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
近一个时期以来,见诸媒体次数最多的古人,恐怕就是西汉废帝、第一代海昏侯刘贺了。他一个只做过27天皇帝,33岁就死了的人,居然能在死后2000多年又来抢头条,是什么原因呢?答案很简单,就因为他的墓被打开了,且在里面发现了无数的奇珍异宝……
在我们开始讲历史上的海昏侯刘贺之前,先来回答几个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
一、这个墓到底有多牛?
答:海昏侯墓(或称海昏侯墓园),是迄今为止,我国已被发掘的占地面积最大、墓葬等极最高、出土文物最多的汉候墓。它是由两个主墓和七个陪葬墓,还有一个陪葬坑组成的,且都保存的相当完好,考古人员还在附近发现了海昏侯的封国豫章国都城的遗址。这对于今人研究西汉列侯的葬制具有超大的价值。
又,考古界对汉墓向来有个说法,叫“十室九空”。因为汉朝人特别喜欢厚葬,所以汉墓在历朝历代的盗墓者眼中,都是宝藏,所以能够完好保存下来汉墓数量极少。说“十室九空”,其实已属辞不达意,应该叫“百室无一盈”才对。因此像海昏侯墓这样的巨大的汉墓,能够完好地保存下来,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二、墓主人身份是如何确定的?
答:首先,它位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大塘坪乡观西村附近的山上,这里正是海昏侯的封国豫章国都城的所在地。再有就是考古人员在主墓内棺中、墓主人遗骸的腰部位置,发现了一枚上面刻有“刘贺”二字的玉质印章;又,在从墓中出土的竹简中,也发现了刘贺写给皇帝的奏章。因此这个墓的墓主人就是海昏侯刘贺无疑。
三、海昏侯墓都出土了哪些宝贝?
答:考古人员在海昏侯墓内发现的宝贝计有:大量的黄金(其中包括麟趾金、马蹄金、金饼等212枚),成套的九鼎、编钟、编磬、琴、瑟、排箫和伎乐俑,3000多枚竹简、木牍,大量上面刻有文字的漆笥、耳杯;10余吨五铢钱(近200万枚),以及青铜雁鱼灯、青铜火锅、青铜提梁卣,上面镶嵌有玛瑙、绿松石的青铜镜和金丝琉璃席等,还有5辆木质彩绘马车(车具一应俱全)和20匹拉车的马。金、银、玉、铁、青铜、陶瓷、漆木器和竹草编、纺织品总数量达万件以上,是著名的长沙马王堆墓出土文物的3倍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幅画在一个屏风上的孔子画像,是迄今发现的年代最久的孔子像。
这些发现,很有可能会改写历史,比如墓里出土了一件青铜器,有人认为它是一件酿酒用的蒸馏器,因为它里面残留的物质经过检测,大部分为芋头,如果这件文物真的是酿酒用的,那么中国酿造白酒的历史就会被提早1000多年。现首都博物馆正在举办海昏侯墓出土文物展,有兴趣的读者不妨自行前往一观。了解了这些之后,下面我们就来扒一扒这个只做过27天皇帝,33岁就死了的汉王朝第一代海昏侯刘贺的历史了。
一
刘贺,生于公元前92年,死于公元前59年。他是汉武帝刘彻之孙,昌邑哀王刘髆之子,虽然他的在位的时间只有短短的27天,但还不能说他是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当是金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完颜承麟,他只做了不到半天的皇帝(“礼毕,城破,死于乱军之中”);其次,是秦孝文王赢柱,他只做了3天的皇帝(据说是被太子子楚下药给毒死的),然后才是他。再往下排,是明光宗朱常洛,在位29天;秦三世子婴,在位47天;“中华帝国”的洪宪皇帝袁世凯,在位83天……
好了,废话少说,我们回到刘贺的身上。从哪儿说起呢?我想我们还是从他的爷爷汉武帝刘彻开始说起吧:汉武帝刘彻是西汉王朝的第五个皇帝,也是我国历史上很伟大的一位皇帝。他是汉高祖刘邦的曾孙、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景帝刘启的儿子。他7岁时被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54年。在他的治理下,汉王朝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汉武帝一生有两个极为宠爱的女人,一个是卫夫人,一个是李夫人。刘贺的奶奶就是李夫人。李夫人出身于一个音乐世家,她的父母、兄弟、姐妹都是乐舞艺人,其中最有名的是她的哥哥李延年。不过,李延年年轻时犯了法,结果被处以了宫刑——司马迁受的也是这个刑。于是,他在伤好以后就进宫当了一个管狗的太监。当然,他是个音乐家,有时也会在宫中唱唱歌、写写曲什么的。话说有一天,李延年给武帝唱了一首他写的新歌: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武帝听了,不由得感慨道:“这世上,难道会有这样的美人吗?”
李延年马上回答道:“我这歌里写的这位佳人,就是我的小妹。反正我觉得她很美。”于是,武帝就让他把他的小妹,叫到宫里来,“给寡人看看”。就这样,李家小妹变成了后来的李夫人。
有道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李夫人得宠以后,整个李氏家族都获得了重用。不仅李延年因为“进妹有功”,由一个管狗的太监,摇身一变成为了协律都尉(专门负责管理乐府的官),年俸二千石,并能“与上卧起”,可谓荣宠一时;李家大哥李广利,也被封为了将军。后来,李夫人生下皇子刘髆,受封昌邑王(封国在今山东省金乡县北),并一度有望被立为太子。李家的风头直追当时外戚集团中势力最大的卫氏家族。后来,卫氏家族因为巫蛊之祸而被诛灭,李氏家族乘势而起,取代了卫氏家族,成为外戚集团中势力最大的家族。征和三年,也就是公元前90年,武帝命李广利统率大军出击匈奴。李广利在出发之前,曾和左丞相刘屈?(武帝的异母兄,中山靖王刘胜的儿子)商议,如何运作将昌邑王刘髆推上太子之位。奈何李广利走后没几天,刘屈?就因言获罪,受到武帝严厉的责罚。其妻对此非常不满,就摆下香案,祈求神灵,让武帝早死。不料,隔墙有耳,这一切都被一个名叫郭穰的宦官看到了。他到武帝那里揭发了此事,武帝震怒,不仅杀了刘屈?全家,并下令调查一切和他关系密切之人。
李广利在前线听到这个消息,终日心神不宁,终在一次战斗中,指挥失误,汉军大败。他不敢还朝,干脆投降了匈奴人。消息传来,武帝再一次震怒,下令将整个李氏家族尽皆诛杀(此时,李夫人已死)。
经此变故,刘髆的太子梦也就彻底地破灭了。两年以后,刘髆在其封地,抑郁而终,谥号为“哀”,故史称昌邑哀王。刘髆死了以后,他刚五岁的儿子刘贺便继承了昌邑王位。次年,也就是公元前87年,武帝驾崩,其幼子,年仅八岁的刘弗陵在大将军霍光等人的辅佐下,继承了皇位,史称汉昭帝。
二
在以后的十几年中,远离权力中心的刘贺一直在他的封国循规蹈矩地生活着。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会平稳而又快乐地度过他的一生。然而,元平元年,也就是公元前74年,年仅21岁的汉昭帝突然去世了。于是,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汉昭帝没有儿子,那么该由谁来继承皇位呢?议立新君,成了朝中的头等大事。其时,很多大臣都主张立汉武帝的四子广陵王刘胥为新君,因为他是武帝六个儿子当中,当时唯一还活着的。但手握重权的大将军霍光却不同意。在此,我们似有必要说说霍光这个人。霍光,字子孟,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他和一代名将骠骑将军霍去病是异母弟。史书上说他身高七尺三寸,皮肤白皙,眉目疏朗,胡须很美,是当时有名的美男子。后人常把他和商初的名相伊尹相提并论,称为“伊霍”。霍光十多岁时,即被哥哥带到长安,哥哥将他安置在自己帐下任郎官,后升为侍中,参谋军事。霍去病去世后,霍光又做了武帝的奉车都尉,由于他做事十分谨慎小心,对武帝更是忠心耿耿,受到武帝的极大信任。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武帝的大儿子、太子刘据因“巫蛊之祸”而被逼自杀。随后,一场围绕着应该立谁为太子的宫斗拉开了大幕。武帝一共有六个儿子,其时,二儿子齐王刘闳已亡,三儿子燕王刘旦在太子死后,上书武帝,请求入宫值宿卫,这明显就是冲着太子之位来的,惹得武帝大怒。当时,武帝还命画工画了一幅周公背负成王的图画,赐给霍光,意思是要让他效仿周公,护卫将来的新皇上。
那么,是立四儿子广陵王刘胥为太子好呢,还是立五儿子昌邑王刘髆为太子好呢?又或是立小儿子(当时,因为太小,还没有封王)刘弗陵为太子好呢?武帝一时也难已决断。其实按照祖制,立长便是,所以说,刘旦实在是太急了一点,结果导致了自己的出局。那接下来就是四子刘胥了,武帝之所以犹豫,可能也是心里更偏向刘髆一点,只可惜,他的舅舅李广利太不争气了。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春,汉武帝病重,自知大限将至,终于决定立幼子刘弗陵为太子,并指定由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为辅政大臣。由于霍光是首辅,且又将自己的外孙女上官氏许配给了汉昭帝为后,自然权力最大。
霍光之所以不同意让广陵王刘胥来继承皇位,理由是:这个广陵王时值壮年,且为人颇具勇力,不好控制。他怕这个广陵王一旦入主长安,他大权独揽的局面就会被动摇,所以他一定得立一个容易控制的幼主。当然,这是他心里想的,嘴上不能说出来。能说出来只有:广陵王刘胥的行为举止一向不循法度,素为武帝所不喜,是以武帝从未考虑立他为太子,所以我们还是在武帝的孙子当中,选一个仁德的王子来继承皇位吧。其时,霍光可谓权倾朝野,他既这么说了,别人还能再说什么?!就这样,年仅19岁的昌邑王刘贺,意外地踏上了进京的路。
三
以一个诸侯王的身份继承大统的,刘贺不是第一人。早在一百多年以前,汉文帝刘恒也是以一个诸侯王的身份继承大统的。但是,一百多年以前,代王刘恒在接到要他进京继承皇位的诏书之后,并没有马上出发。而是先了解清楚了朝中的情况和各位大臣的真实想法,这才带了六个属臣,踏上了进京之路。一路上,他又先后两次派人,先行入京,打探消息;一百多年以后,昌邑王刘贺在接到要他进京主持先帝葬礼(按礼法,只有新君才能主持先帝葬礼)的玺书之后,却是真恨不能背生双翅,一下子飞到长安,完全没有他爷爷的爷爷那种谋定而后动的从容。
据说他是在凌晨一点左右接到玺书的,中午就带着二三百名侍从踏上了征途,下午四五点钟就走到了定陶,赶了135里地,一路上,累死的马匹相望于道。不仅如此,奔丧途中,他还不忘享乐,吃鸡要吃那种鸣叫声很长的公鸡,并让一个奴仆用一辆马辆装载着那些抢来的女子,一路随行……这一日,刘贺一行来到已离长安不远的霸上,朝廷派来迎接他的大鸿胪(官名,属九卿之一,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长)已等在这里,并给他带来了皇帝乘坐的车子。经过一晚的休整,第二天一早,刘贺便让他的仆从寿成驾车,与郎中令龚遂同乘一车,朝已近在眼前的长安城行去。当车子来到长安城的东郭门时,龚遂提醒他道:“按照礼法,前来奔丧的人,望见国都是要哭的。大王您是不是也应该哭几嗓子。”刘贺则说:“我咽喉痛,不能哭。”当车子来到城门时,龚遂又一次提醒他道:“即使大王哭不出来,也该做做样子。”刘贺还是不肯,说:“城门和郭门都是一样的。”当车子来到未央宫的东门时,龚遂又说:“前面就是昌邑国吊丧的帐篷,从这里到帐篷,已经没有几步路了,大王应该下车,面向宫门,匍匐至帐篷,并要一边往前爬,一边放声大哭。”刘贺这才同意照他说的去做。
主持完昭帝的葬礼,刘贺又在霍光等人的安排下,过继到昭帝名下,成为昭帝的继子。随后,刘贺便接受了皇帝的玺印和绶带,正式登上了皇帝宝座。
刘贺之所以能以一个诸侯王的身份入主朝廷,完全有赖于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的推举。其时,霍光在朝中的势力非常强大。早在进京前,刘贺手下的一个名叫王吉的谋士就曾提醒过刘贺,入京以后,就是做了皇帝,也不能不看霍光的脸色行事,在处理政事上,一定要听从他的意见,决不能自作主张。
但是,刘贺到了长安以后,非但没有把霍光放在眼里,还要把自己从昌邑带来的两百多名属官全都安排在重要的岗位上,并企图接手兵权。这引起了霍光的极大不满,他本来就是为了专权,才力排众议选择拥立刘贺的,谁知刘贺竟是一条白眼狼,非但不对自己怀有感激之情,反而企图和自己抗衡。
这天,霍光私召群臣在未央宫议事,称昌邑王失德,恐怕会危及社稷。众臣听到霍光仍称刘贺为昌邑王,都吓得不敢说话。这时,霍光的幕僚田延年持剑上殿说道:“今日事今日毕,谁要是再敢拖延时间,耍花样,我老田就送你去见先帝。”众臣只好答应唯霍光马首上瞻。
霍光又率众臣径直来到长乐宫,求见上官太后。上官太后本是霍光的外孙女,如今又是新寡,自然什么事都听姥爷的。姥爷说要废了刘贺,那就废了好了。随后,霍光便以太后之名,诏令宫禁门卫不得放昌邑群臣入宫,同时又扣押了入宫朝见太后的刘贺。
众臣将刘贺请到承明殿,然后按照霍光的想法,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悉数刘贺自受玺27日以后做过的坏事,竟然有1127件之多。也就是说,连吃饭睡觉的时间都算上,他也得平均每小时干两件坏事才行。然后,就由上官太后宣布了对他的废黜决定:贬为平民,封地昌邑国亦随之取消,降为山阳郡。
与此同时,霍光又派人将随刘贺一起入京的二百多名属臣都抓了起来,投入了监狱。这真是:成也霍光,败也霍光。最终,夺权失败的刘贺在位仅27天便背着“莫须有”的一千余宗坏事,被贬为平民,遣返回了山东,在他离开长安的时候,跟他一起进京的二百多名昌邑臣悉数被杀。霍光在废掉刘贺以后,又拥立了汉武帝的曾孙刘询(原名刘病已,原太子刘据之孙。当年,因为巫蛊之祸,太子刘据被逼起兵,失败,皇后卫子夫和刘据相继自杀。刘据的妻妾和三子一女尽皆被杀,时在襁褓中的刘病已被关入监牢,后祖母史家收养,方才留得一条小命)为新君,史称汉宣帝。
四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刘贺虽被贬为了平民,但朝廷并没有没收他原有的财产。地节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8年,霍光病死。在他死后的第二年,汉宣帝羽翼已成,就找了个借口,灭了霍氏家族。
汉宣帝在族灭了霍氏家族以后,仍对刘贺有些忌惮。于是,便派山阳太守张敞去试探刘贺。结果发现刘贺已没有一点上进之心,而且患有严重的风湿病,“言语举动,状如呆傻”。也许是出于怜悯,也许是出于感激刘贺成就了自己的皇位和今天,宣帝下诏封刘贺为海昏侯,赐“食邑四千户”,让他搬到江西豫章国,安度余年。
几年以后,扬州刺史柯(史不著其姓)奏刘贺与故太守卒史孙万世来往,孙万世尝问刘贺:“当年,你被废时,何不坚守不出宫,斩大将军,却听凭别人夺去天子玺绶呢?”刘贺说:“然。失之。”孙万世又认为刘贺将在豫章封王,不会久为列侯。刘贺又说:“应该是这样的,但这件事非所宜言。”柯请宣帝下令有关部门审讯核实,并请治刘贺的罪。于是,汉宣帝便下诏削去刘贺三千户食邑。神爵三年,也就是公元前59年,年仅33岁的刘贺在抑郁中走完了他从王爷到皇上,再从皇上到平民,又从平民到侯爷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