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智锋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147-01
在当今强调素质教育的理念下,我们的教学方法也随着教材的改变做着相应的调整与改变。力求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问题的认识与解决不要只停留在老师讲解课本出示问题上,而是要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并采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深刻地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可见,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于模仿与记忆,更应该教学生学习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钻研、探索,达到叶圣陶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这样我们才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下面我就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培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以下几点与大家探讨。
一、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但要给学生讲授知识,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而且要在教学中有意无意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让学生结合内容提高有效的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老师要在具体的教学中,努力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用自己的发现给出条件,提出问题,并熟练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与解题的经验解决问题。比如,在教学《烙饼问题》中,我让学生动手烙饼,其实就是10张圆纸片,我要求是每面饼烙时需要3分钟,两面都要烙,每次最多烙2张。让学生先烙双数,这个非常容易了,大家都做得很好。然后我又引导学生发现:烙双数张时,锅都没空着,这样最节省时间。然后烙单数张的,从烙3张开始,2张烙2次,1张也得烙2次,共需4次。这时就有学生提出了问题,老师有更节省时间的方法吗?烙最后一张时,锅一半是空的,这不浪费了资源了吗?于是,我给他们时间,让他们摸索出更节省时间的烙饼方法。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不但激发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生学会分析,掌握问题的根本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的限制,理解能力有限。他们在做题时只能看到表面的问题,看不到问题背后的问题,或者对委婉一些的问题就不能深入地理解。作为数学老师,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且要让他们对应用题要学会认真阅读,理解题意,理清条件和问题,运用动作、图解、画图等方法表示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然后再运用各种方法分析应用题,并通过解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进行判断、推理、选择算法。对计算题要做到在理解、分析后,能细心、快速、准确、合理的计算,并验算。在教学中我们如果能遵循这样的做题原则,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掌握问题根本,进而结合问题,调动自己的所有的数学知识与解题经验,运用最简便的方法与技巧进行解题,一定会在长期的练习与训练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让他们对所学的知识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熟练程度。
三、设计有效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再不能像传统的课堂教学那样,一堂课快结束时才让学生匆匆做课后的练习。根本不考虑练习的有效性,只追求那套挂在嘴上的讲练结合。这样不但会打击学生练习数学的积极性,也会导致他们应付了事。所以,随着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我们不但要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应关注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结合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一些有梯度、有拓展性和开放性的数学练习,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如学习“路程、时间与速度”时,我给学生了这样一道典型题:客车,货车,小轿车都从A地到B地,货车每小时行50千米,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货车和客车同时从A地出发2小时后,小轿车才从A地出发,小轿车12小时追上了客车。问小轿车在出发后几时追上货车?学生们经过独立思考、分析,划划算算后,答道小轿车在出发后5小时追上了货车。这样的题不但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题型,而且相对典型,学生在做题时要经过好几个步骤的分析,然后像闯关一样一个个的解决问题,最后得出答案。如此,不但激发了学习解题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解题水平。
四、在教学中设置悬念,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如果把数学课堂当成语文课堂一样地讲述、描绘,那会大大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没有创造性,更没有开拓性。在数学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教师一定要善于运用一些悬念,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积极探索,才能使他们抓住学习的重点、难点。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他们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知识,提高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符合我国的素质教育追求,也符合时代对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