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晓
【摘要】季羡林在《清塘荷韵》这篇散文中描写了自己从种植荷花到欣赏荷花的完整过程。同时这也是一位饱经沧桑的学者宝贵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它旨在告诉人们:人是如何成长的,又该如何面对生活。
【关键词】荷 生长 人生 成长 阅历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104-02
《清塘荷韵》的作者季羡林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他的这篇《清塘荷韵》讲述的是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种植荷花的过程。“荷”从种植到供人欣赏全文分了八个阶段来叙述,怎样将“荷”与“人”联系起来呢?笔者做出了以下分析:
第一阶段:“恋荷”即品行。
季老种荷的原因是追求美的需要。他之所以选择“荷”作为“美的使者”,是缘于古诗词中对“荷”的赞美。宋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称“莲,花之君子者也”,从古至今“荷花”已成为人们心目中品行高洁的化身。由此可看出季老对我国优秀传统的传承,这种传承不仅表现在国学研究上,同样在品格上也能够体现出来。
第二阶段“种荷”即内因。
季老“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便知人成才外部因素只是辅助而已,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个人本身,也就是通常所指的内因,因此个人的努力是至关重要的。季老有如此高的成就都是其几十年来无论始终不放弃学术研究的结果。
第三阶段“盼荷”即沉淀。
莲芽投入水中已有两年了,季老也在焦灼的等待中度过了两年,以至他“已经完全灰了心”,认为“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其实这两年莲芽在淤泥中从未间断过努力,只是它们孕育,生长的过程是处于寂寞,不为人知的。而季老在德国留学的十年也是坐了“冷板凳”的十年。可正是这寂寞、孤独的十年潜心研究为他日后在东方学上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季老称这十年是他学习的“黄金时期”,“以后不会再有了”。由此可见做学问必须要忍耐寂寞,承受孤独才能静心学习,有所成就。
第四阶段“叹荷”即积累。
“莲子”长到第三年,从水中冒出几个圆圆的绿叶,“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第四年“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仔细算来,荷花从出芽,出水到盛开的过程用了四年的时间,这是日积月累的结果,是坚持的作用。
第五阶段“赞荷”即希望。
季老通过对荷花生长过程的叙述,赞扬了一切“生命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联系季老本人,十年动乱期间,他被安置看学校的大门,白天接受批斗,晚上研究翻译了印度大型史诗《罗摩衍那》。这部著作成为了研究印度学划时代的里程碑,它是季老身处人生低谷时最辉煌的成就。由此我们也知道了身处逆境的人只要不丢掉希望,不放弃努力,依旧可以创造出伟大的成绩。
第六阶段“名荷”即谦逊。
“荷花接踵而至”引来看客的赞誉,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季老的反应是“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花而传吗?”此时的季老早已是众所周知的著名学者,可他却说自己“人将以荷而传”。当他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时,躺在病床上的他从记者手中接过奖杯时,一句话重复了三次,仅有四个字:“受之有愧”。季老的这些表现体现出他是如此的谦逊。学习需要的就是这种虚怀若谷的治学态度,也只有这样人才能不断进步,才能去取得更大的成就。
第七阶段“赏荷”即收获。
通过文中对荷瓣落水、波斯猫水中捞月和爱荷的邻居天天数荷花的朵数三处细节描写,季老体会到了作为劳动者在经历播种、期盼、呵护这一过程之后面对收获的喜悦。当我们在学习上经历痛苦磨练后取得成就时那份喜悦溢于言表,而这只有付出劳动的人才能体会得到,他人只有“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份了。
第八阶段“祝荷”即淡定。
荷花由盛到败、从有到无这一过程是自然规律作用下的结果,不为人的意志所决定。爱荷的季老认为荷花不是凋零而是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由此可以看出季老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分析完课文后,笔者做出了如下总结:
季老之所以被世人称之为“大师”,不仅是因为他渊博的学识,还因为他卓越的品格,“德艺双馨”。“感动中国”颁奖辞对他的评价是:“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
借助此文我们了解到季老在学识和品德上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治学态度谦虚谨慎有着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他用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告诉我们:学习是内因起决定作用;在求学过程中要能耐得住寂寞;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要持之以恒;当我们面对困难和身处逆境时要积极面对;只有经历了这一切,在我们付出了辛勤劳动有所收获时,我们发自肺腑的喜悦和自豪之情便会油然而生。
如今季老已离我们远去,四十多年前未名湖畔朗润园他亲手撒下的荷花种子如今已是一片残荷。但他留给整个世界的“财富”永不会随时间的变迁而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