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

2016-04-19 10:44张比文

张比文

【摘要】现在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是富有开拓创新思想的人才,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而在传统模式教育下的学生是不能满足当前社会需要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而进行新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改革 途径与做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22-02

数学不只是一些毫无生命意义的数学符号的集结,数学教学也不只是刻板的对知识的传授,而应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通过数学教学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学习活生生的数学。怎样让数学走进学生生活实际,促使学生学好数学。本人就新课程中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实践浅谈如下几点看法:

一、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教学设计的对象是学生,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将取决于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如果从实验的角度分析教学设计,那么课堂中的学生情况就是自变量,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案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调整等都必须随着学生这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

例如,在低段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又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因其思路、解题方法和已学过的分数应用题基本相同,所以教学时,教师只需稍加引导,便可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己想出解题方法,教师根本不用花过多的时间去讲解。一般来讲,年级越高,课堂教学也应该越开放。“先试后讲、先猜想再验证、先独立思考再集体交流”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知识教学,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

现代教育认为课堂教学首先不是知识的传递过程,而是学生的发展过程;首先不是教师的教授过程,而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首先不是教师教会的过程,而是学生学会的过程。从数学学科的特点看,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是前人思维的结果。学习这些知识,不是简单地吸收,而必须通过自己的思维,把前人的思维结果转化为自己的思维结果。这个转化,认知学派称之为“建构”,国际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称之为“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学生。“建构”也好,“再创造”也好,其实质就是充分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为动态的探索对象,让学生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付出与前人发现这些知识所曾经付出的大体相同的智力代价,从而有效地实现知识训练智力的价值。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我是这样进行的:教师首先让学生大胆猜想,圆柱体的体积可能等于什么?大部分学生猜测圆柱体的体积可能等于底面积×高。然后给每组同学提供不同的学习材料,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加以验证。有的组将圆柱体玻璃容器中的水倒入长方体的容器中,再分别测量出长方体容器中水的长、宽、高,计算出了圆柱体玻璃容器中水的体积。有的组将圆柱体橡皮泥捏成长方体,计算出了橡皮泥的体积。有的组将圆柱体木块浸入长方体容器的水中,通过计算上升的水的体积计算出了圆柱体木块的体积。然后让学生比较报告单上圆柱体的底面积、高与体积的关系,使学生确信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最后让学生看书自学,按照书中介绍的方法利用手中的学具自己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三、让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学习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仅要不断监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判断自己的进展与目标的差距,采取各种增进和帮助思考的策略,而且还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由于数学对象的抽象性、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决定了小学生不可能一次性地直接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必须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思考、深入研究和自我调整才可能洞察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而言,反思的内容主要有: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对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进行反思,对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反思等。在数学活动中,当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出现错误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反思探索过程;当数学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得结论的合理性,以获得成功的体验。

例如,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教师可让学生反思: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怎样总结出来的?从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学了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这样,就有助于学生对自身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呈现数学知识的多样化

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意义的教学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知道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这样做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深化数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践性。

数学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呈现方式应丰富多彩,题材宜多样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选择那些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在方式方法的呈现上,应具有新颖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不要把教师的思路和教学方法强加给学生,也不强求学生用统一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和表达时间留有充分的思维空间和多种思维途径,让学生求异求新,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质减负,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