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明
近日,工信部印发了《关于促进化工园区规范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要根据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结合生态区域保护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要求,科学制定园区发展总体规划,并从项目管理、安全管理、绿色发展、两化深度融合、配套服务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和实施举措。
自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一些省市开始兴建化工园区以来,2000年后化工园区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截至2014年底,全国重点化工园区或以石油和化工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园区共有381家。其中,国家级化工园区(包括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共有42家,省级化工园区221家,地市级化工园区118家。
众多城市深陷“化工围城”
2005年11月,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一车间发生爆炸,引发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2013年11月,青岛东黄输油管道泄漏原油进入市政排水暗渠,遇火花发生爆炸,造成62人死亡、136人受伤;2014年4月,兰州石化一条管道发生原油泄漏污染了供水企业的自流沟,导致自来水笨超标事件;2015年8月,天津滨海新区危化品堆垛发生火灾,在扑救过程中发生爆炸……安全事故和污染事件频发,迫使中国的化工园区不得不重新考虑该如何同城市和谐相处。
去年刚刚发生的“8·12”爆炸事故发人深省,折射出“化工围城”之痛。天津作为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化工产业一直是天津八大支柱产业之一。早在2011年,天津滨海新区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炼化一体化基地之一,也是华北地区最大的炼油及深加工基地。根据滨海新区政府网站上数据,2015年,石油化工产值规模达到4500亿元,占新区工业的19%左右。到2020年,产值规模将达到12000亿元,占新区工业的29%左右。
化工行业产值高、税收多,是GDP及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一直以来都是各地争抢的“香饽饽”,正所谓“化工一咳嗽、经济就感冒”。根据《中国石化2014年年报》,化工行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2014年,我国石油化工行业产值达13万亿元人民币,位居世界第二;利润总额达7390.2亿元,占全国规模工业利润总额的13.1%;上缴税金8810.6亿元,占全国规模工业税金总额的20.8%。但化工行业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保、安全隐患。陷入“化工围城”困境的城市何止吉林、青岛、天津,江苏南京、甘肃兰州、山东淄博、江苏如皋、宁夏中卫等众多城市也深受其苦。
化工“搬迁之路”漫漫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中国的化工企业布局有着依水而建的原则,在沿江、沿河地带,各种化工项目星罗棋布。国家环保部此前排查显示,全国约81%的化工石化建设项目布设在江河水域、人口密集区等环境敏感区域。根据发改委印发的《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到2025年炼油、乙烯、芳烃生产加工能力将分别达到85000万吨、5000万吨和4000万吨。
很多城市也在尝试打破“化工围城”的困局。2014年2月,南京市委常委会举行生态文明建设调研会,决定用十年时间,在化工企业集中的金陵石化及周边、大厂地区等实施大规模的企业搬迁工作,还明确了具体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全面启动南钢、梅钢、金陵石化等重点企业搬迁项目建设。但计划实施以来,虽然已经动迁了不少中小型企业,但大型企业如金陵石化、南化集团、扬子石化等,由于搬迁成本、员工安置等问题陷入困境。
突围之路困难重重,主要是三方面的因素制约:一是石化企业很多是总部统一管理的央企,并不受地方政府的直接管控和约束;二是化工企业搬迁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职工安置、搬迁费用来源不明;三是搬向何处和哪儿来接收也是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
解决之道
“化工围城”是中国城市化“高歌猛进”与化工布局缺乏长远规划共同作用的结果。要从根本上破解“化工围城”的困境,国家必须对所有的化工项目统筹规划,全面实施战略环评,对化工项目的选址进行严格评估并审核。2015年10月,时任环保部副部长潘岳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地区战略环境评价项目启动会上强调,根据严守空间红线、总量红线、准入红线“三条铁线”的要求,环保部启动对京津冀等三大地区进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环保部目前也在对河北等16个省区市的化工园区涉危涉化重点建设项目开展环评专项检查。
要解决“化工围城”的现实威胁,最直接的举措便是项目搬迁。天津爆炸事故发生后,工信部计划推进上千家化工企业搬迁,涉及搬迁费用大约4000亿元。对于资金来源,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分析,通过级差地租,退二进三解决一部分,地方政府、企业解决一部分,中央政府也给一点必要的支持,特别是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推动搬迁改造彻底解决企业转型升级,减少污染,减少排放。”但是化工项目绝不能一搬了之,要充分考虑接受地的承受能力和环境容量,妥善做好职工安置工作。
另外,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引导公众有效参与到化工项目的选址、决策、运营中来,应成为政府监管的有力补充。为此,要完善公众参与的制度和机制,从法律法规层面明确公众参与的地位。加强化工项目信息公开,让居民知道、理解其环境安全性和潜在的风险。通过论证会、听证会、宣教活动等形式获取居民的支持。
(作者单位:赛迪方略园区经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