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战略需要,是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要求,在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民办高校可以综合采用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教育环境、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建立创业实践平台、组建高素质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多种措施实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民办高校 创业教育 实践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4年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独立学院创业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2014B337。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034-02
一、民办高校创业教育重要性
民办高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创业教育倡导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全方面人才,两者在培养目标上具有内在一致性。创业教育的开展将促进民办高校完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教师综合能力进而推动学校的全面发展。
二、民办高校创业教育的内容
民办高校的创业教育应当在掌握和形成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重在培养学生较强的创业精神、意识,最终形成稳定而全面的创业基本素质。创业教育的目标应该定位于培养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而并不仅仅是针对学生进行创业技能的培训。在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下,创业教育的内容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创业意识
创业教育的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的意识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课题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缺乏创业意识,缺乏冒险承担风险的精神。学生创业意识并不强烈,对职业生涯定位以稳定的工作为主。因此民办高校应当把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放在首位。
(二)培养创业心理品质
创业心理品质是决定学生个体创业实践活动能否顺利开展、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民办高校在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针对学生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素质培养。根据调查问卷显示,大部分民办高校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从小接受挫折较少,这种心理状况不利于创业成功。因此民办高校应当从在课程教学设计方案、制定具体实施措施时注重培养学生乐观的创业心态、顽强的意志、鉴定的信念、良好的合作精神、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
(三)提升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是创业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是创业活动的效率、促使创业活动进行的主体心理条件,是以智力为核心突出的创造特性的综合性能力。民办高校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提升学生创业能力。专业职业的培养可以采用课程渗透模式进行,通过创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获得经验进行经营管理能力的培养。
(四)形成创业知识结构
创业知识结构是指对创业实践活动具有工具和手段意义的个体的知识系统结构,主要包括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实践知识。民办高校在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应当加强专业知识教育,加强创业知识教育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得毕业生形成创业实际需要的知识结构。
三、民办高校创业教育实施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教育环境
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发展的直接环境,对学生素质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校注重从多方面营造创业教育的环境。学校通过宣传栏目、校园网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宣传创业教育,引导各类社团组织开展各类活动,如市场营销活动,创业计划大赛等,引导和指导学生共同营造具有创业特色的校园创业氛围。通过开展第二课堂使得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在过程中开拓视野,增长见闻,丰富创业的体验。
(二)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建立创业实践平台
创业教育是一个层次性、系统性的教育体系,民办高校在教学方面需要进行课程设置,强加创业实践设置,培养学生创业思维。经过几年的发展形成了由“创业教育体系、创业园、创业活动与组织”组成的三位一体创业实践平台,开设SYB创业课程,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增加创业教育的比重。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增加创业教育相关领域的课程。学校专门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创业园,专门针对有意创业的学生开展创业讲座,邀请我校创业成功毕业生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三)组建高素质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只有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才能保证创业教育落到实处。但当前从事创业教育科研和培训的教师主要是原先从事企业管理学科的老师和学生就业工作指导教师,创业实践的缺乏使得老师的教学缺乏实际经验。既可以采取“引进来”的措施从校外聘请具有实际创业经历的专家担任创业导师,还可以通过“走出去”的策略鼓励老师进企业、参加实际创业项目、参加培训讲座等各种措施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培养一批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开阔的视野、扎实的专业能力专业户教育队伍。
作者简介:
张敏(1981-),女,汉族,河南濮阳人,硕士,职称: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