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宜群
摘 要:本论文目的在于研究如何更好地实现撒拉族民族文化族内传承及对外传播。撒拉族民族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东西,已深深地融入撒拉尔的血液,牢牢地植入人心。撒拉语和撒拉族文字,不仅是撒拉人之间相互交流的重要工具,而且也是撒拉族民族文明和智慧的结晶 及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所在民族存亡的重要标志和进行相互交往的最基本技能之一。撒拉语的传播同时也为整个撒拉族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依据和方向。通过介绍撒拉族民族文化的背景及发展的历史意义让大家对撒拉族民族文化进一步了解。我们在研究撒拉族语言文化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政策研究法等方法比较分析。研究分析得出传播中国少数民族撒拉族族语言和文化的途径:.优化语言习得环境、扩展新的传播途径、新新媒体高效传播、在今天实施“西部大开发”及“一带一路” 战略形势下, 抓住机遇等。撒拉族语言和文化向国外传播途径开拓的经验为中国少数民族向国际传播提供了具体的案例经验。
关键词:撒拉族;文化;传播;途径
引言
少数民族地区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是民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在。 传承和传播这些原生态民族文化,不仅是民族地区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撒拉族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是不可替代的民族文化之一,可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强势文化的冲击,撒拉族民族文化的保留和传承的空间越来越窄。撒拉语这种弱势、边缘语言也是处在垂死挣扎和消亡的边缘,一个民族文化的消亡正如一个物种从地球上消失,撒拉族民族文化语言正面临着消亡的可能。一个民族要是想要发展更长久就必须传承和传播本民族文化,语言。撒拉族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有其独特的展现方式但随着现代文明和其他文化的冲击其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急需引起社会及其相关人员的关注。通过此次研究让撒拉族文化更好更快更全面的发展,就必须做到对内传承对外传播. 撒拉族是从遥远的中亚土库曼斯坦境内迁徙到了循化县境内,从最初的170户人口发展到了现在的12万人左右。于1954年循化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上讨论通过,并正式定为循化县撒拉族自治县。在过去的60年时间里,循化人民凭借着勤劳能干、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循化这块肥沃的大地上灿烂绽放,彰显民族本色。
撒拉族人口基数较少又处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各种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频繁在不断的民族融合中正逐渐的失去它的民族色彩,因此撒拉族传统文化处境令人堪忧,通过这一研究让更多的人关注少数民族文化濒临消亡的局面。用传播和发展民族文化的方式减缓或杜绝撒拉族独特的民族文化汉化的趋势。让不同价值观念的人更好更平和的方式接受撒拉族及其文化。 中国是多民族聚居的多民族国家让不同的人尊重理解撒拉族及其文化对促进各民族团结发展繁荣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多数撒拉族人民民族意识逐渐淡漠从而导致许多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面临着极大挑战因此在提高本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增强本民族的民族意识加大力度培养民族接班人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由此以来,在关注本民族文化的同时杜绝民族沙文主义也是此次研究的一大目标。撒拉族聚居区域地处偏远经济落后并且深受落后思想的影响由此也有一部分人有一定的民族沙文主义倾向。通过此次研究发现了民族文化的局限性也正视了民族文化的糟粕并积极改正,于此同时改变了对其他民族及其民族文化的态度用扬弃的态度吸收其他优秀文化。
一、撒拉族民族文化发展的背景、传播的意义
撒拉族是一支远离民族主体的弱小群体,人口不足十三万,于14世纪末传入中国,在青海省循化县定居,和当地的汉族、回族、蒙古族、藏族等混合居住,但完整的保持了自己的母语及传统文化。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生存空间,每一个民族都将本民族的语言视为本民族的重要标志,每一种语言又都凝聚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和知识、经验以及智慧。对撒拉族民族语言进行田野调查有助于我们了解撒拉族语言、文化及教育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帮助撒拉族人民解决现代化社会转型时期的诸多问题。研究撒拉族民族文化有利于促进撒拉族自身的发展和语言保持、语言教育,进而保持撒拉族民族文化,循化县多数文献都是以老一辈口述的方式保存至今,所以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民族文化的保存真实性和完整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撒拉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乌古斯语支。是一种中国特有的突厥语。撒拉族文字在传播过程中由于种种情况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是文字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标志,没有文字就无法记载一个民族的发展历程。近几年,有众多有志之士为发扬本民族文化,苦心钻研出了撒拉族文字,但现阶段还未全面普及。还未出版正规的撒拉文字教材相关的材料。
文化是研究民族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主要依据,随着经济迅猛发展,强势文化往往获得传播发展有利契机,而弱势文化在演进过程中则逐渐遗失或者被其他民族文化所同化。 撒拉族文化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和固定性,故而保留了撒拉族固有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撒拉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并不是一开始就发生冲突和碰撞,现代性渗透到撒拉族社会的过程 ,是一场缓慢地、渐进式的积累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现代化逐渐显现出来 ,并在社会当中取得了应有的地位。现代性占据社会主导地位的过程,但是并不就意味着传统文化要素的削弱或者消亡,研究撒拉族传统文化有助于让撒拉族传统文化接受现代性的同时能够更好的相互促进,与之相适应的,可以让撒拉族独特的传统文化也走向时代的前沿。
二、撒拉族民族文化保存现状
文献资料是历史遗留给后人研究撒拉族民族文化的最基本依据之一。因为“历史本身是历史的,各个时代只能按照它自己的经验去理解,新的经验会导致新的历史见解,又可以阐述新的问题,可以重新审查新老论据,可以从大量似乎无用的资料中挑选出颇有意义的章实来”。循化境内互联网还未全面普及,所以出于从资料的真实性和价值意义考虑,我们依次对以下资料进行了主要研究。将撒拉族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作为第一手资料,通过对民族的历史发展、民族语言、经济、民族建筑等方面梳理出撒拉族民族发展的历史脉络,形成系统性。但是,假期我们在循化县调研的时候发现,撒拉族从遥远的中亚土库曼斯坦境内迁徙到了循化到现在为止,除了手抄古兰经在循化街子清真寺保存较完整以外,其他有关撒拉族民族文化研究方面的资料在收集、整理及对外宣传方面仍然有很大的空白点与巨大的潜力。很多有关撒拉族口传的资料、民间神话传说 方面的文献没有完整的记录和整理,不少散落、遗失在民间的撒拉族书籍及非物质遗产需要进一步收集及整理。所有这些不仅需要撒拉族学术界的不断努力而且还得依靠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政策是国家政治组织为了实现自己所代表的阶级、阶层的利益与意志,以权威形式标准化地规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奋斗目标、遵循的行动原则、完成的明确任务、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政策在推行上具有自上而下的强制力和权威性。中国做为一个高度集权化的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实施的重要政策,可对全国及地区,乃至行业带来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人口较少民族的撒拉族,其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民族政策、教育政策的指导与扶持。只有把优秀的民族文化很好的传承下来,才有机会融入到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大花园中。
三、 影响撒拉语使用状况及影响传播的因素
撒拉族语言是撒拉族文化的载体之一,撒拉语在撒拉族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一种语言背后都有一段长长的历史,流淌在其中的是各个根系很深的文化传统和心理积淀。每一种语言:每一种语言保存这一个族群的集体记忆,那些世代相传的故事只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才不会风干,才能鲜活如初。可是由于种种情况,撒拉语的传承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影响撒拉语使用状况及传承的主要因素有:
语言习得环境对撒拉语使用状况的影响
1.家庭环境对撒拉语的影响
青海省循化县的撒拉族。撒拉语只有在撒拉族聚居的村落、清真寺和家庭内部才使用,其次,父母的文化程度是影响孩子能否更好的接受撒拉语的直接原因,如果父母文化程度高就会给孩子提供使用汉语的环境,使得孩子从小对撒拉语的认同感不强。
2.学校教育对撒拉语习得的影响
在学校普及普通话的环境下,学生主动接受汉语文化。从而使得撒拉语的使用远远低于汉语的使用。所以就撒拉语是否有必要引进课堂,我们做了一次详细的问卷调查,获得有效问卷两百份。对象包括高级中学学生和老师、清真寺阿訇及学者。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和分析发现,超过80%的人觉得学校应该进行双语教学,把撒拉语和汉语的学习放到同样的水平是传播撒拉族文化极好的方式。可是撒拉语的功能远没有汉语或者其他强势语言那么强大。所以撒拉语轻而易举的被汉语言文化所替代。
随着经济的发展,撒拉族青少年受教育程度的也不断提高,从2010的40%上学率提高到了现在的70%,教育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因素,从一个民族对教育重视程度可以看出其民族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接受的汉文化越多,对本民族的民族认同感越弱,假期在循化县做了一个调查,结果出乎意料。从撒拉族成立到现在短短70年间撒拉语的使用从最初的55%下降到是的10%。相反汉语的使用比率却逐年提高。影响撒拉语使用者逐年下降的原因除了以上提到的情况外还存在其他的原因,其中,撒拉族青少年撒拉语语言习环境的缺失是目前撒拉语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其次,较弱的民族认同感也是影响撒拉语退化的原因之一,所以怎样给青少年构建良好的撒拉语习得环境是我们目前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3.职场对撒拉语的影响
在学校、政府机关一般都会要求使用汉语交流。撒拉语作为一种少数人使用的语言只有在同民族人之间使用,其次,随着汉语言文化的冲击,撒拉人对新出现的事物一律只能使用汉语来称谓。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民族文化的传播。而且,政府、学校及本民族学者及撒拉族民族文化研究者对撒拉语普遍持消极、悲观态度,认为撒拉语在社会上没有什么价值。所有这些使得撒拉语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小,撒拉语正趋于简化和边缘化。甚至已有大部分在外求学的撒拉族学生,由于缺乏本民族语言文化习得的环境已经开始涵化甚至放弃了母语去接受更为国际化的语言。比如,英语、汉语。这种经久不衰的语言。许多原汁原味的语言现象和蕴涵于其中的丰富的文化现象也正在急剧退化。撒拉语的传承发展已出现了危机,撒拉语已是一种濒危语言在循化县的各个单位都要求下属说普通话,所以父母为了其孩子在以后的工作中能胜任工作,要求孩子从小使用汉语。这在很大程是度上阻碍了撒拉语的进一步传承。
四、撒拉族民族文化传播现状及新的传播途径
(一) 国内传播现状
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在大众心目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人民愿意去了解去研究少数民族文化,了解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人文地貌等知识和信息。然而少数民族文化在语言文化方面的特殊性,使得传播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少数民族文化采取什么样的传播理念就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国内外学者对此问题也提出了不少见解,其中不少学者提出了民族文化传播“大众化”的传播理念。用网络新媒体和海内外著名传统媒体进行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在传媒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实现传媒产业化发展是必然的趋势,在这个理念的影响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产品化传播理念也受到学者的肯定。通过营销方式打造一个强势的青海传媒,使其承担起对外传播优秀的撒拉族民族文化,对内传播先进的、现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进而为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发挥重要作用。
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会对撒拉族传统文化的传播造成一定的冲击。撒拉族部分传统文化逐渐的在被人们所忽视,在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型重要时期,撒拉族传统文化传播正和现代新兴文化发生碰撞。这意味着现代新兴文化将更深层次的推进,撒拉族传统文化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其次,经济落后和就业机会的匮乏导致越来越多的撒拉族人民走出家乡,走向全国各地打工创业开拉面馆,这些外出的人员中据不完全统计有一半以上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不回家,这导致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在这过程中,撒拉族传统文化正在渐渐的被忽略,比如在物质文化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新文化的影响,传统撒拉族宗教式建筑逐渐被现代化建筑所取代、时尚潮流的服饰已然将传统的撒拉族民族服装替代、就业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小农经济转变为新型创业式发展。在精神文化方面,撒拉族是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着其独特的思维也逐渐淡化。印刷技术的发展实现了文字信息的大规模生产和复制,使文化内容得以保存和流传。
(二) 新新媒体高效传播
通过向民间老人走访了解,将零散的民族记忆、民族传说、民族文化等归纳整理成系统化、学术化的撒拉族 专业化文献 。以广播和电视为主体的电子传播媒体,把少数民族的优秀的文化通过编撰成书籍或是拍成电视、纪录片的形式传播出去,为文化传播开辟了一条便捷、 高效的传播途径。 节会活动比如古尔邦节、开斋节等,可以通过录像,照片的形式发到网络或者微信公众号,让更多的人了解少数民族特有的风俗。其次,发展民族品牌:刺绣,成为妇女致富产业。2008年撒拉族刺绣情结奥运,刺绣“福娃”成为奥运赠品,使撒拉族刺绣声名远扬。同时,循化县将刺绣工艺列为“阳光工程”:显然,富有特色的撒拉族刺绣已成为青海旅游市场上抢手的民族旅游纪念品。 在去年国际黄河强渡赛开幕式上,海东行署副专员谢广军说,经过多年的成功举办,抢渡黄河赛紧紧地与地方经济发展融合在一起。赛事品牌规模、竞技水平逐年提升,对进一步带动旅游业发展、保护和挖掘民族文化、推动对外交流、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必将产生积极影响;为打造“大美青海 风情海东”品牌起到了增资添彩的作用,成为海东对外开放、展示风貌的重要窗口。其次,随着网络和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多元性和极强的互动性,为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播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使其能够最好效果的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播。我们可以运用新媒体,开发与少数民族文化相关的视频或纪录片。新媒体用户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亲身体验到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比如将当地的民间故事设计成话剧,让观众通过网络或手机可直接观看。另外,借鉴中国小麦加临夏民族文化产业园的做法,与当地旅游部门合作,通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方式在当地展会上,将民族地区的特色村寨、风景名胜、服饰、饮食等用虚拟画面用电子地图进行展示,并对有特色的民族文化配上详细的说明。网友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同步游览,了解当地的民族风情和文化。所以撒拉族民族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可以不断的文化创新, 在原有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加入新的文化元素,使之充满活力,以适应新的需要。 这样以来撒拉族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符号、基本文化、基本元素 ,民族文化便不会随着时代的更迭而改变,更不至于衰退,甚至消失。
五、结论
一个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才能诞生伟大的思想。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国家,才会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用一个人能听懂的语言同他讲话,你触动的是他的大脑,用一个人的母语同他讲话,你触动的是他的心灵。据悉,撒拉语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消亡速度最快的濒危语言之一。目前,撒拉语日常会话中的汉语词汇已超60%;即便在一些撒拉族聚集的农村地区,能用撒拉语数到20以上的撒拉族儿童也寥寥无几。有学者预测,如果不采取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撒拉语将在50年内消亡。现在外人问起我们撒拉儿的特点,好像我们能说得上来的也只有,我们有我们自己的语言,至少我们还有可以让我们区别是不是自己人的语言。可是,以后当我们逐渐再被同化后呢?过去我们从最开始的十多人的群体,在世界上汉族最多的国家,像野草一样扎根庞大,新中国成立后有二百多个民族申请少数,我们不到10万人的族群奇迹申请成功,这也不奇怪,我们向来优秀!现在,我们已经遗失了太多先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过去我们没有自己的文字,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文字,就应该学起来,让撒拉族在族内传承的同时,借助“一带一路”发展的契机,积极主动地把底蕴深厚、源远流长的撒拉族语言文化推出去。
撒拉语作为一种弱势语言,对新出现的事物一律只能使用汉语来称谓。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民族文化的传承。许多原汁原味的语言现象和蕴涵于其中的丰富的文化现象也正在急剧消失。撒拉语的传承已出现了危机,语言的消失如同一个物种的消失,对一个群体来说甚至是灾难性的,也是人类文化财富的重大损失之一。假期在青海省循化田野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撒拉族都对自己的母语持积极的态度,表示热爱自己的母语,希望能将其继续传承给下一代。受过教育的撒拉族人士,还强调撒拉语就是撒拉族身份最重要的标志。所以我们作为撒拉族的一份子,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保护我们本民族的文化跟语言继续传承下去。继续让撒拉族这颗明亮的星在中华大地上闪闪发亮。因此,应该把语言的研究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通过语言这样一个视角去发现和探索撒拉族民族的文化。
从1954年循化县正式成立到现在,自强不息的撒拉人凭借着独特的地缘优势和“大杂居、小聚居”的文化优势。在不断繁衍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吸收着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撒拉族民族文化的研究离不开撒拉语的帮助, 研究撒拉语和文化就可以“给语言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搭起一个桥梁来。”特别是在今天实施“西部大开发”及“一带一路” 战略的大好形势下, 抓住机遇,变革创新,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并充分发挥独特的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优势、人文优势和软文化优势,深化发展撒拉族民族文化产业链,谋求撒拉族民族文化和语言在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进一步传播。“一带一路”是少数民族文化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契机。通过学习临夏“小麦加”的做法把撒拉族民族文化传播跟清真文化产业链结合等国际性项目结合发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项目信息:西南民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省级课题:撒拉族民族文化传播途径的研究,项目编号:S201510656081
参考文献:
[1] 胡召义.撒拉族民族认同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 2014(04)
[2] 海媛.新疆伊宁县撒拉族语言使用现状调查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2013(04)
[3] 马亚萍,王琳.改革开放以来撒拉族研究概述(1978-2001年)[J].青海民族研究 2003(12)
[4] 陈卫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的政策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3(03)
[5] 韩建业.从外来词透视撒拉族文化[J].青海民族研究.199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