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贺
【摘要】在幼儿活动的项目中,晨练是较为重要的,不仅能够使幼儿可以锻炼身体,还会增加幼儿与教师沟通时间,但是,目前部分幼儿园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地位,学生只能听从教师的指挥,这样,学生的动手能力就无法得到培养,很难激发学生进行主动学习,长此以往,幼儿教师教学水平就会下降,所以,幼儿教师应该重视学生晨练过程,采取有效措施与幼儿进行互动。
【关键词】幼儿 晨练活动 师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247-01
幼儿的晨练对其自身体质的增强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是教师与幼儿沟通的最佳时机,所以,教师应该在晨练过程中,以提高幼儿晨练效率为目的,引导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到互动中,安排学生与教师共同制作晨练所需要的用具、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其参与活动兴趣,这样,才有利于教师培养学生良好运动习惯,为其发展奠定基础。
一、幼儿晨练师生互动优势
1.可以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幼儿教师在晨练活动中与幼儿进行互动,可以使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研究与创新,教师会在与幼儿互动过程中,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善。同时,教师为了幼儿的发展,还会对晨练活动进行探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善晨练内容、更新晨练方法等,在此过程中,教师会与幼儿共同提高自身素质,使自身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2.增强幼儿的运动技能
据相关教育学家研究表示,幼儿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意识的形成取决于外部因素,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对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进行记忆,在其运动过程中,可以在大脑中形成较强的技能记忆,这样的结论表明,幼儿在晨练时,与教师进行互动,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在晨练过程中,教师对幼儿进行单一的指导是完全不足以让学生形成运动技能的,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共同练习,适当的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师要采取良好的方法,培养学生对晨练的兴趣与积极性,使其可以更好的参与到晨练中。
3.有利于提高晨练效率
在幼儿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是双面的活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是较为重要的,也是教学的基础。其中,晨练就是幼儿不可缺少的日常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的注意到幼儿运动能力不足的缺点,要重视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与主体性,使幼儿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下成长。在此条件下,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互动时,会为了提高学生的运动效率,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师与幼儿互动的效率是以幼儿能否在脱离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进行有效的活动,这样也是幼儿园对教师进行教学评价的参考条件。在这样的条件下,教师与幼儿的互动有利于提高晨练效率,培养学生的各种运动技能[1]。
二、晨练活动中师生的互动策略
1.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幼儿晨练过程中,运动器材是主要的活动工具,在幼儿时期,晨练中运动器材的辅助,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参与度,还能够对其进行身体的锻炼,此时,教师要意识到运动能否对幼儿有着教育以及提升兴趣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要重视运动过程的安全保障。教师要想提高晨练师生互动效率,不仅要使用幼儿园引进的运动器材,还要与幼儿共同动手制作运动器材,教师带领学生搜集破旧的可再利用的材料,师生一起研讨运动器材的制作事宜,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幼儿对运动的兴趣,还能够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使其可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2]。
2.重视器材的准备工作
在晨练之前,教师要对运动器材进行准备与摆放,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环节与学生进行互动。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进行运动器材的摆放工作,在摆放之前,教师安排幼儿参与到器材摆放计划的制定中,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教师采取较为合理的建议,安排学生对运动器材进行摆放,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积极性,还能够培养幼儿的创造性,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活动相比,学生更容易被自己主动提出的意见的执行所吸引,所以,教师在与幼儿互动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3]。
3.重视晨练过程中的互动
在幼儿参与晨练的过程中,通常会出现一种活动器材使用的人数较多,而另一种活动器材几乎没有幼儿使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能对幼儿进行指责,而是要更好的引导幼儿参与到其他运动中。同时,教师还要对幼儿之间进行协调,引导幼儿进行相互合作与沟通。当幼儿在晨练中出现错误时,教师要给予鼓励与正确的引导,重视学生的自尊,保证幼儿在晨练中的学习质量,提高师生的互动质量。
三、结语
在幼儿晨练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活动特征,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采取有效的方式鼓励其参与到活动中,在体现幼儿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幼儿的自身个性,使其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贾琳琳.多效互动促进幼儿开展晨练活动[J].江西教育,2015(12):94.
[2]牟雅静.晨练“嘉年华”——大班开放式户外晨间活动初探[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80):52.
[3]刘湘.师生互动的幼儿美术教育课堂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3(31):181-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