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擎
摘 要 人类缔造了文化,而形成的文化反过来又塑造了人。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一样的人类文明。传统的手工技艺就如同一张张名片,展示着属于一个地区人民的历史与情感。在安徽的徽州地区,有着一项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的传统制作技艺是独属于他们的民族符号。墨的发明是我国先民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一项宝贵贡献。而徽墨更是我国制墨技艺中的一朵奇葩,它的特征鲜明、技艺独特、流派品种繁多、科技内涵丰富,在中国制墨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徽墨的制作技艺不仅给人们提供了书写工具,同样也使得人本身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本文正是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出发,对徽州地区“徽墨制作技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分析,以探究“徽墨制作技艺”的传承现状及如何在新时代得到更好的传承。
关键词 徽墨 制墨技艺 教育人类学 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在唐代末期,北方战事频繁。来自河北易州的制墨高手奚超、奚庭硅父子,为了躲避战乱,举家南迁。行至当年歙州,瞧见这里风景秀丽,古松长势喜人,新安江水的十分清冽,他们便决定暂居在此,就地取材,着手开始一番新的生活。徽墨就这样诞生了。时间飞逝,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现如今,中国人的书写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墨渐渐淡出了大舞台。然而,在同一个时空中,墨作为一种颜料、一项技艺、一脉文化,始终留在每个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们心中,沉默且低调。由徽墨写就的时光,已经持续了一千多个日夜。
1徽墨制作技艺的价值分析
1.1和谐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具有国际文化范畴的价值概念,也是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进行交流和了解的要素。徽墨的出现不仅传承了该地区人民的文化,也有利于人们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更深层的创造和发展。通过对徽墨制作技艺的研究、保护、传承和发展,可以促进人与自然、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和谐,调整个人的精神境界,协调人与人的关系,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1.2艺术价值
徽墨上雕刻的名人字画,是各种类型的艺术于一体,成为综合性的艺术珍品。给人以美的启迪,美的享受,在愉悦心情的同时可以陶冶自己的高尚情操。徽墨在工业制图、装潢美术、印刷、医药、描瓷等许多方面,也展示出独特的价值。
1.3教育价值
在研墨的过程中,心要平静如水,而不是在一种极为浮躁的心境下进行创作。研墨的过程同时可以进行创作构思,静下心来感受文化,也可以达到修心养性的目的。同时墨研磨时,屋里弥漫着墨的独有香气,给人带来精神上的享受。
1.4经济价值
到徽州来旅游的人们,都乐意带上这样一份书写历史的徽墨回家,赠与亲戚朋友。徽墨每一块本身都具有手工制作独一无二的特性,既具有观赏价值,也真正具有实用性。同时黄山风景区也是很多中外游客向往的地方,再结合安徽的笔墨纸砚,这样不仅促进了当地的旅游事业,也给安徽的人们带来了很大一部分的经济收益,形成良性循环的态势。
2徽墨的传承现状与创新
2.1徽墨的传承现状
随着社会进步,“文房四宝”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逐渐失去使用价值,淡出人们的生活,传统的墨汁已经被化学墨汁替代,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更不用说使用范围狭窄的墨锭了。文房四宝行业面临着诸多困难,包括原材料紧缺、人才匮乏、生产方式落后、浪费大、成本高等问题。原料石楠树的砍伐增多,导致原料奇缺,价格疯涨,制墨企业的效益不佳。
其次,在传统徽墨制作中劳动强度大、收益不高;特别是制烟环节,脏又累,需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人愿学、愿干。而老一辈的制墨艺人逐渐年老去世,徽墨制作技艺的传承面临困难。
2.2徽墨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发展徽墨产业,首先要将生产的重要原料油烟和松烟保护起来,制定进一步的发展规划。维修松烟窑,提高松烟烧制质量,提炼出在符合传统的基础上更高效更节能的新工艺,通过继承和发展徽墨生产的传统工艺,进而提高其品质。同时在墨印上也要费一番心思,既要能展现徽墨的特点,又具备创新精神。
再就是要逐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过程中重要技艺进行采集与保存,建立档案,确定目标,规范保护制度。同时,徽墨制作企业要不断扩大规模,将这个产业做大做强。并以收藏墨和礼品墨为主,研发具有新时代意义、受到游客及当地老一代艺术家喜爱的徽墨。
非物质文化进校园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将徽墨首先引入中小学校园文化,在教材中增加相关内容,开设书法艺术创作赏析兴趣班,使文化走进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当地青少年的素质教育来讲也是弥足珍贵的。青少年的素质是可以培养和提高的。通过走出课堂和死板的书本,进行不同形式的教育,使他们由衷地爱上这片土地,培育自爱自信的情感。同时加深人对家乡的悠久历史文化的喜爱,对于前人留下的宝贵的财富的继续探究,还能培养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无疑都是非常有益的。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非常关键的时期,在这个时段应该是他们审美观的正确塑造及提升。
参考文献
[1] 汪邦铭.徽墨墨范图与徽州文化[J].江苏社会科学,1997(3).
[2] 洪流.徽墨文化的传承——访绩溪县仁里村程源峰[J].文化鉴定与鉴赏,2014(9).
[3] 项德胜.浅谈徽墨的传承和创新[J].美术教育研究,2010(8).
[4] 周美洪.浅谈徽墨制作技艺的制作和发扬[J].安徽经济报,2009(6).
[5] 刘园.徽墨写春秋[J].中华手工,2013(3).
[6] 高淮强.徽墨沿革初探[J].安徽师大学报,1985(1).
[7] 普丽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以云南省为例[M].民族出版社,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