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冷思考

2016-04-20 16:20幽兰
中关村 2016年4期
关键词:教育学生

幽兰

创新需要三大元素。首先是创业的素养,必须要扎实的把握某个领域最新的技术。第二个要素是原创的精神,能提供最新的观点和事物的能力。第三个元素是求真的渴望。

教育,是民生之本,强国之基,承载着中国的现在和未来。

创新引领教育,教育创建未来。

不久前,教育部要求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

据悉,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开设创业指导及实训类课程。对已经开展创业实践的学生,开展企业经营管理类培训。要广泛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支持高校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社团,举办创新创业讲座论坛。高校要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并在现有相关评优评先项目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表彰在创新创业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

与此同时,新华教育论坛联合全国教育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媒体人及各大教育机构的领军人物开始商讨创新改革浪潮中中国教育的创新发展之路。

有机衔接创新创业教育

有专家指出,国内高校普遍存在创新创业教育总体水平不高、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难等问题。究其原因,首先是认识不到位。学校管理者未采取规范的课堂模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未从人才培养的高度看待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则认为创新创业过于“高大上”。其次是师资不到位。创业导师严重短缺;教师不注重参与创新创业指导。再次是机构政策不到位。未组建专门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未建立符合办学定位、学科特点的激励机制;未制定鼓励学生广泛参与的政策。因此,梳理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状况、理清构建原则,构建新常态下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迫在眉睫。

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该校的学科布局人文社会科学为主,有少量的理工科。在全国上市企业高管当中人民大学的毕业生总数有800人之多,排第一位。

这一结果令人很意外,实际上很多人民大学的毕业生参与了创业,有国企也有民营企业。中国人民大学很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

中国人民大学自2002年被教育部确定为9所创新创业教育试点高校之一以来,积极开展了系列工作,特别是自2012年以来,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融入整个人才培养体系,制定实施了以促进“立德树人”和“研究性学习”为核心的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积极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吴付来强调,“我们是最早一批在2002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高校创新创业的试点单位。中国人民大学还有全国最大的文化科技园。这个科技园,是由教育部、科技部很多第三方的服务来委托科技园在运作。自2012年以来,我们制定了清晰的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当中,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迈出了更大的步伐。”

目前,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创业教育、创业训练、创业实践有机结合的完整的创新创业体系。创新创业人才确实不是单纯的教育能够培养的,还要包括创业教育、创业实践和创业的训练三个阶段有机的结合,有机的衔接,就使得一个学生如果有了好的点子,有了创业的想法,到最后实现这种创业有一个完整的路径。“首先,我们的在校生的课堂教学里面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课程体系里面,是有学分的。最近刚刚学校通过决议,创立了创业学院,学校多个部门的负责人兼副院长,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加大创业教育的培训。”吴付来强调。

“创业的这种点子和想法、动机、愿望,还是需要这种课堂教学的激发、引导产生的。我们在课堂教学里面加大了比重。对那些有了清晰想法的同学,进入到第二个阶段,就是创业的训练。创业训练里面,我们通过一些学校举办创业之星大赛,让非常有影响力的同学参与其中,每年招聘上百名知名校友作为创业导师,我们有一个计划来指导这些同学进行创业。通过这些训练,使学生把想法进一步付诸实施。最后进入到第三个阶段,就是创业实践,依托人民大学的文化科技园,这是中国目前最大的知识产权和版权的贸易基地。刚才说到科技部有很多项目评审都是委托它来做的。我们对创业大赛获奖的一些项目,拿到文化科技园里面进行孵化,学校每年投入近千万元进行扶持,使得这些学生的创业项目进一步成长。最后能够走上市场。人民大学大概通过创业教育训练实践三个环节,有机的衔接进行创新创业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葛剑平认为,“我们现在提的创新创业,大学设计得非常完美,可以报出一个很好的成绩单,我们认为学生合格了,但是他创新创业是要到社会上,社会是否认可,他的能力能否得到检验。令我感到长期困扰的问题,就是创新创业教育这个问题,是否应该把这个负担全压在大学。换句话说,创新创业教育是否需要一个完整的链条。政府应该做什么,社会应该做什么,如果他失败了,他能得到教训,我认为他也是成功的。但是我们这个社会更加认同的是成功者,我们宣传的是成功者。”

在葛剑平看来,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土壤,这个“厚”就是培植,学校始终在追求热闹,能否静下心来。

有一份报告对如何培养面向21世纪的人才提出了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跟其他人合作,学会做人。

“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就是我们培养的目标。如何做人、做事,学会认知,认知包含了创新、创业的要素,通过社会实践,通过对前人知识的学习和做创造来学会认知。另外,还要学会跟其他人合作,就是我们要协同合作来进行创新。通过创新的方式来培养人才,还是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领会这个意思,如何具体的来体现,来面向未来,我们打破中国很多教育方式,比如我们不走院系,我们没有学院,没有系,我们的学科和院系是面向学科建立的,面向专业建立的,面向职业建立的,但是任何单独一个专业,任何一个学科,任何一个职业,都不能解决国家和社会所需要解决的问题,现在组织架构就是一种新的,就是面向需求、面向问题、面向未来的架构组织方式。”昆山杜克大学校长刘经南强调。

“中外合作办学是所有大学类型中最新出现的一种,它也是想通过引进世界最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模式、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和中国的实际经济发展,以及中国面临改革的问题紧密的结合起来,探索一种既不是美国的,也不是欧洲的,而是两种文化,两种思想意识形态,两种不同的教育体系,经过深度的碰撞,能够升华出新的东西。这就是美国办不到的,中国暂时办不到的,在我们学校能办到,这是教育部的一些希望,也代表了社会对我们的希望。”

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一个创新型的国家,必然要有一大批创新人才,不同类型的创新人才。但是,创新人才不是“教”出来的,教育可以助推创新人才的发展。如何通过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使我们一大批创新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首先,当我们考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在今天这个时代背景下面去深刻的理解。全球化的时代需要我们年轻一代人有更加宽广的视野,多角度的视角去分析各种问题。需要我们年轻一代能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理解和沟通合作,这是时代对未来人才提出的要求。”

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认为,人们今天面临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计算机、通讯技术的发展,不但改变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也改变了我们的学习。大数据、智能化使我们整个学习的大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人们更多的需要展望学习的方法,因为任何一个阶段的学习都不可能满足我们终身的发展,不可能满足这个时代和未来的事业对我们的要求。如何学会“学习”,如何学会“选择”,成为今天我们年轻一代,我们未来的创新人才非常重要的能力。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上,在过去十几年过程当中,中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大众化的阶段。今天,积极的探索有特色、高水平、高质量的大学教育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高等教育的探索需要教育者积极的来探索不同类型的办学模式和培养模式。每个学生的个体是千差万别的,没有一种教育模式可以适用于所有人。教育只有提供更多的选择,才能使每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和发展模式,才能满足人的发展要求。各行各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岗位对于人才的要求也会不一样。只有教育的多样化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教育者在探索改革和创新教育的模式过程当中,千万不要千篇一律,多样化才是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创新需要三大元素。首先是创业的素养,必须要扎实的把握某个领域最新的技术。第二个要素是原创的精神,能提供最新的观点和事物的能力。第三个元素是求真的渴望。

“我们讲钻研的知识,不光是专业的学习技能,还要对专业以外知识的广泛了解,能够从一个更大的视野来看问题。我们讲的创新的点子不仅是能提出前所未有的点子,要更善于把某个领域的东西应用到其他的领域,使之发挥作用。我们讲求真的渴望,它要敢于尝试,不怕犯错,敢于在他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点子,不怕被别人指出错误。”俞立中强调。

上海纽约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国际化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通过构建课堂教学、文化体验、社会观察、研究实践相结合的综合的学习平台,着重拓展学生的科学视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主动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批判式思想能力,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从每一个课程当中打下跨学科的基础。”

“作为全球化时代的一个年轻人,如何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激发全球性视野,这些都是我们在培养模式、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当中特别关注的要点。与传统的大学教育模式不同,我们强调主动学习模式。学校的责任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选择权是学生,如果你不积极选择,这些机会等于零。我们的教师是来自世界各地,英语教学成为这个学校的一个必要的环境。学校推迟选择专业,学生在二年级毕业的时候才选择自己的专业。培养学生跨学科的培养,在大学四年过程当中有三个学期的时间在纽约大学的全球教育体系当中流动,在世界14个大都市里面都可以找到他的学习点和选修的课程。”

多样化的教程方式通过主讲课、研讨课实验课、写作课的组合形式,培养批判式的思维和阅读、表达的能力,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强调学生自我组织的科学和社会的实践。

学校在跨学科思维和能力培养方面,《科学基础》这门课是根据问题来综合的。由四位教授共同完成这个课程,每个星期要有一次讨论会议来掌握这个课程的衔接和进步。在这门课主要的授课过程当中强调的是学生如何能够把物理、化学、生物技能打通,在学校和学生共同面对问题的过程当中,怎么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融合来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这门课程的最后考核的成果,就是让学生做一个项目。这个项目一定是学科交叉,由学生自己想出来的。例如《互动媒体创意技术》课程,是把技术和科学相结合的一门课程。互动媒体技术实验室提供了各种各样的3D打印机和穿戴式的制作设备,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设备提出自己的想法,自己动手体验设计制作。这个课程考核办法是用自己创意最后实践一个产品,会有一个作品的展示盛会,这是老师给学生打分,作为一门课成绩的重要方面。科技和艺术的结合,也让学生能够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把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很好的结合起来,付诸到应用。

第三个项目是创造力+创新项目。它强调的是创新是领导力的的核心组成部分,通过各式各样的机会,比如本科生的研究基金——2015年暑假里面有18个学生的团队申请到了本科生的研究基金来做他们的科研项目。这些科研项目都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不是他们完成导师的项目,是自己提出来,自己设计,自己实施的一个项目。学校鼓励学生自己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现在通过两年逐步形成品牌的“创客上海马拉松编程比赛”,吸引了世界100多所大学,几十个国家的学生到上海纽约大学共同参与24小时编程比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很好的和市场和产品结合起来,是一个很好的创新活动。

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比赛,在整个过程当中,形成了学生的互动式、主动式的学习模式。学生也会根据今天的一些全球问题,来研究本土解决的方案。上海纽约大学在实践的过程当中结合了不同文化、不同教育体制的一些优势的东西,学校在思考如何来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在这个学校的教育过程当中,教师充分利用了中国的社会环境来鼓励我们的中外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心,用这种责任心来推动学生的创新,也是丰富学生在文化环境当中的一种生活体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育创新的新要求

2015年,我国启动了“互联网+”和“2015中国制造”行动计划,在“互联网+”时代,创新已经从专业科技人员实验室研发出科技创新成果后用户被动使用的1.0时代,进入技术创新成果的最终用户直接或通过共同创新平台参与技术创新成果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全过程的2.0时代。“互联网+”时代对未来的“才”提出了更高要求的,不仅需要具有硬技能,同时需要具有很多软技能,包括:勇于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能力,独立自主精神,跨界复合能力,学习适应能力,交往合作能力等等。同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一代年轻人对于教育的要求也更加多元化。“互联网+”正在促进教育适应新的需求,进行教育技术、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的改变,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产生了在线教育、O2O教育等新的模式,从而也正逐步改年轻人的学习方式。

国家总督学顾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荣誉主席陶西平指出,“中国教育事业正在通过全面深化教育综合的改革,使教育事业的发展真正能够促进国民素质的全面和创新人才的培养,适应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性目标和中的实现国梦的长目标的实现。”

提高教育质量已经成为中心课题。教育创新已经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为了培养更加优秀、更加合格的未来接班人,教育工作者应当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直面教育的新问题,新发展,调整自己的原有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以适应新情况下的新要求。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所指出的:“21世纪的教育需要重大创新,这是因为我们的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融合,知识驱动性也越来越强。

2015年8月,第30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香港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乃彦作为大赛的评委会主任发现有很多当年的年轻的同学,当年很多的选手现在已经成长起来了,有的已经成功创业,有的成为各行各业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比赛当中,他也发现很多很有潜质的选手,他们的参赛作品很有想象力,也很有创新点,他们是科技创新的“雏鹰”,这些“雏鹰”具备创新的品质,他们需要教育工作者、科技工作者进行很好的引领和培育,需要教师把这些青少年带进科学的大门,给予最好的教育、给予一流的教育。

“我相信他们将来,只要我们这些工作做的好,他们将来一定更成功。我们的教育事业还必须也注意到了关于创业的教育,因为创业的教育也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当代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服务于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的战略举措,也是深化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如何改变过去人才培养模式比较落后的局面,使高校更好地适应为社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需要?

有专家支招,建立建设创业学院必须走与企业、用人单位共建共享之路。多形式拓宽社会各类成功创新创业人才参与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要把社会上的成功人士吸引到我们的队伍中来,把企业的、社会的人才资源借好用好。引进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创业学院建立建设,建立和规范相关的董事会制度、理事会制度,促进完善内部的治理结构,以引进社会合作办学。

猜你喜欢
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快把我哥带走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