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剑波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华夏祖先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大标志。值得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军事理论、哲学道理、传统美德等都以历史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百姓生活等形式融于文言文中。文言文短小精悍、言简意赅,经常诵读经典的文言文,不仅能让学生了解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成为知礼仪、有教养、有内涵的人。
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小学阶段就已经要求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了,只是对学习的要求不高,仅仅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文中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的大意、诵读积累、体味情感。虽然小学教材里出现的文言文并不多,而且阅读要求也不高,但是,这并不代表小学阶段对文言文的学习不重视。相反,我觉得,教材这样安排,正好给了学生和教师无限大的发挥空间,让学生们可以在文言文的世界里任意挑选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篇章进行拓展积累,以达到学习文言文的目的。
可是,纵观现在的小学文言文教学,一部分教师以知识为中心,强调“字字讲解、句句对译”,造成“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或是以背诵为最终目的,只强调记忆,让学生“读死书”,以至于学生倒背如流但不求甚解……小学生在文言文学习的起步阶段,这些方法只会扼杀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热情,让他们讨厌文言文。再者,这些现象与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背道而驰,都不应该出现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怎样才能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体现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呢?我就自己的教学谈谈我的看法:
一、选对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他们对能吸引自己注意的、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才愿意去关注、去探究,所以,在小学阶段,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可以在新课伊始,采用学生先讲故事再与课文对照的方法、或与学生就文中的重点进行谈话讨论、或设置悬念等方法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情境中来,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比如,学《夸父逐日》一文,教师先请知道这个故事的同学给大家讲讲这个动人的神话故事,一提起“神话故事”,所有的学生都来了兴趣,知道的愿意讲,不知道的愿意听。完成了这一步骤,其实学生就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内容。故事讲完,教师再引导学生:“现代人是这样讲述这个故事的,那么,古代人的讲法和我们一样吗?我们一起来研究《夸父逐日》的古文版——文言文!”这样的方式,既能让学生了解故事内容,又能激起学生“研究”文言文的兴趣。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不要求学生了解文言文句式等有关古汉语知识,只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大概地讲出课文内容,以免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式,使远离学生生活的文言文有趣起来,让精彩的课堂教学来激起学生对文言文的热爱,对文言文学习的热爱。
二、重视范读,加强诵读指导
《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小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的字、句不熟悉,可能导致朗读困难或读不准确,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有声有色地范读。在范读后,可以让学生们自愿轮流起来试读,此时,又需要教师为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哪里停顿、哪里急、哪里缓、哪里反问、哪里感叹……都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认真去读、去感受。短小精悍的文言文,在教师和学生一遍又一遍用心的朗读下,已经悄然藏于学生的记忆里,待学生能够把课文读好,其实已经对它进行了积累,也已经能够体味到作品的情感了。
三、适当拓展,在绝不提高阅读要求的前提下注重文言文的熏陶作用
小学教材里文言文的篇目屈指可数,这给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留下了足够广泛的空间。在学完一篇文言文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类似的、优秀的、内容浅显的文言文供他们在课外阅读,特别是学生熟悉的成语故事,比如《郑人买履》《画蛇添足》等。在阅读中,不要求学生了解多少古汉语知识,不要求他们读多少篇,只要求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篇目进行阅读,在阅读中了解文言文的大概内容、体会思想、体味情感。其间,可以向老师或同学请教,可以交流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可以对所学内容进行角色表演等。只要学生感兴趣、只要与学习文言文有关,教师都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因为拓展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经典的文言文作品中领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精髓,让文言文中丰富的文化思想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他们成为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孝敬父母、尊重老师、勤劳、勇敢、有智慧的人。
总之,小学生初学文言文,最重要的是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使之一直保持下去,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另一方面,看似难懂的文言文里浓缩了多少精华,学好文言文,传承中华文化,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所以,教师要应用得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孩子们走稳这关键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