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林 徐 月
从杨氏民宅建筑看民俗文化的传承
□徐林徐月
摘要:民俗文化积淀着一个民族的深层记忆,传承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重庆潼南杨氏民宅建筑为民俗文化传承的代表性建筑之一。2006年,民宅以其规模宏大,雕刻精美,保存完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建筑布局、民俗特色、雕刻艺术、装饰图案、数数运用的寓意等方面体现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
关键词:杨宅建筑特色民俗文化传承
杨氏民宅位于重庆市潼南县西北10公里的双江古镇正街北端,坐西南,面东北,背依“微星坡”,前临“猴溪”,面向涪江,左右金龙山、银龙山环抱。后临绵壁公路,水、陆交通十分便捷。
民宅为清代及民国时期双江镇首富杨守鲁的家宅,因其宅基地原为广袤的桑园和良田,平旷如坝,故俗称“田坝大院”。
大院主人杨守鲁,官名濬,字宣哲,生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卒于民国7年(1918年),为清例贡生[1],以县丞指分江西试用,加布政使司理问[2]衔。因家事羁绊而未曾上任,捐叙五品顶戴,诰封朝议大夫,晋封资政大夫,在双江拥有田产1600多亩,并在涪江一带经营米、盐生意百余年,利用其祖上杨世绥“杨三泰”老字号商号的影响,在重庆开设“川源通”商号[3],在重庆和成都沿线的商贾界颇有名气。
大院始建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4],历时12年于光绪庚寅年(1890年)落成,距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房屋建成后又聘请工匠雕刻神龛等用工3年,前后工期长达15年之久。
建国后,杨氏民宅被收归军产,一直常驻部队,得以较为完好地保存至今。
2002年,部队将杨氏民宅移交给潼南县人民政府,由县文物部门负责管理和保护。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氏民宅为穿逗式、抬梁式组合式悬山顶木结构建筑,平面呈立长方形,横列四进单元房舍,纵深跨院成复四合院,有主要建筑和附属建筑两个部分。
主要建筑分布于纵轴线上,有前院、中院、内院和后院四重院落(图一)。
图一 田坝大院平面布局
杨氏民宅坐西南面东北,中轴线上为主要建筑,面阔七间,共四进,共有大、小房屋,厅、堂51间,建筑面积2616平方米,呈复四合院布局。每进均建天井、栏杆、回廊、花台。主建筑左侧另建附属建筑,有甬道相通。宅后建有对称的小花园,宅外另辟面积3亩的荷花池,总占地面积约10亩,房宅四周以方砖砌风火墙(图二),墙头呈驼峰形;建筑规模宏大,设计巧妙,空间开敞流通,层层递进,美观大方,布局严谨,主次分明,保存完好。是重庆市唯一的一处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最大的清代民居院落,在整个巴蜀地区及国内都极为少见,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电视连续剧《凌汤圆》、《故乡的足迹》、《雾都雾都》、《母亲母亲》等众多镜头都利用此建筑拍摄。
图二 大院正面全貌
图三 大院侧面全貌
(一)人文与自然的结合
大院是双江古镇上规模最大的建筑。其布局与古镇传统建筑一致,临街道而建。主人在选址上十分注重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大院背依“微星坡”,正面对着涪江岸边,右左有金龙山和银龙山相环抱,山上“金龙”和“银龙”两相对峙的古寺,四野铺展开阔,前面“猴溪”涓涓环流[5]。依据地形地势上“背山面水”,体现出了中国传统建筑中以人为本、尊重自然、注重风水的择居观。巧妙地将建筑布局嵌入到优美的环境中,并利用地形地貌自然特点与建筑结合。
(二)建筑设计——科学合理的体现
大院布局严谨,讲究对称,主次分明,卑尊有序,规模宏大,设计巧妙,科学合理,环境优美,通风、采光、排水性能都十分良好。除中轴线上的当心间为石板地坪外,余皆装有木板地楼及天花板(图三)。地楼与地平之间留有高50厘米的空间,并在前后的地栿之下,设置有多个对称的通风口,使空气对流,以保持一定的干燥度,能够有效地防止木质楼板受到地下湿气的浸蚀。如今,木质楼板已逾百年,依然保持如新。
每进院落的中心设有天井,多处理为“天井三檐平”或“天井四檐平”[6]。天井的两侧设有地下水道,道口铺“古钱纹”地漏,有效阻止其他杂物进入水道,以保证排水的畅通。
各院开侧门以通甬道,既可各自关闭与外隔绝自成院落,又可经甬道与各院相通,直至后花园。
建筑造型轻巧典雅,空间开敞流通。装修精细,色彩内外迥异,对比强烈。
(一)儒家思想(礼制)的体现
儒家思想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对中华民族思想意识的产生了重大影响。该大院平面布局和建造模式都严格遵循清代礼制。对称性与轴线性观念强,是儒家思想“礼制”的规制,体现了二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图四 照壁与第一进房屋
房屋主人杨守鲁,清末和民国时期掌管着遂宁县团练、当地保甲及其地方公务,常调停民众纠纷,维护治安秩序,在官府及民众间颇有声望。杨氏深受儒、释、道三教影响,高低贵贱思想特别严重。佛教、道教将世间分为三界,儒家将人分为三等,即上等人、中等人和下等人,于是在建房之时,杨守鲁将人的高贵、一般、低贱的三种等级分得十分仔细,也表现得十分突出。吸收儒学、佛教和道教形成的三教“理学”思想。
第一列房屋前面建“一”字形“影壁”,又称“照壁”,民国初年,增修围墙与影壁相接,两侧安装加有铁箍的厚重木门,墙身砌有用于向外射击的枪孔,以抵御匪患(图四)。
大院第一进房屋面阔多达七间,深达四进的形制与布局符合主人的身份与等级,主建筑采用清代常用的“四合五天井”形式。
古时,按礼制将人分为四级,分别为天子、王侯、士大夫与庶人。因此,信守封建礼制的杨守鲁在修建田坝大院时进深取四进,又因其曾在清晚期晋封资政大夫,官阶是正二品,故能在等级制度极为森严的封建时代按照规定,建造面阔七间的深宅大院。
该建筑地面所铺石板,第一块横向平铺,居中轴线上,然后在其左右以纵向铺设,形成明显的以中轴线为主,左右分别设走道的格局。其左边的一列称为“东阶”,右边的一列称为“西阶”。
主要建筑左侧的奴仆住处和厨房,既没有雕刻,也没有装饰,就连屋脊也以青瓦叠砌,十分简单。
中国封建礼制规定,尊卑有序,辈份有秩,老少有别,不可逾越。按礼法,“东阶”与“西阶”平日里是供主人按辈份高低分别行走的专道。在迎接客人时,则是客人与主人分别行走的专道。其中间的道是专供特别尊贵的极有身份的贵宾等行走。
在大院中轴线上第二进辟屋宇式门房后檐下有意设置了进入田坝大院的第三道大门。不仅设计十分考究,而且寓意十分深刻。在这里,封建等级制度和人的高贵、低贱程度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第三道门就又有“中门”、“旁门”和“耳门”之分。这道“中门”,又常被称为“大门”。若两扇大门是在中间部位对合,即为“关闭大门,打开旁门”。若将“中门”打开则将“旁门”关闭,即为“打开大门,关闭旁门”。平时里,“中门”始终是关闭着的,旁边的“旁门”和这并未装门的“耳门”却始终是畅通无阻的。当贵人到来时,由主人推开中间的大门,将门顺推180°后,两侧“旁门”自然关闭,中间的大门洞开,主人便恭迎上等贵宾从中间的“大门”进入,即常言所谓“敞开大门迎贵客”。待贵宾进去之后,就由管家将两旁的“旁门”推开,作180°旋转将中门关闭,再请一般的客人从两侧“旁门”进入。对下等人,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容许从中门和两旁的旁门进出的,而只准从檐柱间形成的门洞,即通过“耳门”沿砖砌中门院墙建单坡式“超手廊”经甬道进出,直通中院正厅。
对下等人进出只能通过“超手廊”,人们只可以站在正厅的前檐下,双臂平抬,两手相超。此时,您就会感觉到,其“超手廊”的建造形制与您的姿势是何等的相似,就犹如房屋主人正毕恭毕敬地站在正厅的前檐下,拱手施礼,迎接贵宾。宋代生活百科全书《事林广记》说:“凡为宫室(此指宅院),必辨内外,……男治外事,女治内事,男子昼无故不处私室,妇人无故不窥中门”;“女仆无故不出中门,有故出中门亦必拥蔽其面”。是封建家族礼义廉耻家规与尊卑贵贱的真实写照。
(二)雕刻艺术与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
图五 正堂屋撑弓双狮解带、双狮戏彩雕刻
杨氏民宅仅中院大厅采用了抬梁式建造手法,余皆为穿斗式。其建筑平面柱网排列规范,柱顶石多为六棱或八棱形,分二至三重施浅浮雕各类花卉、人物、神兽等。门簪浮雕浮云、蝙蝠,房屋两檐墙装槅扇门及槛窗,其花心式样古朴典雅,新颖大方,纹饰繁多,各不雷同。花窗装成多棱形、小方格、菱花、卍字、冰裂纹等,各花窗框架间常用硬木浮雕成夸张变形的蝙蝠或写实的羊扣压联系,寓意“幸福”、“吉祥”;花窗中心安装的玻璃,或长方,或半圆,或透明,或浮白,窗后或糊窗纸,或挂薄纱,显得富贵高雅。裙版常浮雕瓶花、山水、盆景、仙灵鸟兽、吉祥文字以及缠交的动植物等。檐柱上的斜撑常为三角形厚木枋,多采用浮雕手法雕刻卷草、牡丹、云纹、花鸟等;圆柱式斜撑常常采用镂空透雕与线雕、浮雕相结合的手法,雕刻技艺更为精湛。尤其是“双狮解带”、“麒麟护子”、“双狮戏彩”、“龙凤呈祥”等古典雕刻题材,形象写实,自然谐和,生动有趣,雕琢细腻,工艺十分精湛(图五)。
图六 门楣浮雕蝙蝠
檐下的垂花柱末端,多镂空雕刻荷叶莲蕾、花瓣联珠等图案。驼峰、撑弓、垫木、飞罩等多用浅浮雕或高浮雕手法雕刻浮云、山水、神兽、花卉等,十分精致。屋面青瓦,每垄盖瓦均用扇形“瓦当”,沟瓦尽头用三角形“滴水”,滴水一角逐渐起翘,以将屋面雨水抛得更远,能够有效防止雨水对木质构件的浸渗腐蚀。每重院落的屋面,在组成天井的角沟处,都用烧造有“王”字的虎头瓦当。屋脊用精美的彩色瓷片起线,做各种花纹图案,两端微微起翘。脊上安装陶制仙人及灵兽,中央雕花草、仙人,或饰仙山琼阁等。整座建筑及其雕刻艺术民俗特色浓厚。
(三)独具匠心的装饰艺术
大院四进院落,规模宏大,装修精细。造型轻巧典雅,玲珑活泼,空间开敞流通。椽子、屋檩、斜撑饰以土红,板瓦粉白;檩以冷色为主调,青绿彩画,间描金色,余皆为沉重的黑色。色彩内外迥异,对比强烈。
图七 右云驼题庚寅年,雕二公鸡,背面、麒麟吐水
图八 左云驼题庚寅年,雕三羊,背面骟翅雀鸟
大院在建筑装饰题材体现“吉祥”的艺境,建筑用料考究,装饰精美,花窗隔扇图案精巧,式样繁多,琢工精湛。镂空雕刻荷叶莲蕾、花瓣联珠,以及浮雕瓶花、山水、盆景、仙灵鸟兽、吉祥文字等。特别是镂空透雕的“双狮解带”、“麒麟护子”、“双狮戏彩”、“龙凤呈祥”等装饰性古典题材,工艺水平高。其门楣与花窗上雕刻奋展双翼的蝙蝠(图六),撑弓雕刻撒蹄飞奔的野鹿,伫立青松的仙鹤,欢腾雀跃的喜狮,云托上蝙蝠、野鹿、仙鹤、喜狮图案,暗隐“福”、“禄”、“寿”、“禧”之意,与正堂屋大门上雕刻的"暗八仙"等图案具有极强的象征性和寓意性,体现了装饰艺术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具有较高的艺术与文化价值。
图九 篆体“寿”纹圈
(四)浓厚的民俗寓意
宅院的主人或建造者构思巧妙,寓意深刻。宅院的设计和建造者巧妙地将房屋建造日期隐刻其中,故杨宅修建是有准确历史根据的。将鸟兽图案所表达的内涵巧妙隐藏于建筑构件内,能够从动物的使用中理解寓意深刻的含意。前厅大门安装的门楣,浮雕五只从祥云中飞降而下的蝙蝠,寓意“五福临门”。在第三进院落檐廊下的云驼,四周浅雕饰祥云纹,正面中一圆圈的小方块里分别刻有:“庚寅年(1890年)建”日期。右边的云驼内正面圆圈雕刻有两只公鸡,背面雕饰“麒麟吐水”图案(图七);左边的云驼正面圆圈雕刻三只昂首的羊,背面雕饰一骟起羽翅雀鸟(图八)。两只公鸡“寓意公鸡打鸣,是好的一日开始”。麒麟是吉祥神兽,主太平、长寿,在民间生活中常常以它的珍贵祥瑞和灵异出现,寓意主人地位崇高,用麒麟的高洁祥瑞赞颂拥有者的高贵品质。在古代,“羊”又被当成瑞兽和吉祥物,在民俗文化生肖符号干支排在第八位即“未”。即使现代文明的今天,羊始终伴随着人类,所承载吉祥美好的象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杨守鲁在重庆开设“川源通”商号,在建筑云驼雕刻三只羊,继承与弘扬其祖上杨世绥“杨三泰”的商号老字号,其寓意十分明显,即“三羊开泰,万事如意”。房宅正房两扇大门上分别刻双环一个篆体“寿”纹圈(图九),寓意太阳与月亮,希望他这座建筑吸收日月的精华,与天地共存。大门的腰华板刻有“暗八仙”图案。如:铁拐李的葫芦,蓝采和的提篮,吕洞宾的长剑(图一○)、韩湘子的洞箫(图一一)等。显然房屋主人是希望得到道家神仙的护佑。
图一○ 暗八仙吕洞宾的长剑
图一一 暗八仙韩湘子的洞箫
(五)体现民俗信仰的数数运用
大院第一道和最后一道大门的门栓插销都用铁器打制而成,其形如三国蜀汉大将关羽所使用的青龙偃月刀。院中又辟大门108扇。这不是巧合,而是精心设计,有意安排。《七修类稿》(雕琢精美的云托)中说“扣一百八声者,一岁之意也。盖年有十二月,二十四气,七十二候,正得此数。”
佛家认为“一百零八”是佛的象征,不论口念一百零八遍经文,拨动一百零八颗念珠,敲一百零八钟,建一百零八座寺庙,都是对佛的最大虔诚。《易经》上曾说,九有极高,吉祥之意。九的十二倍数便是一百零八,而十二便是一年的十二个月,同时,也代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且水浒梁山又有一百零八位好汉。显而易见,杨守鲁的寓意是用佛教和道教的“护法神”关羽来守卫前后大门,门扇又设九的极高吉祥之数,置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来把守,以此希冀年年吉祥,岁岁平安。可谓寓意深刻,体现十分浓厚的民俗文化特色。
大院深深深几许。田坝大院里,凡居家所需的卧室、厅堂、绣楼、马厩、厨房、水井以及花园等无
不完备,四周建高大的驼峰状风火墙。具有高雅清秀,美观大方,配套齐全,寓意深奥,幽静闲适等特点。
建筑的布局、遵循礼制、设计、雕刻题材、装饰内容、数数的运用、浓厚的民俗寓意等无不是民俗文化的精髓。是体现我国民俗文化传承建筑的代表之作。
杨氏民宅是我国西南地区迄今为止所发现的规模最为宏大,保存最为完好,设计最为规范,装修最为考究的清代民居建筑。早在土改时期,我国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就曾考察双江民居,倍加赞赏,称其可与北京什刹海贝勒府第媲美。被参加全国第二届民居学术研讨会的代表誉为“难得一见的清代民居”。中科院院士齐康在考察双江历史文化名镇时说:“千万要把宝贝保护好”[7]。对双江古镇杨宅等历史建筑的保护寄予了深切厚望。
[1]贡生,考选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的称为贡生。
[2]布政使司理问:布政使司为一省的最高民政机构,于布政使署中设理问一人,掌勘核刑名,为从六品。
[3]丁艾著《爱我潼南》,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4月第一版,202页。
[4]《重庆文史资料》,《重庆名人故居》,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65页。
[5]潼南县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印《杨闇公故里双江镇》,1992年3月,65页。
[6]梁树英《潼南双江镇田坝大院建筑初探》,《南方建筑》2008年2期。
[7]姜孝云《中国建设报》,2000年1月31日第一版。
(作者工作单位:重庆市潼南区文物保护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