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任
雪山圣湖,高原的好山好水没有给西藏人民带来福祉。西藏,是全国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之一,根据建档立卡数据显示,西藏现有贫困人口59万,贫困程度深、人居环境差,因病、因灾、因债致贫现象较为普遍,扶贫任务十分艰巨。
肯取势者可为人先,能谋势者必有所成。长期以来,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把解决贫困群众脱贫问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任务,把脱贫攻坚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重大发展任务、重大民生任务,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十二五”时期,西藏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明显增长,2015年全区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44元,全区贫困人口降至59万,贫困发生率由2010年的34.7%下降至24.79%。
“十二五”刚刚完美收官,“十三五”就带来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军令状。西藏如何开好局,布好阵,本刊记者专访了西藏自治区扶贫开发办公室党组书记、副主任苟灵。
《中国扶贫》:作为全国唯一省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西藏的贫困有哪些特征?
苟灵:和其他省区不一样的是,西藏是集贫困地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反分裂斗争主战场于一体。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不仅存在基础设施落后、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区域带动不强等特性,同时也存在贫困群众思想观念较落后等主观问题。
西藏困难群众多,群众困难多,这是由西藏的社情所决定的,也是影响扶贫开发的关键问题。经过连续多年的开发式扶贫,目前剩余的贫困群众大都处于资源匮乏、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频发区域,要使这些群众实现脱贫,啃的是“硬骨头”。同时,我们内部发展也不平衡、不协调,腹心地区与偏远贫困地区、发展条件较好地区与发展条件较差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资源拥有量与贫困人口数量不能形成正比。此外,西藏的精准帮扶机制还不完善,对贫困人口的底数掌握不够清、指向不够准、针对性不够强,存在着将“特惠性”政策变为“普惠性”政策的现象。
《中国扶贫》:“十二五”刚刚结束,西藏在脱贫攻坚战中取得了瞩目成绩,成绩背后有何良方?
苟灵:“十二五”时期,西藏自治区政府在脱贫攻坚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光有投入还不够,我们还积极探索“中国特色、西藏特点”扶贫体系建设。
减贫人口与人均增收双向而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和提高贫困群众收入是衡量扶贫开发成效的重要标准。西藏扶贫开发紧紧瞄准剩余贫困人口,突出重点区域,坚持综合施策,实现了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农牧民人纯收入由2010年的4139元提高到2015年的8244元,贫困群众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基础设施与生活条件同步改善。“十二五”期间,我们着力解决制约贫困群众出行难、发展难问题。“十二五”时期,全区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513公里,乡(镇)和建制村公路通达率分别达到99.7%、97.4%,完成了84条溜索改吊桥任务,4万多偏远群众告别了“溜索时代”。
自我发展与产业带动相互促进。西藏积极培育扶持发展中介组织,认定自治区级扶贫龙头企业25家,培育了一批农牧民专合组织,扶持其饲养牦牛、绵羊、藏猪等畜禽135万多头(只),建设温室大棚4296座,建成了堆龙德庆县岗德林蔬菜协会、白朗县糌粑加工、乃东县奶牛养殖等一批产业基地。
专项投资与社会支持不断加大。2011~2013年,西藏共安排专项扶贫开发资金42.2亿元,超过了“十一五”时期投资的总和。此外,我们积极搭建扶贫开发平台,扶贫开发成为强基惠民“五项任务”之一,对口援藏向贫困地区倾斜支持,定点扶贫力度不断加大,形成了多渠道、多元化的资金保障格局。
社会事业与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发展。西藏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我们不能光要发展不要生态。因此,在社会事业发展的同时,我们始终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积极引导农牧民加大牲畜出栏率,大力实施舍饲养畜和农牧业结构调整,实施人工种草18.72万亩,改善草场灌溉面积44.6万亩,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中国扶贫》:回顾历史,中央五次召开西藏工作座谈会,专题研究援藏工作,体现了对西藏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西藏人民的深情厚爱。援藏工作对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苟灵:援藏是一项基于现实需求,体现共产党和祖国关怀,民族团结的伟大事业。纵向历史观察发现,援藏政策在历史上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即经历了初始萌芽期、正式确立期、全面实施期三个漫长的历史阶段。
长期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对口支援省市、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骨干企业的无私援助下,经过援藏干部和全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援藏工作结出了丰硕成果,壮大了干部人才队伍,促进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高了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推动了民族团结和谐稳定,使古老而神奇的雪域高原焕发出无限生机,为西藏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注入了强大动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
自2009年开始,全区生产总值相继跨越400亿、500亿、600亿、700亿和800亿元的台阶,持续保持12%以上的增长速度,连续五年实现百亿级的稳固增长。每一次数字递增的背后,都有援藏的贡献。20多年来,援藏单位坚持“输血”“造血”双驱动,推动西藏经济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新跨越”,也必将为西藏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实基础。
《中国扶贫》:“十三五”已经到来,西藏如何打好脱贫攻坚的开局战?
苟灵:1月26日,西藏自治区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自治区主席洛桑江村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西藏“十三五”目标之一是,国家现行标准下,全区59万农牧区贫困人口如期全部脱贫,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为此,自治区党委政府精心部署、周密安排,调整完善了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陈全国书记担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立了自治区脱贫攻坚指挥部,丁业现任总指挥长,为打赢自治区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2016年2月4日召开的全区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陈全国书记、洛桑江村主席分别与七地(市)书记、专员(市长)签定了脱贫攻坚责任书,会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深刻阐述了自治区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提出了“十三五”时期脱贫攻坚的大政方针、目标任务、总体要求、政策措施,为打赢自治区脱贫攻坚战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精彩的开局是胜利的关键,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西藏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因此打赢全区脱贫攻坚战是一场实打实、硬碰硬的攻坚战,容不下“花架子”,来不得“嘴上功”。剩下五年时间,西藏的脱贫攻坚进入了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由“单枪匹马”到“千军万马”、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期。这也就要求各级干部必须紧紧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四大问题,克服传统思维定势,采取超常规思维,施行超常规举措,敢于担当、主动作为,扎实做好各项脱贫攻坚工作。
还是那句话: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再好的计划、再美的蓝图,倘若不能付诸实施、无法执行到位,终究是纸上谈兵。政策千条万条不落实等于白条,抓而不准、抓而不细、抓而不实,等于没抓。全区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对策措施、责任体系、考核监督等系列重大问题已经明确,我们各级党政组织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大力弘扬“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拿出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勇气,以持之以恒的韧劲,踏石留印的干劲,把各项任务分解到部门、具体到项目、落实到岗位、量化到个人,真正建立人人身上有目标、千钧重担大家挑的责任体系,最大程度把工作落实全面,确保脱贫攻坚决战决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