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高峰
一、 智慧变角,凸显关系
例1 求证sin 3A·sin3A+cos 3A·cos3A=cos32A.
证明 sin 3A·sin3A+cos 3A·cos3A=sin 3A·sin A·+cos 3A·cos A·=sin 3A·sin A-sin 3A·sin A·cos 2A+cos 3A·cos A+cos 3A·cos A·cos 2A=(cos 3A·cos A+sin 3A·sin A)+·cos 2A·(cos 3A·cos A-sin 3A·sin A)=cos 2A+·cos 2A·cos 4A=cos 2A(1+cos 4A)=cos 2A·2cos22A=cos32A.
小结 一般表面上的数量关系可以反映内在结构的变换关系,抓住它,我们往往就能找到解题思路.如解三角函数问题时,若角不同,则可通过半角公式或倍角公式进行转化;若各项的次数不同,则可通过升幂或降幂来促成问题的解决.
二、分析特征,构造模型
例2 已知数列{an}中,a1=,an+1=an+()n+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解 在an+1=an+()n+1的两边同乘以2n+1,得2n+1·an+1=·2n·an+1.
令bn=2n·an,由bn+1=bn+1,得bn+1-3=(bn-3),可知{bn-3}是以-为首项、为公比的等比数列,所以bn-3=-·()n-1,即bn=3-2·()n.
所以an ==-.
小结 在解答递推数列问题时,常将递推式进行一系列变换(如累乘、累加、逐减、拆项等),构造出一个新的数列,化归为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来求解.很多数学命题的外形特征与内在结构之间是相通的,如果抓住这些命题的外形特征,然后细加分析,我们就不难发现解题的切入点,从而找到解题思路.
三、以静制动,巧妙转化
例3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ABC的顶点A的坐标为(-4,0),顶点C的坐标为(4,0),顶点B在椭圆+=1上,则=_____.
解 顶点B取椭圆短轴的上端点,即点B的坐标为(0,3),则sin A= sin C=cos =,sin =,sin B=2sin cos =2××=.
所以=.
小结 在解一些动点、动直线、动平面的问题时,我们可考虑借助特殊位置的点、直线、平面.对于那些结论不明或解题思路不易找到的问题,我们可先用特殊情况来探求解题思路或命题结论,再在一般情况下给出证明.像这种“特殊与一般的相互转化”策略,经常被应用于高考的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四、构造函数,灵活类比
例4 已知x3+sin x-2a=0,4y3+sin ycos y+a=0,其中x,y∈[-,],a∈R,求cos(x+2y)的值.
解 设函数f(t)= t3+sin t-2a,t∈[-,].对任意的t1 ,t2,有-≤ t1 < t2 ≤,则t31< t32,sin t1 由x3 + sin x-2a = 0,4y3+ sin ycos y +a = 0,即x3+sin x-2a =0,(-2y)3+sin(-2y)-2a =0,得f(x)= f(-2y)=0.由y∈[-,],可得-2y∈[-,],于是可知x=-2y,即x+2y=0. 所以cos(x+2y)=1. 小结 类比思维是重要的发散性思维方式,它可以跨越各类事物的界限.高中数学中常见的类比有平面与空间的类比(如圆与球,三角形与三棱锥等)、抽象函数和具体函数的类比等. 五、避繁就简,巧妙切入 例5 已知定义域为R的函数 f(x),对任意的x,y∈R,均有 f(x+y)= f(x)+ f(y)-3,且 f()=0,当x->0时,f(x)<0.试举出一个具有这种性质的函数. 解 首先,寻找一个满足 f()=0的简单的一次函数f(x)=x-.其次,为使它满足当x->0时,f(x)< 0,可将函数改进为f(x)=-(x-).再将其代入f(x+y)= f(x)+ f(y)-3检验,得左边= f(x+y)=-(x+y)+,右边= f(x)+ f(y)-3=-(x+y),左边≠右边.进而将函数改设为f(x)=c[-(x-)](c> 0).将其代入f(x+y)= f(x)+ f(y)-3,可求得c=2,即f(x)=-2·(x-). 小结 对有多个已知条件的问题,要选择一个自己最熟悉,能使思维流畅通达的“简单”条件为切入点,然后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寻找已知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一个适合自己的解题阶梯. 六、转化思维,迂回包抄 例6 已知△ABC为正三角形,在边BC,AC上分别取点D,E,且BD=BC,CE=AC,AD与BE交于点P,求证:AP⊥CP. 证明 以B为原点,BC边所在的直线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过点D作DF∥BE,交AC于点F,则==2.由CE=AC,得==. 设△ABC的边长为1,可知=(1,0),=(,0),=(,),=(-,-),=(-,),则==(-,-),=+=(-,),于是有·=0. 所以AP⊥CP. 小结 向量是数形结合的重要途径之一,恰当运用,可将一些复杂的几何问题转化为简单的代数运算,化难为易,充分体现数形结合思想,为解决几何问题开辟一条新途径.同时,向量知识在求有关函数的最值、证明某类等式或不等式、解有关三角函数问题时也有不俗的表现. (责任编校 冯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