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君 房兴堂
【摘要】研究“4.5+0.5”人才培养模式下,以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以行业职业标准为依据,以行业企业调研为手段,制定符合专业发展、适合地区经济要求的核心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
【关键词】“4.5+0.5”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标准 职业标准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256-01
2012年,《省教育厅关于制定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苏教职[2012]36号)》中提出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即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实行“4.5+0.5”人才培养模式。此次《意见》明确:要减少顶岗实习时间、优化顶岗实习管理和教学。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顶岗实习时间调整为半年,在校学习时间分别延长至4.5年。此项改革对课程标准的构建提出了新要求。
一、课程标准的概念及内涵
课程标准是规定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是编写教材,组织教学,评价和考核的基本依据,是加强课程建设,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
高职课程标准应该注重“‘三性和‘三观,即课程目标的定向性和能力观、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和基础观、课程实施和评价的整体性和过程观” [1]。高职课程标准为整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的方向、内容、评价提供具体的操作依据,是实现人才培养方案最终目标的基石。
二、“4.5+0.5”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标准的制定意义
1.满足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由于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改革,以往的课程标准无法满足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要求,不能切实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故需对课程标准进行重新制定。
2.制定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标准
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是更应该注重于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能力不光包括对专业必备知识和技能的积累,还包括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简单而言就是要求学生的人文素养与专业素养并重,并且互相融合,综合发展。
三、高职专业课程标准制定的目标及依据
职业教育课程,是连接职业工作岗位的职业资格结构与职业教育机构的培养目标结构。而课程标准又是职业教育课程的根本体现者,由此可见,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标准的最终目标是使得学生获得相应职业能力,胜任职业工作岗位。
基于江苏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前期工作以及近年来我校科研、课改的成果,以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标准制定为例,高职专业课程标准制定的依据有以下几点:
1.行业职业标准
职业能力的要求通常在职业资格标准中能得到完整和具体的体现。以职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必需与职业资格标准密切衔接,才能够真正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才能够真正具有发展前景。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也必需以职业标准入手,以工作任务为主线,才能够真正达到改革目标。依据职业资格标准,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课程将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按照工作任务为主线,真正实践“以职业资格为导向,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工作任务为核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方针路线。
2.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标准的最终目标是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因此,课程标准的制定必须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具体、重要的制定依据。人才培养方案中对职业(岗位)面向、职业资格及继续学习专业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职业能力进行了分析与归纳,同时对专业主要课程的内容、课时分配等都提出了详细而具体的要求。这些要求都是课程标准在制定之前需要反复研究、认真解读的理论依据。
四、课程标准的制定者
德国职业学校的课程标准制定是由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和学校四个机构共同完成的。通过分析学生教育特点、劳动力市场需求和企业工作实际情况,从而确定学习目标、开发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在课程标准开发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调查分析企业岗位技能的实际应用情况,借助工作实际情况调查分析职业领域的技能特征。
因此,课程标准的开发不是仅凭一人或几人之力可以完成,需要一个团队的通力合作。通常行业企业专家、专业教师是课程标准的主要制定者。教师负责市场需求的调研和分析,与企业专家共同分析工作任务,专业教师按照课程标准的设定框架完成课程标准的制定后,再交由行业企业专家论证。论证完成后再由专业教师依据论证结果进行修改,最终定稿。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讲座.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22.
[3]王联晓.理性制定高职教育中的课程标准[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8(2).
[4]王淑文.高职课程标准的内涵、构架及实施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