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星
大多数人还没到拼智商的时候
文/赵星
无论是在电视节目中还是现实生活里,人们总是过分地崇拜智商高的人。
有一个段子曾经很火,写的是北大化学系里的牛人,记忆力超强,备考GRE,他只用了四天就背完了12000个单词,轻松取得好成绩。可这样的牛人在室友面前却是个“小巫”,因为有个更牛的人,堪称“活谷歌”,忘记考试知识点,问他比翻书快。但这个更牛的人在北大化学系,成绩却进不了前五名。
社会里藏龙卧虎,用美剧里的话来形容,就是“烧脑男”。在他们面前,我们总觉得自己脑力不够,甚至会对人生丧失信心。我们再怎样努力,也无法跨越这种智力差距,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奋斗?
因为,如果我们不努力,差距就越来越大,未来可能会更渺茫。
其实,牛人比我们更努力,也许这才是他们成为牛人的真正奥秘。我们只是不愿意承认这一点。还有一个更残酷的真相: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根本还没有到拼智商的地步。
沈家明是个响当当的学霸,他比我大四岁,眼神里有一种30岁男人的成熟气息。我们作为他的同学,都很好奇:他天赋那么高,怎么这么晚才考上大学?肯定是个有故事的人吧!
他申请贫困助学金时,我看到了他的申请材料,这才知道他有一段高难度逆袭的故事。
他是陕西人,家乡是全国著名的贫困县,人均年收入不足500元。从小到大,他学习成绩都很优异。中考时,他的成绩是全县第三名,全家人咬着牙,送他到县城第一中学读高中。他才读了一个学期,父亲就在工地上出事了——塌方的土墙砸死了父亲,从此,他家的天也塌了。作为长子,他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家庭重担,抹干了泪水,就去南方打工了,一去就是三年。
后来,因为一件事刺痛了他,他才下定决心重返校园。
一个冬季的黄昏,南方下着雨,寒意刺骨。他推着轮胎被扎的自行车,来到路边的修车铺。昏暗的路灯下,男店主弓着身子,青筋暴起的大手使劲拧着螺丝。他的女人挺着大肚子进进出出,嘴里不停地数落着。旁边是他们的一双儿女,一个七八岁,一个五六岁,蓬头垢面地趴在湿泥地上,对父亲的忙碌和母亲的絮叨充耳不闻。
沈家明被这一幕深深地刺痛了,看着这家人,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未来。他穷,但却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继续穷,除了读书,还有什么能改变这代代相传的命运?
第二天他就踏上了回家的路,返回校园读书。不眠不休,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学完了高中的全部课程,如愿考上了大学。
在大学里,他一个人打着好几份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一家培训班,凭着自己在数学方面的天赋,他轻松地说服培训学校的校长,顺利通过试讲,成为一名兼职讲师。
这是沈家明的翻身之役,大学毕业后,他到这家培训学校就职了,拿着多年以前根本不敢想象的高薪。他说:“靠着读书,我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没有人是天生的强者,那些成功的人无非是比懦夫庸众多尝试了几回。
很多人天天仰望成功者,却依然活得毫无成就。
其实,梦想不是问题,问题是你为梦想做过什么。
“这目标太难了,除了天才(幸运儿)谁能实现呢?”
“我达不到梦想是因为我笨,假如我更聪明一些,结果就不是这样了。”
我们总是喜欢用很多外在的条件来遮掩自己的软弱。问题是,你抱着这样的借口,就永远得不到改变。再远的路都会有终点,只要你足够虔诚地走下去,就会走到属于自己的明天。只要那些比你优秀的人还在努力,你就没有借口说上天不公平。
摘自《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