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美华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果小学语文教师没有对文本的触摸,没有对文字的咀嚼,没有自己的感受,没有细读文本,又拿什么去跟学生对话呢?语文教学领域的文本细读是一种全新的教材解读理念,是一条提升课堂品质的必由之路,是一项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工,所以,语文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应当努力地实践文本细读。
一、繁花渐欲迷人眼
在第一次备《长城》这课时,笔者依据课后题:“同学们讨论一下,为什么称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奇迹?”确定把“奇迹”作为本课的文眼后,以此展开设计,笔者总想在课堂上设计许多新花样,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于是,笔者设计了许多花样繁多的环节:看图、查字典、感情朗读、品析词句、分析长城结构图、当小导游等方法,把文本分析的是七零八散,课堂我有些手忙脚乱,学生也有些莫名其妙地被牵着鼻子走。
二、图文结合赏析巨龙
人教版第七册第五单元是一组世界遗产专题的课文。这一单元的文章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而《长城》又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所以从单元整合来说特别重要。
备课时,笔者将这课的重点定为: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理解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由远及近的表达方式。在上课时,笔者借助图片,让学生在充分的品词悟句中感受长城的特点和劳动人民付出的血汗和智慧。
在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时,通过板画先让学生了解了长城的结构,“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分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这为学生理解后面“劳动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笔。抓住“条石、城砖”补充建筑的东西来感悟长城的高大坚固。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的感受还是太单一了,学生对于长城的不了解,而笔者又补充了很多课外的知识,感觉书本知识与拓展知识没有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带给学生的冲击力不够强烈。
整堂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有些不理想,教师讲解太多,学生比较被动,如果能再放手,让学生多读有感受的句子,相信学生可讲之处会更多,所谈感受体会也会更充实,深切。
三、理念更新成就精彩课堂
理念更新后,笔者认识到应该从一个高高在上、费尽心思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答出一个个标准的答案的提问者,变成一个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的参与者。
于是,笔者试着改变自身在课堂上与学生的关系,努力使自己在备课时静下心来,与文本深入对话,预设每一环节学生在课堂上不同的学习表现,并预设出自己学生的交流、引导;课堂上,俯下身子,关注每一个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并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自己对文本的感悟,以达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平等、有效对话,在第三次执教《长城》的课堂中,笔者发现理念的更新让课堂生成比预设更精彩。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材、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教学行为应该是交流互动、共生共进,而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要求、学生做。
《长城》这一课,笔者把自己的位置从一个主讲者、发问者变成了一个阅读文本后,与学生交流感受的交流者!把学生从一个接受者、被动思考者变成自主阅读、感悟文本的学习主体。在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批注出自己对文本独特感悟,看似安静的课堂,实则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体现了其主体地位。在与学生交流读书感悟的时候,如果学生说得不到位,则与学生一起分享在读这部分文本时的感受,和学生在其乐融融的读书交流氛围中,共生共进!如果学生说得十分精彩,我则根据他的读书感悟好在哪里进行针对性评价,让学生们在评价中,学到知识、方法。
教学精彩来自何方?是来自名师经典教学的复制整合,还是来自教学参考书籍的移花接木,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实践,依本人愚见,是文本细读!文本细读,让笔者经历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迷茫痛苦,也经历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学精彩!(作者单位:江西省乐平市洪岩镇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