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庆育
在再分配的基础上,还必须加上社会保险,才能形成有效再分配。
因为只有社会保险才能够覆盖所有原因而丢失工作的风险,从而
为失业者担保有一份替代性收入,社会保险的功效是显而易见的
不平等与再分配的问题,可以无限演绎到经济、政治、社会的各个方面,历来成为各个国家政治冲突的核心。何谓不平等?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在皮凯蒂笔下却颇显复杂,比如人们最热议的是收入的不平等。然而,你是定义个人还是家庭?与自己的昨天比还是与别人比,是群体还是国家?是同类型国家还是全球比?
作者从收入的不同类型入手,且主要采用了美法两国的收入样本,首先证明了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作为个人收入主要来源的工资不平等现象。皮凯蒂将个人工资分为10个组,得出了美国的P90/P10的5.5倍差距。工资直接影响家庭,由于人口因素,家庭收入的不平等比个人更为严重。如2000年,法国最贫困的10%家庭月收入低于790欧元,而最富有的达到7270欧元。如果进行国际比较,欧洲国家的差距明显低于北美,如果再进行时空比较,法国1870-1994年的120多年间,工人与高级管理者的收入差距从4.4缩小到3左右。当然,这与国家发展的阶段是紧密相关的,比如从1970年到1990年,几乎所有工业化国家的工资不平等程度都在上升。
这是什么原因呢?任何人都可以从经济和非经济角度讲出很多因素,作者抓住了形成收入的两大关键因素:劳动与资本。如果说同样的劳动力在同等条件下所获得的收入有差距,那么这构成了一种静态的差距特性。显然,静态差距是劳资不平等造成的。但如果人们所拥有的资本数量差距太大,按资本分配的差距就会随着资本有机构成水平变化而变动,这可以称为是动态的,因为任何国家的资本有机构成在没有外部因素的影响下都是逐渐提升的。值得关注的是,作者注意到了资本市场不完全性对劳资不平等的影响。
现实中给人最直接的冲击就是劳动收入的不平等,这其实只是一个现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简单与复杂劳动的概念,作者在书中也指出了关于工资不平等和人力资本不平等的现象。很明显,一个经过了长期专业培训学习的管理或工程人员,较之于一个普通工人在劳动付出的复杂系数上是不一样的,如果在同一量级的人员中存在着不平等的收入再加上由于劳动复杂性(即人力资本差异)而带来的收入不平等,就会形成双重叠加的不平等现象。人们在实践中有很多平衡这些现象的工具,如工会、资本股份占比,效率工资和公正工资等。
作者从纯分配调节理论的角度开出了两剂主要的药方:再分配与税收,再分配与社会保险和需求挂钩。
税收从来就是作为调节经济行为的重要手段。但在皮凯蒂看来,税收再分配只能称为纯粹再分配的工具,因为税收再分配可以通过征税和转移的方式,来纠正由于初始分配不平等以及市场作用所引起的收入不平等现象,这其实是个复杂的整体。从征税看,包括所得税、增值税以及社会保险缴费等;从转移看,包括家庭补贴、失业补贴,最低社会救济金和退休金等,还包括直接由各级财政负担的医疗、教育等费用。正是这些税费的形成,使初次分配的比例发生了变化。在再分配的基础上,还必须加上社会保险,才能形成有效再分配。因为只有社会保险才能够覆盖所有原因而丢失工作的风险,从而为失业者担保有一份替代性收入,社会保险的功效是显而易见的。
其实,几乎所有工业化国家解决不平等的措施都证明了,他们尽管在“凯恩斯式”再分配基础上企图解决不公平的问题,其结果也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诚如作者最终所言:“如果说这未能终结不现实的不平等,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降低生活条件中实实在在存在的不平等程度。”
我国当前也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财富的创造与积累在高速发展,我们也面临也必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分配与再分配的难题,以“他山之石”的经验和教训,或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不平等经济学》
作者:[法]托马斯·皮凯蒂
译者:赵永升
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定价:4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