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起民族工业的脊梁——重庆建设工业(集团)工业文化足迹

2016-04-21 05:11文/邓
企业文明 2016年3期
关键词:工业建设

文/邓 琴



挺起民族工业的脊梁——重庆建设工业(集团)工业文化足迹

文/邓 琴

□上 创始人张之洞

□下 在洞子生产

这是一家从诞生起就被赋予了深刻历史意义的企业;这是一家见证了清末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北伐风云、抗日烽火、改革开放、大国崛起的企业;这是一家历经磨砺仍然基业长青的企业。它就是兵器工业的先驱,近代24家重点军工企业之一——重庆建设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27年来,建设工业饱经沧桑,却成就辉煌,历经了四次搬迁,实施了四次引进,创造了四次辉煌,迎来了党和国家三代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亲临视察。基业为何能始终长青,这缘于军工人深入骨髓的保军报国、富企强民的使命感,更缘于融入灵魂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军工报国、甘于奉献,为国争光、勇攀高峰”的工业文化和军工精神。

师夷长技:“汉阳造”应运而生

“汉阳造”更是成为了装备军队的主要武器。直到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中仍有许多部队持着汉阳造在冰天雪地与十六国联军拼杀。在南昌市的“八一”起义纪念塔上,至今仍矗立着一把大理石雕出的“汉阳造”。

张之洞大办近代企业,发轫于广州而展开于武汉。1884年,他由山西巡抚调任两广总督,积极在广州筹建枪炮、炼铁、纺织诸厂。1889年,他调任湖广总督,接任两广总督的李瀚章,对办厂根本不感兴趣。张之洞只好把筹建中的各厂迁建武汉,从而使武汉三镇出现了大办近代工业的热潮。1890年开始兴建的湖北枪炮厂后来发展到有员工3 000人以上,每年可造枪5 000余支,枪弹380余万发,各种炮150尊,炮弹4.5万余颗,其中口径7.9毫米的步枪,是当时闻名全国的“汉阳造”。该厂生产的军火,从质量上和数量上,都大大超过了李鸿章创办的当时全国最大的军用企业——江南制造总局。

从创始人张之洞以“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办企理念开始,建设工业承载了一代中国人“富国强军”的理想,创造了“汉阳造”的辉煌。战争年代,湖北枪炮厂为冲锋在前的革命志士提供了精良的武器装备,在武昌起义、辛亥革命、南昌起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

几经辗转:扎根重庆

1938年2月,兵工署明令采用数字代称原先兵工厂名称,汉阳兵工厂改称兵工署第一工厂。1938年7月13日,九江失守,武汉告急,日机空袭武汉。兵工署决定汉阳兵工厂内迁。迁移的厂址选定湖南辰溪县雍和乡南庄坪,位于湘西湘南山区沅江支流辰水之畔。随着日军迫近鄂境,兵工署令汉阳兵工厂全部拆迁,限8月底撤离武汉。汉阳兵工厂员工家属2万多人全部投入拆迁工作,将所有的机器设备、原材料、半成品和一切用具,以及厂房的钢屋架、钢窗、铁皮、铁地板拆卸装船。1939年3月,工厂于湖南辰溪重新开工生产枪弹。机关枪厂、手榴弹厂、动力工厂及机器厂也于7月复工生产。

1939年年底,日机袭击辰溪,兵工厂常遭破坏,附近的辰溪电厂、水泥厂被炸毁。于是,第一工厂又奉令迁往重庆。工厂在坚持继续生产的同时,在鹅公岩勘定厂址,沿江开凿山洞,建筑厂房。1942年2月,迁建鹅公岩的工作基本完成,各制造所先后开工生产。7月,第一兵工厂开始生产中正步枪。1943年,开凿岩洞工程完成,从傅家沟到龙凤溪沿长江北岸一带共开凿岩洞107个。这些在山洞里、厂房里制造枪炮、弹药的军工们,见不到硝烟弥漫的战火,也见不到血肉横飞的惨烈,但他们长途跋涉,从内地迁往大后方;他们人扛马拉,兵工设备装运到位;他们加班加点,通宵达旦地研制和生产前线所需的枪支、火炮和弹药,有力保障了全国各个战场的作战所需,中国军工撑起了抗战的钢铁脊梁。

1 花溪基地大门实景图

最让老军工们记忆犹新的是1939年之后的日机轰炸重庆时期,四五百人在一个很大的防空洞里造枪零件,每天都不时听到日机在防空洞外飞来飞去的轰鸣声。“咚、咚、砰”炸弹坠地的声音震耳欲聋,震得防空洞里的尘土不时滑落。而工人们仍在洞中加紧作业,一想到自己的工作是在抵抗敌人,大家都万众一心、同仇敌忾。老军工蔡万全回忆,当时工人们都过着“朝七晚七”的生活,每天工作12个小时。日机经常轰炸,无法料到他们什么时候会来,所以在那个非常时期,工人们几乎都不回家,吃喝拉撒全在防空洞里。当时,蔡万全的家安在离防空洞2里外的茅草房里,每天,十几岁的大女儿给他往洞里送饭。

与时俱进:军转民典范

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近代第二大兵工企业,走入了崭新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新中国成立以后,建设工业在制造装备的同时也为国家经济建设作贡献,为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生产道钉,从1950年至1990年,工厂除按计划完成军品生产任务外,累计生产各型比赛运动枪27.435 3万支,各型气枪61.752 8万支,缝纫机11.742 9万台。改革开放后,建设工业在技术引进方面走在行业前列,成为军转民成功典范。1980年开始,建设工业开始研制生产摩托车,1982年与日本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进行技术合作后,引进V80型摩托车技术,开始批量生产摩托车。1995年产销摩托车达103万辆,实现销售收入43亿元,创利润8.4亿元,成为中国摩托车行业年产销量突破100万辆仅有的三大企业之一,“建设”品牌系列产品开始驰名海内外,继“汉阳造”后创造了“建设造”的辉煌。

1993年,在摩托车生产异常红火的年代,建设人居安思危,与日本精工精机株式会社签订了引进叶轮旋转式SS-96型车用空调压缩机专用技术、生产技术转让合同,1996年5月,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车用空调压缩机生产线,开始生产JSS-96型旋叶式汽车空调压缩机。2000年,建设车用空调压缩机销量突破10万台,销售收入突破1亿元,利润突破2 000万元,成为了全国第二大车用空调压缩机厂,并长期跻身于行业第一阵营。

军民分立:再展百年雄风

2009年,对于建设工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7月,刚刚完成“退城进郊”整体搬迁的建设,按照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的总体部署,一分为二为建设工业与建设股份,实施军民分立。在随后五年之中,建设工业以兵装集团“211战略”为引领,制定实施了“1155”发展思路和“139”发展战略,大力实施了“七个调整”“五精工程”和“五亿增收”工程,实现了从“求生存”向“求发展”的转变,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大力实施“精干工程”,机构扁平,人员精简。通过逐年的调整优化,公司机构进一步扁平,用工规模比军民分立时减少1 000余人。大力实施“精益工程”,用精益统领各项工作,不断优化制造体系,优化生产布局,基本实现了由大批量、单一品种轮番生产向大批量、多品种并行生产的组织方式转变,基础管理进一步夯实。大力实施“精品工程”,5年来累计科技投入1.88亿元,大力调整产品结构,由单纯的产品创新向工艺创新、管理创新扩展。实施“废品减半”工程,高精产品屡获国内外比赛金牌。大力实施“精细工程”,陆续实施了“五个千百万”“两个三千万”“七个减半”等降本增效工程,开展了“七大管理提升”,共计实现增收节支3.5亿元。大力实施“精神工程”,有效提振员工精气神。全面重塑企业文化,制定了“136”企业文化建设思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设军工领先文化;企业收入稳步增长,在岗员工年人均工资大幅增长,员工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对公司发展和未来更有信心。

整合合并:军民融合发展

2014年10月13日,建设工业与原长风公司整体合并,再次拉开了军民融合发展的大幕,一年多来创造了1+1的“建设奇迹”。

“1+1=1”的蜕变。在深入研究市场、深刻剖析自我和反复调研论证后,公司新一届领导班子在整合后召开的一届一次职代会上,大胆提出了“1233战略”,“1”是指实现“1个目标”:即到2020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0亿元,其中:特种产品15亿元、民品25亿元。“2”是指建好“2个基地”:即花溪基地以特种产品为主,通

过核心能力建设,将其打造成世界知名的特品应用研究制造基地;德感基地以汽车零部件为主,通过合资合作,将其打造成国内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研发与制造基地。第一个“3”是指做实“3个产业”:即做精特种产品产业,做强汽车零部件产业,做大民用枪产业。第二个“3”是指提升“3个能力”:即提升研发制造能力(军民融合能力),提升市场开拓能力(国际化能力)和提升经营管控能力(创新驱动能力)。

2 我国射手吴小旋在1984年第 23届奥运会上,使用建设生产的峨嵋牌比赛步枪一举夺冠,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奥运会金牌的女运动员

4 零三厂生产线

5 同升一面旗帜企业文化活动

6 德感基地大门全景

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公司新一届领导班子团结带领新建设人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和雷厉风行的作风,实施了“过六关”(即过人员整合关,薪酬统一关,政策、制度统一关,业务流程再造关,产品、工艺、技术、市场等优化关,文化融合关等)的配套举措,同时对两家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等实行“大一统”,实现了一个管理体系、一套组织架构、一种文化形态,最终产生“1+1=1”的汇聚效应。

“1+1>2”的裂变。面对上半年花溪基地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德感基地受搬迁复产滞后影响的不利局面,2015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完成年度目标的103.8%,利润总额完成年度目标的103.2%,企业的经营质量明显改善。

大刀阔斧调结构,产业布局更加“科学化”。从产品结构来看,公司的产品涵盖了特种产品、民用枪和汽车传动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结构更加合理。从资源利用入手,重新调整两大基地布局,资源充分互补,生产管理向一体化迈进。从产业链培育切入,以重庆耐世特为龙头,以生产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为契机,拉动花溪基地空心轴、机械式转向器及其关键零件的发展,逐步形成完整的汽车转向系统产业链。

兵合一处聚研发,产品项目更加“谱系化”。公司集中资源、集中精力,重新搭建了研发体系。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多款型号项目得到上级领导充分肯定,两款产品获得上级部门指定研制资格。同时,特种产品谱系实现了全覆盖,有力巩固了保军地位。随着产品研发条件项目的实施、生产线技术改造和“数字化工厂”建设项目的推进,公司将率先成为“世界知名的特种机械应用研究与制造基地”。

专心专注做营销,内外市场更加“专业化”。为做大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公司成立了负责国内市场的销售公司和负责国外市场的外贸公司,加大零部件和生产线的销售以及新产品的宣传推广。2015年,公司高精度产品订单超过前几年订单的总和,该产品已成为公司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和利润源;国内及外贸合同签订金额均提前完成全年目标。

铁拳出击抓质量,军民产品更加“精品化”。自今年开展质量“铁拳”行动誓师大会以来,公司上下以“刮骨疗毒、猛药去疴”的决心与气魄,坚决打好“精品工程”这场硬仗。一年来,以优化修订后的新质量管理体系为顶层设计,公司将德感基地生产的产品纳入2015年质量目标统一管理,并策划了25项重点工作和25项重点质量改进课题;深度整合质量检验模式和基础管理,军民产品更加精品化。

“1+1<2”的质变。整合给企业带来了“1+1>2”的价值倍增效应,同时带来了“1+1<2”的成本削减效应,合并“同类项”,删除“重复项”,去掉“无用项”,新建设立竿见影地发生了“1+1<2”的质变。

整合机构人员,实现精干高效。公司以直线职能制组织形式为主体,综合考虑业务、地域、人员、管理和风险等要素,精干特种产品主体、健全民品架构。调整后机构数量为41个,较整合前减少了12个。在用工方面,公司中层管理人员由156人减少为132人,职位变化100多人;公司人员总数净减585人。同时,公司还加大两基地员工的内部调配,促进两地人员合理流动,总共交流90多人,绝大多数单位实现了相互交流,既满足两地的用工需求,也有利于两地人员的文化融合。

整合管理体系,提高经济效益。按照“集中管控、统一协调、分级管理、分层核算”的原则,进行财务管理顶层设计,构建新的财务管控模式,实现了财务管控体系的统一与细化;同时加强资金集中管理以及增收降本工作,累计实现增收节支1.47亿元。此外,公司还针对管理中的重难点,实施十大管理提升项目,取得了显著实效。经过一年的运行,两厂整合的直接效果显现,全年人工成本同比降低3 000多万元,贷款利息同比降低1 000万元,采购成本同比降低1 000万元,各项费用同比降低600万元,工装消耗同比降低300万元,试验品消耗同比降低300万元,两厂整合直接经济效益超过6 000万元。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一年的艰难整合期成就了建设发展的机遇期,如今,一个朝气蓬勃的新建设工业屹立于中国军工之林,一个团结和谐的新建设工业洋溢着青春的气息,一个壮丽恢宏的新建设工业开启了全新的旅程。

百年建设,必将历久弥新!美好未来,必将源于建设!

(责任编辑:陈海峰)

猜你喜欢
工业建设
谁将成为工业互联网的“BAT”?
工业互联网,在路上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工业人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4.0”之思考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