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丽萍
现代教育更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认为科学的过程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而动机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起点和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育界的一项重要课题。而激趣教学就是从这一角度出发,探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动机。想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教师在方方面面做出改进。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需要我们每个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
一、寻找激发学生兴趣的源泉
语文是一个包容性很宽广的学科,在生活中,语文知识也是其他学科的重要载体。教师可以在语文学习中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开发学生兴趣的途径有很多,我们可以通过很多细节来发现学生兴趣所在,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他们会被不同的东西所吸引,有的学生喜欢现代文,喜欢那些轻松幽默的文章,比如林语堂的文章,而有些学生喜欢鲁迅的文章,也有不少学生喜欢古文,喜欢古文的同学也所有差异,有些喜欢宋词,有些喜欢唐诗,还有些喜欢先秦文学。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发现他们的兴趣点,在教学中将其连串起来。当然,更加有效的方法是,建立一些兴趣小组,教师及时进行指导。
二、通过巧妙的幽默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语文是一门枯燥的课程,往往就是文章读一下,课文背一下就好了,让学生一直抱怨语文都是在睡梦中度过,什么都学不到。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的,笔者认为语文中也充满着幽默,只是很多时候学生和教师都没有发现罢了。针对这一状况,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些有趣的笑话或者小故事,穿插在教学中,通过这些幽默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课堂中。
在课堂中使用一些适当但是不低俗的笑话对于课堂效率的提升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因此,我常常给学生讲一些幽默故事,名人名事等等,进而提升初中语文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生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的时候,笔者配合着济南冬天的照片,然后讲述了一些关于老舍先生好玩的故事,成功地把学生们逗笑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学生也愿意配合,把课堂的流程一步步地进行下去。最后,因为学生们的配合,上课的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每个学生也能够很好的理解本堂课的内容。
三、创建合适的教学情境
初中语文教学是一个特殊的思维整合过程,语文教学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难题,但是难题恰恰是学习的出发点,难题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带动他们更好地进入到语文研习的氛围中。语文情境的创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情景的创设是多样化的,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创造适合学生的情境,在积极的氛围下,学生才会愿意把自己的精力放到语文学习上来,而兴趣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步步地被激发出来的。语文教学就是在缓慢的过程中感染学生。只有当学生愿意去学了,语文课堂的效率才会得到提升。当然,教学情境的创建也意味着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教学情境的创建途径。
四、留下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激趣,使得学生探索的欲望得以激发。因此,我们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由发挥的空间,积极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有更多思考的东西,充分动脑,通过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让他们爱上语文的学习。
比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一节课,教师就可以采取思维导图的模式,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自由探索。比如,这篇文章作者讲了哪些事情,分别想表达什么,根据这篇文章结合相关作者简介,你能大致描绘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这些问题的答案不作规定,学生言之有理即可。重要的是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五、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对于语文教学不感兴趣是因为和教师有着很大的距离感,不愿意和教师有思想上的交流,那就更加不用说培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了,因此,想要激趣就必须使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感消失,让学生愿意和教师一起学习,一起发现语文学习中的乐趣。师生间的关系关乎着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因此,每个教师都需要重视这一点。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多用“我们”,少用“你们”,多用朋友的身份,少用教师的威严。从细节处尊重学生,只有平等的姿态才能带来平等的交流。
初中语文作为一个人文学科,本身就具有较强的趣味性,激趣教学法非常适合语文教学。然长路漫漫,对激趣教学法的探讨仍需努力。(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项山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