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继新
【摘要】数学是高抽象性学科,其知识从了解到内化是一个复杂、深入的过程,在教学推进中,单单着重于理论研究是不够的,要回归于现实,关注学生的实际接收程度,重视学生的现实需求,让每一步课堂教学都有所收获,形成现实与理论的科学结合,赢得教学质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 现实性教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160-02
新课程改革将课堂教学的“现实性”推向了教学目标前沿,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学科和科学探究性学科,更应当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充分审视,响应“现实性”倡导,在关键的数学入门学习时期,将学生们引领向更踏实、更具个性特点的数学学习之路。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性主要在于怎样将数学的抽象性有效化解,为学生提供符合认知心理的现实性学习方向;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学生能够贯穿知识表面,得到现实性学习思维,掌握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着眼生活,让学生从现实感知中探究
在很多学生印象里,数学由抽象的公式、概念、数据等组成,而忽略了其趣味性与生活性。事实上,数学由生活中起源,并广泛服务于生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生活化引导是极其重要的现实性教学因素。对小学生来说,生活元素能够让他们更直观地消化知识,以熟悉的生活感知为基础,积极主动地深入探索。如今的数学教学中,虽然生活化引导已经全面展开,但真正做到现实收获的却并不多,教师要突破形式障碍,调动起学生的全方位感官,去体验生活,完善知识与生活的结合。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克和千克》时,教师课前安排了材料收集任务,让学生从家里带回能表示克和千克的日常物品。这些物品五花八门,有500克的洗衣粉,120克的饼干,1千克的食用油等。进入正式课堂教学,教师让学生们互相交换物品,掂一掂重量,观察一下大小,并用电子称进行称重体验,比较一下克和千克有什么具体不同。跳出了刻板概念的束缚,学生由亲自寻找生活元素、带入生活情境的现实感知过程中,轻松地完成了知识探究,深化了知识印象。
二、关注过程,让学生从现实生成中吸收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注重的往往是结果,急于将知识快速灌输给学生,反而容易将学习的过程抛之脑后。学习本就是一个富有变化、点滴积累的过程,只有正确对待学习过程中的生成变化性元素,才能让学生完成实实在在的知识吸收。
1.增强交流,了解学情
长久以来,数学课堂教学都呈现出“教师独讲”的僵化教学模式,教师作为知识传递者理应掌握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但却不能脱离了教学实际,剥夺学生的学习主动权。毕竟,学生的理解程度、思维难点等才是现实的学情,只有全面了解了这些内容,教师才能有所应变、改善,而不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走到底。对此,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增强课堂交流,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形成师生间的切实沟通,从而最大限度完成知识吸收。在这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表达,敢于质疑,反映出自己的真实学习水平。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在初步的知识导入后,教师让学生们讨论小数的特点,在正常交流过程中,有学生提出:“1.0也是由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小数点组成,这是不是也算小数呢?”这让教师感到意外,同时也意识到学生的思维偏向,因此,不仅没有武断否定,而且还引导学生们利用分数和小数的关系进行深度分析交流,让学生的问题得到满意的释疑,让知识吸收在细致的过程中越加稳固。
2.正视错误,积累经验
学习的现实性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还是不断纠正错误的过程。对数学这样灵活多变的学科来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十分常见的,只有在错误的经验中吸取教训,才能够留下深刻的知识印象,建立起正确的学习思维。然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却对学生的错误采取了消极的态度,要么严肃否定、斥责,要么轻描淡写、故意避开,殊不知,要正视学习过程中的错误,积极地去解决、导正,才能够让学生的知识吸收效果更加切合实际,更具经验价值。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们用多种算法计算24×12,并先举例:把12分开,先用24×10,再用24乘余下的2,最后两个结果相加得到288。多数学生受到启发也正确完成:20×12+4×12=288计算。但也有学生的方式是:20×10+4×2,对这样的错误,教师耐心地分析了个位数与十位数的意义,让学生明白了数位的理解错误,并鼓励学生其思维方向是可行的。最后带领学生一起得出了20×10+4×10+2×24=288的正确算法。正视数学教学中的错误,能够让学生彻底理清思路,踏实地完成每一步知识吸收。
三、体现层次性,让学生从现实需求中提升
如今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教师的教学计划往往只能在一部分学生身上体现作用,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基础、接收能力等差异问题。这样一来,课堂教学便偏离了现实性,不少学生得不到真正的需求解决。在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人性化教育时代,学生的切实需求才是课堂教学的计划基础,教师要建立起教学分层意识,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让不同学习状态的学生都能进入切合自己的学习进度,在符合自己的学习需求引导中取得提升。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图形的运动(二)》时,教师发现学生的知识接收程度拉开了差距。于是,教师在操作实践中安排了不同层次的内容,让知识接受度稍弱的学生在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几个图案中画一画,判断出对称轴最多的一个;让知识吸收能力好的学生直接画出能使大小两个圆有无数对称轴的画法。前者着重于概念巩固,而后者却更能引导思维发散。分层教学,让学生获得了现实性的知识提升,让学习需求在细化中引导到位。
在当今倡导多样化教学理念的改革背景下,教学理论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索引,但不同教学环境、目标、基础下,课堂教学的现实性也不应被忽视。教师应当从学生心理、实践效果、价值体现等多方面考虑,让小学数学课堂,能够最大限度为学生完善方法引导和能力挖掘,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收获学习成果。
参考文献:
[1] 于芳.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性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2012.
[2] 武友松.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