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东江
绍兴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仅在绍兴解放路(环城河内的一段)的周边,从南至北就有秋瑾故居、沈园(陆游)、章学诚故居、鲁迅故居、青藤书屋(徐渭)、越王台(勾践)、贺秘监祠(贺知章)、周恩来祖居、蔡元培故居、王羲之故宅、蕺山书院(刘宗周)等。绍兴的文人,以及来过绍兴的文人,记录绍兴山水田园、风土人情的散文、诗词数不胜数,著名的有贺知章的《回乡偶书》、陆游的《游山西村》、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等。除此之外,绍兴还有众多的民间传说、戏曲唱词、歌谣童谣、名胜对联等。
作为绍兴的语文教师,会不自觉地沉浸于绍兴厚重的历史文化中,不自觉地濡染上绍兴人的品性,课堂上也会不自觉地散发出绍兴的风味。如果要用一个字来概括绍兴的风味,我觉得“醇”最为合适。“醇”跟“酒”有关,黄酒为世界三大古酒之一,源于中国,且唯中国有之,可称独树一帜。黄酒产地较广,品种很多,但是被中国酿酒界公认的,在国际国内市场最受欢迎的,能够代表中国黄酒特色的,首推绍兴黄酒。绍兴是名副其实的黄酒之乡。过去,绍兴农村到了年末,家家户户都要酿酒,村子里弥漫着酒的芬芳,老一辈的绍兴人都爱喝黄酒。“醇”指的是“酒味浓郁,令人回味”,绍兴黄酒正好具有这样的风味。另外,“醇”与“纯”(单一、不杂)、“淳”(朴实,质朴)相通,都能传达出绍兴风味与醇味课堂之间的丝丝联系。
一、醇正,语文课得像语文课
绍兴黄酒在众多黄酒中脱颖而出,声名鹊起,原因在于她的酒味特别醇正,是正宗的黄酒味,别的黄酒都无法与之匹敌。在我看来,语文课也应该醇正,语文课要有语文课的样子,语文课得像语文课,不能让人听起来感觉像政治课、品德课、历史课、科学课等。语文课如何做到醇正?四个字:学“语”习“文”。偏离了学“语”习“文”就不是醇正的语文课。这应该是所有语文课应该遵循的“规则”。做不到或做不好这四个字,那就不是真正的语文课,只能说是“假语文”“伪语文”。
我校一位青年教师选择六年级的《智慧之花》上公开课,试教时请我去听课。但整堂课听下来,像是在给学生上“安全常识课”和“自我保护课”。我帮他细读文本,找到课文中跟“语文”有关的内容:①“分总”结构。课文先写两个故事,再总结全文、揭示主题。②概括。课后第一题是“课文讲了哪两个小姑娘的故事?是怎样的故事?”③过渡段。两个故事之间用过渡段连接,承上启下。④心理活动描写。课文用了两个自然段来描写玛利亚的心理活动,玛利亚的智慧也体现在她的心理活动之中。⑤缩写。课后第二题是“从这两个故事中选一个进行缩写,字数不超过150字,要把故事说清楚”。
根据这些“语文”的内容,我指导他重新设计:①读课文。自由地读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采用了怎样的写作结构?②读故事。默读两个故事,你能给这两个故事取个小标题吗?(第一个故事的小标题可以是“智救伙伴”,第二个故事的小标题可以是“智斗商贩”。板书两个小标题。)两个故事之间是如何连接的?找到过渡段,明白过渡段的作用,读一读过渡段。③明智慧。课文的标题是“智慧之花”,两个故事的小标题中都有一个“智”,那么,玛利亚的智慧体现在哪儿?江雪的智慧又体现在哪儿?从他们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仅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还需要将爱心、勇气和智慧融于一身。)朗读并背诵最后一段话。④练缩写。缩写第一个故事,缩写时该注意些什么?有起因、经过、结果,经过要详写,玛利亚在危急时刻的心理活动是重点,其他的可以略写,或者不写。
按照这个设计,这位青年教师再次试教,果然找到了语文的感觉。上了公开课后,听课的老师丝毫感觉不到这是一堂“安全自护课”,都认为这堂课关注了“怎么写”,关注了学“语”习“文”,是一堂醇正的语文课。
二、醇厚,语文课是有厚度的
绍兴黄酒以色泽黄澄透彻、香气浓郁芬芳、滋味醇厚甘甜而博得中外人士的赞誉。其实,绍兴黄酒与白酒相比,酒精度不算高。绍兴人喝黄酒从来不用小酒杯,而是常常用碗;用小酒杯喝白酒的时候用的是拇指和食指,用碗喝黄酒的时候用的是拇指、中指和食指,那架势够豪爽。不过,绍兴人喝黄酒是嘴唇细抿,少有大口开喝的。这是因为黄酒醇厚,后劲十足,需要慢慢地品味,达到微微醉的程度才回味无穷。语文课堂也需要有黄酒的醇厚,课堂上要细细地品读语言,感悟语言,内化语言。这样的语文课才是有厚度的,才是耐人寻味的。
我听一位青年教师上三年级的《花钟》,在读通第一自然段后,她给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是:“你喜欢哪一种花的描写方法?”孩子们回答时,把“描写方法”抛在了一边。有的说,我喜欢牵牛花;有的说,我喜欢蔷薇;有的说,我喜欢睡莲……孩子们都把目光聚集到了“我喜欢哪一种花”上。教师也没有引导孩子朝着“描写方法”的路上走,而是根据孩子们的发言,展示各种花的图片,让孩子们想象花儿的动作、笑容、心情,再指导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原本想让孩子们自己来“赏语言”,可结果却是教师牵着孩子们在“赏花”。
如何引导孩子们细细品读这段话的语言呢?我跟这位青年教师说,你应该关注“词语运用”,而不是“描写方法”。①找一找。让孩子们找出这段话中表示“开花”的词语:吹起、绽开、醒来、开放、欣然怒放、苏醒、舒展、开花、含笑一现。作者用不同的词语来表示“开花”,没有一个是重复的。②选一选。这么多词语都表示“开花”,你最喜欢哪一个呢?为什么喜欢这个词语?③品一品。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点拨,激发孩子们感悟语言的热情。比如“吹起”,不但写出了牵牛花开花的动作,还让我们仿佛听到了开花的声音;“绽开”写出了蔷薇开花时的力量和喜悦;“欣然怒放”写出了万寿菊开花时的欣喜,以及花朵的气势;“苏醒”写出了烟草花开花的甜美姿态;“舒展”写出了月光花开花时的那种惬意;“含笑一现”写出了昙花开花面露微笑,且时间短暂。④读一读。好多词语都用上了拟人的写法,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仿佛已经不是花儿了,而是一个个活泼可爱的有生命活力的孩子。教师指导学生读这些句子,读出了喜爱之情。
这样一来,难度降低了,避开了学生还不太熟悉的“描写方法”,他们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词语并联系句子,去发现和欣赏语言的美妙。语文课的“厚度”不同于“深度”,不是要挖掘文章的深刻内涵,也不是要体会文字的微言大义,而是在品读语言、运用语言上下功夫。
三、醇美,语文课给人以美感
绍兴人习惯把黄酒说成“老酒”“加饭酒”,外人听了可能会觉得绍兴黄酒没有品位,显得有些土气。其实不然,加饭酒还有个美妙的名字叫“花雕酒”,上乘的绍兴花雕酒,其酒坛是由专门的工艺师一笔一笔画好,然后堆塑而成,做工非常精致,上面的图案集中国文学、历史、书法、美术、民俗于一体,是典型的酒文化工艺美术品。醇美的黄酒并不缺少华丽的酒坛(瓶),语文课堂也应如此。我始终认为,语文课要给人以美感,要让人赏心悦目。这与“作秀”“哗众取宠”是两码事。
一位青年教师上《月光曲》(第一课时),围绕“曲”展开教学:①找曲。初读课文,找出几个带“曲”的词语,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②听曲。再读课文,哪些句段让你仿佛听到了钢琴曲?教师引导学生研读文中的四个句段,抓了很多词语,问学生从中听出了什么。③说曲。默读课文,根据板书,简要地说说《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我听后跟这位青年教师交流: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艺术”,《月光曲》一文除了曲子美(琴声美)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美的东西?①传说美。人们已经不在乎这个传说的真假,人们在乎的是这个美丽的故事,正因为这个传说的美丽,人们才更喜爱《月光曲》,才更觉得贝多芬的善良与伟大。②夜色美。从“幽静”一词体会到莱茵河畔的夜色美,贝多芬在这样的夜晚散步,心情一定很放松,很愉悦。③愿望美。从盲姑娘非常想去音乐会听一听贝多芬的演奏,体会到盲姑娘的愿望非常美。④亲情美。从兄妹俩的对话(哥哥自责,妹妹安慰),体会到亲情美。⑤姑娘美。从盲姑娘脸上的“清秀”“恬静”体会到盲姑娘长得很美。⑥月光美。从“清幽”一词体会到当晚的月光非常美。
从“艺术”的角度来解读课文,发现美的元素,进行教学设计时,就会产生别样的美感。此外,体态语言、教学语言、课文朗读、板书设计、课件制作等都需要有美感。当然,表现美的方式有很多,简洁也是一种美。锤炼课堂教学的艺术,应当成为一名优秀语文教师的不懈追求。
四、醇朴,语文课回归到自然
绍兴黄酒的原料其实很朴实,主要是糯米和鉴湖水,没有添加任何的香料。那绍兴黄酒为何如此醇香?这其实是长时间贮存的结果,而且是越陈越香,以陈为贵,民间还有“女儿红”“状元红”的动人故事。语文课堂也应该朴实,因为任何形式的语文,任何语文教学改革,都不可能脱离听、说、读、写。语文的学习也离不开长期的语言积累和积淀,立竿见影的语文学习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语文课的最高境界是醇朴,就是从学生的学情、学生的思考、学生的反馈来组织教学,达到自然天成的实效,这样的课最令人回味。
我听一位青年教师上三年级古诗《乞巧》,在理解一、二句诗时,这位教师提出了四个问题:
①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碧霄)②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子吗?(出示夜空图)③七夕这天看到这样的“碧霄”你想到了什么呢?(牛郎织女在这天晚上渡过天河相聚)④牛郎和织女见面了以后,你仿佛听到他们在说什么呀?在理解三、四句诗时,也提出了四个问题:
①人们是怎样向织女学习的呢?(乞巧)②这“乞巧”又是什么意思呢?(结合课后资料袋)③少女们是怎样乞巧的呀?(穿红丝)④读了诗句,你有什么想问的呢?(引导学生理解“尽”以及人们对“巧手”的追求)
我跟这位教师说,古诗教学中的“理解诗意”一直是个难点,许多教师习惯于逐字逐句地去理解诗意,往往缺乏整体意识。理解这四句诗,前后提了八个问题,学生被教师琐碎的问题牵着鼻子走。你能不能把八个问题浓缩成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诗意,自己来思考呢?如果我来上这个环节,我只提一个问题:在农历七月初七的乞巧节里,古人会做哪些事情呢?让孩子们带着这个问题自己去理解诗意,自己去寻找答案。其实每句诗里都有一件事:①看夜空。看夜空中的牛郎星与织女星“相会”。理解“今宵”“碧霄”的意思。②讲故事。大人们给孩子们讲“牛郎织女”的故事。③望秋月。这里的“家家”指的是各家各户的女孩子。④穿针线。阅读“资料袋”,了解乞巧节里女孩子对月穿针。
这样的“理解诗意”就显得很自然,教师给学生留出了自学的时间和空间,并根据学生的发言来进行引导。四句诗概括成了四件事,简单明了,便于记忆。在理解诗意的同时,还知道了古人在乞巧节里的习俗。醇朴的语文课堂不是高大上的课堂,她追求简约,大道至简,她更关注学生的自学自悟,她也需要教师自然纯熟的课堂驾驭能力。
我平常很少喝酒,也很少喝绍兴黄酒,一喝酒就脸红。但绍兴人爱喝黄酒,尤其是老一辈绍兴人对黄酒的嗜好,我是耳闻目睹,感慨良多。黄酒文化中蕴含着绍兴人努力进取、一往无前的人生态度,以及不怕艰险、百折不挠的胆剑精神。完全可以这么认为,黄酒之醇体现的是绍兴(人)的风味、文化和精神。因此,到古城绍兴来旅游的外地游客,一定会去品尝一下绍兴黄酒,也一定会带几坛(瓶)黄酒回去,
黄酒是最能代表绍兴的“旅游纪念品”。
绍兴黄酒的醇正、醇厚、醇美、醇朴,正是我在语文课堂中追寻的“醇味”,这种“醇味”是一种浓郁的语文味,就像一坛开启了的绍兴黄酒,散发着馥郁的芳香,缓缓地滋润着课堂,让人沉醉,令人回味。也许我的课还没到达这种境界,但却是我不断努力追寻的。刻意也好,无意也罢,似乎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教的是绍兴的孩子,绍兴厚重的文化需要孩子们去传承,这不仅仅是语文教师的责任,也是所有绍兴教师的责任。
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创造性地提出打造“亲—和—醇—美”的越派小语教学艺术的群体风格,我有幸成为其中的积极参与者。我所主张和倡导的“醇味课堂”和“越派语文”的群体风格与其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是群体风格中的个体风格。我将与“越派语文”的同仁们一起为“越派语文”的发展倾注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柯桥区秋瑾小学赵家坂校区)
责任编辑 郝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