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敬娥 关敏
摘 要 关注个体差异,把进步度评价纳入新的体育学习评价体系是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健康第一”理念为指导,为构建一套新的大学体育学习评价模式提供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 进步度评价 构建 大学体育学习评价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应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等方式进行,强调评价中应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基于此,本文从体育学习评价的视角出发分析探讨如何在原有成绩考核方法基础上,试构建一套系统的、可操作的多元化评价模式,真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进步幅度。
进步度评价是指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依据个体某种能力提高幅度大小来评定成绩的方法,亦称动态评价。李东河等人认为:进步度评价注重的是能力变化的过程性评价,进步度评定的结果是反映了个体在某种能力变化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大小和提高幅度的大小。进步度评价强调个体评价,更多关注的是相对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结合。
1大学体育教学引用进步度评价的必要性
大学时期是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特殊时期,也是很多学生接受教育的最后阶段。如何在这一时期挖掘学生的体育动机,为终身体育埋下伏笔显得尤为重要。实际教学过程中,多数体育教师在学期最终评定时一般只根据多数学生的体育技能情况进行整体性评定,没有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判定其体育技能,这既不能调动多数学生运动兴趣,也不能激发先天体育基础薄弱同学的积极性。而进步度评价就是对整个参与过程自身的纵向比较,发掘学生的优点,能在自信中快乐参与体育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能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实现更大的教育意义。
2关于评价体系的几点思考
进步度评价更多的关注个体差异性,以此选取评价指标是衡量进步程度的重要步骤。根据现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使评价内容真正切合学生自身进步度。经查阅相关书籍和文献本着有利于操作原则确定评价内容从体能、知识与运动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健康行为五个方面。
(1)结合现年龄段男女体质差异性,体能评价选取的项目男生1000米(引体向上、一分钟仰卧起坐、立定跳远三选一);女生800米(坐位体前屈、一分钟仰卧起坐、立定跳远三选一),结合学生优势或兴趣选择项目进行评价。按照国家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记录原始成绩和最终成绩。例如:原始体能成绩=€?00%。而,期末体能成绩=最终体能成绩€?0%+(最终体能成绩-原始体能成绩)€?0%。
(2)知识和运动技能的考核结合此阶段男女生较为关心的增肌和塑形制定专题理论进行评价。把相关理论知识结合简单徒手动作整合成一套系统的健身体系,挖掘学生深层动机。这样,学生可以结合兴趣选择相应专题。有了一定理论支撑,教师及时反馈,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最终目标就是让学生养成锻炼的习惯。技能评定应淡化分数论,强调正确运动轨迹,以掌握正确技术动作情况、技术进步情况为评价内容。
(3)学习态度与健康行为。端正良好体育与健康态度是评价体育的核心。可从课堂上主动思考、认真练习,课下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参与体育活动;健康行为从在体育活动中是否爱护体育器材;是否爱护公共卫生;是否有不良健康行为(吸烟或酗酒内容)体现。
(4)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评价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学生的情意表现可以从:能否自信参与体育活动;能否勇于面对挫折;能否在体育活动中控制自己情绪;是否有团队荣誉感等体现。
3指标权重的划分
随着现阶段大学体育课程重身轻心的改变,课程评价体系权重也应随之做出相应的改进,尤其是对学习态度的关注度。只要端正体育与健康态度,主动思考、积极锻炼就可以及格,掌握正确技术动作就可以获得高的分数,这样能给基础薄弱同学减压,充分调动积极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整个课程结束就能形成良好锻炼习惯。
4强调评价主体的积极性调动
很多学生因为身体或其他原因缺少自信,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看似是个“好学生”但缺少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树立学生主人翁意识,形成学生为评价主体、教师评价为辅助的氛围,不能因可能存在不真实评价行为而否定它的价值。给学生提供自评和互评的机会,既能知己又能在此基础上自我发展。从这个角度出发,学生参与评价具有实际意义。当然,给予学生他评的权重可以酌情考虑。这样学生会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探索,还能激发学生表现欲望。
参考文献
[1] 司强.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公共体育课学生成绩考核方法的探讨[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1).
[2] 王文辉等.进步度评价法在大学生体育学校效果评价中的应用[J].体育科研,2007,1(2):84.
[3] 李东河等.进步度评价在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9,23(4):36.
[4] 王忠瑞,王忠波,靳厚忠.治理理论下我国学校体育教育评价影响因素及其机制构建[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4(2).
[5] 季浏主编.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