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娜
【摘要】结合在吉林大学莱姆顿学院的英语教学实践,笔者针对在授课过程中遇到的起点低要求高、授课时间短、就业需求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英语教师要有合作意识,积极地与其他教师沟通,在教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强调学术知识,保证考试通过率同时普及就业知识等应对方案。以期对此类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的英语教学工作有所启示。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 英语教学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118-01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中外合作办学是指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的活动,本文所称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是指高等院校与外国教育机构的合作办学模式。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强调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交流合作水平”。吉林大学莱姆顿学院(以下称“莱院”)成立于2003年,该学院执行外方合作院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采用双语和全英文教学。就读该校的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对英语教学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此类院校学生普遍高考成绩较低、英语基础薄弱。英语教师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英语水平,这无异于是一种挑战。本文从吉林大学莱姆顿学院英语教学实践出发,对英语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典型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中外合作高校英语教学工作有所启示。
二、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起点低,语言考试要求高
就读莱院的学生经过入学考试的筛选,被分为不同等级: 预备级,一级,二级,三级。学院根据等级将学生进行分班授课,其中二级以下的学生无法接受全英语授课。同时,境外合作大学对于学生语言考试成绩要求仍然很高。所有学生在大一下学期必须通过“出口考试”的测试,即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已经达到在英语国家生活、学习的水平,能够接受全英语讲解专业课。反之,学生若是没有通过考试,将面临降级。“出口考试”所带来的压力,使得这些学生分为两类:一类是积极跟随教师的授课进度,将压力变为动力;另一类则是遇难而退,最终被淘汰。这使得英语教学成为学生继续学业的核心,如何解决这一部分学生英语成绩低的问题成为英语教学的难关。
(二)授课时间短,学术英语讲解难
虽然英语教学占据主要课时,但教师仍然面临授课时间不足的问题。与此同时,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学术英语的讲授不可忽视。以酒店管理为例,其专业课涵盖商务英语写作相关知识。境外合作大学要求学生在已经掌握专有名词的基础上,学习过学术英语写作的基本知识,才能顺利进行专业课的学习。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丰富学生词汇量,掌握英文写作的相关知识,在通过语言考试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学术能力,成为了英语教学的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三)“应试”向“应用”转变难
在国内接受英语教育,多数学生的目的是通过某种考试,而他们也习惯了这种“认为”。这些学生的确面临各种考试,无论是专业课考试还是语言考试,成绩合格是主要目的。但是,他们的最终目的是能够使用英语进行交流,需要使用英语完成学业,必须具备英语能力参加工作。因此,“应用”才是终极目的。而对于应用型的专业,例如汽车工程、通信工程等,使用英语的专业性是衡量他们能力的基本要素。因此,无论是中国教师还是外籍教师,英语教学面临从“应试”向“应用”转变的难题。
三、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完善英语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一)与辅导员建立有效沟通,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
“出口考试”所带来的压力影响着每一个英语级别班级的学生,在同一个英语级别班的学生,会分属于不同专业,由不同辅导员进行管理。英语教师应该将学生动态与辅导员分享,在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学生性格、学习习惯后,在课上与课后着重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与辅导员合作,松弛有度,以鼓励为主,帮助学生摆正学习态度,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斗志,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英语教学作为学生完成学业的核心,教师从学生基本需求出发,做到有的放矢。学院鼓励英语教师与辅导员建立有效地、积极地沟通,定期举行“学生情况分析会议”,在所有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出口考试”的通过率在近三年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
(二)利用“小学期”,以提高学术能力为目的,与专业课教师合作授课
提升学生的学术英语写作能力,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做到。因此,学院有必要设置“小学期”进行学术英语写作教学。中方教师主要辅助外方专业课教师把好语言基础关,以外方教师授课为核心,以期扩大学生的专业英语词汇量,使学生对于学术英语写作有一定的认识,进而提高学术英语写作能力。目前,该学院设置的“小学期”课程仅仅是入学前教育,等同于中国式“辅导班”。对于已经就读于该校的学生,目前并未采用“小学期”授课的方式,也没有针对大一学生设置学术英语写作相关课程。
(三)英语教学课程安排中加入就业指导模块,以期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安排就业指导课程,使学生保持清醒的就业意识,起到积极作用。授课教师必须了解吉林大学莱姆顿学院背景和教育现状,了解学生群体需求以及历届学生就业情况。在英语教学课程中加入就业指导模块,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目前,该学院设置了“学院指导”课程,是一门单独的必修课,由中方教师授课。但是从学生的普遍反映来看,效果并不理想。
四、结论
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之一。把继续学业这个希望寄托在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群体是庞大的,随着学生数量的增长和教育的进步,国外大学对于中国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基础的要求在不断地提高。英语教师面临着亟待解决的难题,他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这个现状,有合作意识,积极地与其他教师沟通,在教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强调学术知识,同时普及就业知识。笔者期望能够通过探讨以上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给出建议及对策,进而对此类中外合作办学的院校、项目的英语教学工作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Cunningsworth, A. Evaluating and Selecting EFL Teaching Materials[M]. London: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1984.
[2]Hutchinson, T. & Waters, 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N].中国教育报,2003, 4.
[4]胡军.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学生特点分析及对策[J].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07, 10
[5]何建刚,孙艳红. 对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英语语言能力提高的探索与思考[J]. 科技信息, 2007.
[6]康卉,陆根书. 中外合作办学: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J]. 高等工程研究, 2013, (4): 79-80
[7]李四兰. 中外合作办学全英语教学模式的优化[J]. 当代教育论坛, 2007.
[8]解欣.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改革初探[J]. 外语艺术教育研究, 2010, 4.
[9]周家铭.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问题调查与分析[J]. 孝感学院学报,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