R2的值也达到了0.896311,这一数据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比较高,解释能力也比较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
(一)人均教育投资差距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最大,且西部影响最大
从数据结果可以看出,各变量即人均教育投资、人均医疗保健投资、人均迁移投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均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人均教育投资差距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最大,其东、中、西部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630397、0.562822、0.693412,也就是说,东、中、西部人均教育投资差距每缩小1%,东、中、西部的收入差距分别缩小0.630397%、0.562822%、0.6933412%。这与我们的理论预期相同,说明城乡人均教育投资差距越大,意味着城乡之间的教育水平越不平等,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差异越大,最终表现为收入差距的扩大,即城乡教育不平等是城乡收入不平等的重要原因。而且西部的系数是最大的,说明与中、东部相比,教育投资差距对西部的城乡收入差距影响是更大的。这和我们的前面内容的分析也是相符的,西部的经济不发达,有些落后的农村地区甚至都吃不饱,更谈不上对教育的投入,因此西部城乡对教育的投入差距是较大的,因此造成西部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也较大。
(二)中部人均医疗保健投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最大
从表中可以看出,东、中、西部人均医疗保健投资差距对城乡收入差距都产生正的显著性的影响。其东、中、西部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182467、0.304213、0.212562,也就是说,东、中、西部人均医疗保健投资每缩小1%,东、中、西部的收入差距分别缩小0.182467%、0.304213%、 0.212562%。但它对东、中、西部影响力度不同,并且小于人均教育支出的影响力度。其中中部地区的相关系数最大,本文认为,中部地区的经济状况较好且消费水平偏低,可以有较高比重的收入用来进行健康投资,因此,其相关系数最大。而东部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医疗保健制度较健全,西部由于本身经济落后,居民家庭收入尚不能满足住房、教育,甚至不能解决温饱的问题,因此他们对收入的影响较小,相关系数也较小。
(三)人均迁移投资差距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最小
人均迁移投资差距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最小,其东、中、西部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074333、0.080728、0.110997,也就是说人均迁移投资的差距每减少百分之一,则东、中、西部的收入差距分别减小0.074333%、0.080728%、0.110997%。并且东部的相关系数是最小的,主要是因为东部地区经济更发达,城乡居民就业机会多,对居民收入的影响相对也较小。
(四)环境、政策等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从表中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东、中、西部的截距都是负的,并且他们的相关系数较小,从某种角度可以说明城乡收入差距除了受到教育投资、迁移投资、医疗保健投资等主要因素影响外,还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位置、环境、国家政策倾向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本文运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教育、医疗、迁移等人力资本投资角度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进行了研究,为了能够更好地利用人力资本投入来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与城乡发展差异,并借此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几条可行性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教育投入,促进人力资本积累
舒尔茨认为,“更为平等的人力投资配置使人们之间的收入更加均等”。可见,人力资本投资会导致生产力从而收入水平的变化。根据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我们知道教育的不平等是造成城乡收入不平等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能减轻东、中、西部教育投入的差距,从而起到缩小城乡教育支出比、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目的。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政府部门以及城乡居民都将教育看作一项重要的投资,教育投入的提升是个体收入增长的源泉,同时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我国城乡教育投入资源分布的不均等以及我国教育体制的固化形成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收入的较大差异,其东、中、西部地区的收入呈依次递减状态,这必将带来新一轮教育投入的区域不均衡问题,因而我们的教育投入要具有区域倾斜性,尤其是应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教育投入水平,促进人力资本积累,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均衡发展。
(二)建立多元化的人力资本投资体系
众所周知,人力资本水平与收入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我们的国家、家庭以及个人都应树立起人力资本意识。对于国家而言,人力资本积累水平的提升有利于我国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因而国家应建立多元化的人力资本投资体系,改善居民的身体状况、加大各地区的教育投资力度;家庭应在合理分配其收入的基础之下提高对家庭成员的教育投资比例和医疗保健支出;个人应培养良好的理财意识,合理分配收入,增加教育培训支出,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知识积累水平,从而提高我们的收入水平。
但由于中西部家庭收入相对较低,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也就受到了限制,因此各级政府应根据我国当前的政府财力状况,加大对中、西部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加强中、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人力资本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与此同时,为了解决西部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的现象,我们可采取如下措施:
一是放宽企业私有资本进入教育和医疗领域的限制,出台相关政策如企业贷款、税收优惠等,鼓励企业在中、西部落后地区教育和医疗保健的投资,激发他们的投资热情;
二是加强管理,进行宏观调节,保证教育和医疗的公益性;
三是加大社会宣传力度,鼓励在全国范围内,对中、西部落后地区进行募捐集资,支持这些地区的教育和医疗保健事业。
(三)建立中、西部落后地区医疗卫生保障体系
医疗卫生投资的城乡差异必然会造成城市与农村劳动力健康状况的不同,进而关系到人力资本质量与劳动效率的提高,造成城乡人力资本差距和收入差距。结合我们前面对城乡人力资本的分析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结果,人均医疗保健投资差距的缩小有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而中、西部由于经济欠发达,家庭收入相对较低,因此家庭对医疗保健的投入也相对较少。
首先,需要政府在这方面加大医疗服务的投入力度,中、西部地区政府部门要积极落实国家提出的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将医疗服务覆盖率逐渐从“部分”到“全面”转变。
其次,政府部门应着力于改善中、西部落后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并与东部地区的医疗机构建立对口支援关系,引入先进的医疗设备和管理理念,建立医务人员间的专业水平交流平台,克服医疗资源在地区间的不平衡现象。
最后,加大对中、西部落后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并对这些地区开展居民健康膳食习惯和营养知识的教育活动,引导居民朝着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转变,借此来提高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与此同时,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了对本地区劳动力的需求,提高了本地区的劳动力利用率,间接地提高了本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
(四)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
完善不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开放劳动力市场加速人才流动。根据前面的实证结果可以知道,对流动迁移投入差距的缩小总体上具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因此,我们可加大对欠发达地区以及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建设等外部条件来促进劳动力的跨区域、跨部门流动,提高劳动力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此外,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市场在促进人力资本流动的同时,能够有效地实现人力资本的最优配置,提高人力资本利用效率,反过来会进一步推动人力资本投资,最终实现人口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及居民收入的增长。因此,我们要建立一个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市场,充分利用劳动力市场的配置功能,完善以需求为导向的人力资本供给模式,使得就业人员对市场需求信息有充分的了解以达到岗位的最优匹配,进一步实现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政府要引导人才向中、西部落后地区流动。由于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均衡,东部要优于中、西部,因此,都趋向于向东部经济发达的地区流动,而中、西部要使经济获得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发展因素是人才,因此,政府必须在政策等方面加强向中、西部人才流动的引导机制。给这些地方创造良好的就业和生活的环境,吸引他们在这些地区安家落户和发展。
第二,加强中、西部人才培训。政府可以利用中、西部现有的人才结构和数量,与东部地区人才机构合作,把他们送到东部发达地区进行培训学习,然后再输送到原来岗位,提高他们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些地区的人才荒。
第三,消除各种阻碍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尤其是减少劳动力的转移成本,主要包括交通费用、信息收集成本等各种支出。从而有利于加速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促进充分就业,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比如可以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力就业中介组织、完善和规范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
[1]西奥多.W.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M].北京:商务印刷馆,1990:27-32.
[2]张淑娇.人力资本对我国城乡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0.
[3]雅各布·明塞尔.人力资本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132-139.
[4]张洪,苏伟洲.人力资本投资与个人收益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11):82-86.
[5]李国璋,赵桂婷,李春梅.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以小西北为例[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3 (1):35-39.
[6]王立成.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总体状况、成因与对策[J].人口与经济,2010(2):38-44.
[7]赵海.农户人力资本投资与工资性收入增长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9(7):33-37.
[8]Becker.G.S.Human capital[M].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7:87-92.
[9]BharatiBasu.Another look atwage distortion in a developing dual economy[J].Australian Economic Papers,2004(2): 208-277.
[10]雅各布·明塞尔.人力资本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132-139.
[11]GuWeiand ShigemiYsbuuchi.Imperfect labormobility and unemployment in a dualeconomy[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6(4):698-708.
[12]Schultz and Theodare W.The value of the ability to deal with disequilibria[J].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85(6): 138-145.
[13]Romer.Paul.M.Growth Based on Increasing Return Due to Specializa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J].1987(7): 56-62.
[14]Stewart,G.B.Intellectual capital:the new wealth of organization[J].New York:Doubleday Curency,2000(2): 179-192.
[15]E.Somanathan.Can growth ease class conflict?[J].Economics and Politics,2002,14(1):65-81.
[16]Nelson.R.&Phelps.Investment in human technological diffusion and economic growth[J],America economic review,1996(4):56-59.
[17]P.Belan,P.Michel&B.Wigniolle.Does imperfectcompetition foster capital accumulation in a developing economy?[J]. Research in Economics,2005(59):189-208.
[18]Haizheng Li,Barbara M,Fraumeni,Zhiqiang,Liu,Xiaojun. Human Capital In China[J].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 ic Research,2009(11):28-29.
(责任编辑:罗蕾)
On the Regional Com parison of the Influence of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on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
LIU Ye-yun,LIU Huan
(Schoolof Business,Hunan Normal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1)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and the constant improvement of peop le’s income level,the wealth accumulation gap among regions grows increasinglywhile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 hasn’t been relieved.Such regional and urban-rural gaps are in the long run not conductive to a nation’s harmonious developmen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mily’s investment of human capital,and aided by decades of the panel data,this study analyzes the influences of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upon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 in east-central-west regions according to relevant theories about human capital and income distribu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a positive relation exists between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 in east-central-west regions and the education expenditure per capita,medical expenditure per capita,and migration expenditure per capita.The education expenditure per capital has the most effect on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while themigration expenditure per capita the least effect on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As such,possibl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urban-rural income gap;regional influence
F249.2;F124.7
A
1008-2107(2016)06-0034-016
2016-11-05
刘叶云(1966—),女,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管理学系主任,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硕士导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本、人力资源管理;刘欢(1992—),女,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