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培养小学生数感

2016-04-19 04:57王丽鸿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6年3期
关键词:强化数感运用

王丽鸿

【摘要】数感是学生基本的数学素养。学生学习和计算不只是学习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数和运算的实际意义,用数及其关系表达和交流信息,用数的观点来解决现实问题。因此,帮助学生建立数感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数感呢?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小学生 数感 诱发 培养 运用 强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136-02

什么是数感?《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中指出:数感的具体体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其实所谓“数感”,就是对数学的感觉、感受乃至感情。正如球类运动员要打好球必然熟悉球性,游泳运动员要有良好的水性,搞音乐的人要有良好的乐感一样。小学生要学好、用好数学,就应该具备良好的数感。在数学活动中,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学情境能反应迅速、准确、和思路简缩,能自然地运用最优化的解题策略。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生活中培养数感

荷兰著名数学家和教育家弗雷登塔尔教授曾说过:“要从学生的生活中发现并创造数学。”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充满了好奇、想象。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去探索。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就存在于周围生活中,发现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释现实中的数学现象,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而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例如:认识“0”。

启发学生自己说出在日常生活中在什么地方见过“0”。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我的直尺上有0”;“钱上有0”;“电话上有0”;“车牌号和门牌号中也有0”;“在一些比赛的比分上见过0”;“在温度计上见过”…… 最后拓展应用,你能用0说句话吗?

游戏:写0比赛。这样学生便直观体会了“0”,甚至理解了“0”除了表示没有这层意思以外,还有在尺子上表示起点,与其他数字组合起来在货币、比赛得分中用来表示大小;在电话上组成号码、车牌及门牌中组合为车牌号、门牌号;温度计上表示分界点……学生快乐并深刻的认识了“0”。

再例如:克和千克的认识、长度单位的教学。

为了让学生感受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让学生准备了一些1克和1千克的物体,掂一掂,初步认识了1克和1千克的大小。接下来让他们充分联系实际,寻找生活中还有什么哪些物体分别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一袋盐重500克,一袋面粉重50千克……粉笔、尺子、橡皮等细小物品用“克”作单位。体重、车的重量、一些水果等大或多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

在教学长度单位时,可通过让学生联系上体育课时跑50米、100米、800米的距离;量自己的身高;两手伸开的长度;数学书的长和宽;楼房的高;兰州到北京的远……充分联系了实际,感知并认识了厘米、分米、米、千米,甚至区分出它们的大小关系。

通过这些启发,并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去学习数学知识,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

二、操作中培养数感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兴趣。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激起学习的愿望,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机智。

在教学平均分时,将准备好的一些糖果,分别分给了各小组(每小组4人)8块糖果。要求他们自己将这8块糖果分给小组中的每一位成员,看看哪一组分的最合理。然后每个小组都来汇报是如何分的。分的结果有:“3块、2块、1块、2块”;“4块、3块、2块、1块”;“1块、1块、2块、4块”;“1块、1块、1块、5块”;“2块、2块、2块、2块”,自然每人得到2块糖果的小组成员脸上洋溢着笑脸。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很容易明白了平均分,以及为什么要平均分,理解了平均分的意义,间接的运用到了数的运算,体现出了潜在的数感。

三、运算中培养数感

费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 学习运算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而不是单纯为了计算。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体验到同样一个题目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样一个算式也可以有不同的算法,得到答案的方法可能不止一种,结果也并非只有一个。

例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设计了并拓展了这样一道题目:学校有50盆花,每6盆摆成一组,可以摆成几组?学生知道如何解题运算,关键在答语“可以摆成8组”,明白剩下的2盆花不够摆成一组。在拓展延伸这道题目:学校有50盆花,每次运6盆,这些花需要运几次运完?这个问题就不是简单地计算50÷6=8(组)……2(盆)就可以解决的。学生体会到商8和余2的意思,剩下的两盆花也需要运一次,所以是8+1=9(次) 答:这些花需要运9次运完。

再如:5名小朋友去公园游玩,每张门票8元钱,带了40元钱够吗?学生发现这道题目有三种解法:

5×8=40(元) 40元=40元 所以带40元钱够了;

40÷5=8(元) 8元=8元 所以带40元钱够了;

40÷8=5(张) 5张=5张 所以带40元钱够了;

学生在探索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会切实了解计算的意义和运算的结果,逐步学会数学地理解和认识事物,既掌握知识、又增强数感。

四、估算中培养数感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很多地方用到估算,而不需要精确计算。因此,在引导学生探索估算的思考过程和方法中加强估算教学,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并从中体会估算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

估算教学的基础是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省略尾数时,有“四舍”和“五入”两种情况,如:52×68≈ 中就将52看成50,68看成70,分别运用到了“四舍”和“五入”。

再如:妈妈带小明去超市买东西,买了糖果需要18元钱,买可乐花了8元,买饼干用去22元钱,一共带了50元够吗?

每排32个座位,一共有28排,有90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下吗?

许多学生不用笔算就能得到答案,为什么学生立即会得到答案呢?这里就运用到了估算的方法,体现出了估算的思想和意识,18、8、22看成20、10和20,看到32和28,就会想到30乘30口算出结果900,所以答案脱口而出。

学生在解题的同时联系生活情景,从中体会到了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题目顿时变的鲜活起来,学生有了兴趣,进而培养了数感。

培养与发展数感是为了让学生能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判断与解释。但是数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一个渐进、沉淀、积累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努力钻研教材,帮助学生建立数感,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悟中,发展数感。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费赖登塔尔:《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中译本扫描版.

猜你喜欢
强化数感运用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数感
强化公立医院绩效管理的思考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基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强化纪检监察工作分析
强化电力安全管理执行力的探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巧估算 妙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