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文化对作业功能的影响及其对策

2016-04-18 16:13许晓莲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效果有效性

摘 要 由于科举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形成了浓厚的考试文化。这种考试文化在价值取向、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备考方式上呈现出典型的应试特征。以应试为导向的考试文化使作业的发展功能窄化为服务于考试的工具,在作业的目的、偏向、形式和方式上也呈现出应试特征。在考试文化背景下,要使作业功能发挥作用,需要转变教师的考试观和作业观,应加强作业功能的科学研究,改革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以落实作业的发展功能和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关键词 考试文化 作业功能 有效性 效果

在悠久的科举制度影响下,我国形成了浓厚的考试文化。考试文化与当前社会上功利化的教育期望相结合,使我国教育在改革中日益表现出应试教育的趋势和特征。这种应试教育倾向对国家制定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有所偏颇,致使学生为了应试而学习,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容易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本文针对当前普遍关注的“学生作业负担沉重”问题,聚焦考试文化背景下作业功能的影响,在深入分析考试文化影响原因的基础上,探讨了实现作业目的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一、考试文化概观

1.考试文化的特征

考试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它依附于考试制度而存在,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出一定的时代性、民族性、继承性、选择性和导向性[1]。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根植于人们内心深处的考试文化越来越具有功利性,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育的目的、过程和方式。人们越来越注重教育的短期效益、经济效益和少数可量化目标,使整个教育打上了“考试”的“烙印”,形成了以“考试”为中心组织和建立起来的高效运转的应试教育制度、体制和机制。

(1)价值取向上,考试具有选拔性、竞争性、功利性

考试的功能在不同的层面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对政府来说,考试是选拔人才、进行社会管理的工具;对社会来说,教育是人才分流和社会分层的工具;对个体来说,考试是改变人生、命运发展方向的重要途径。通过考试,优胜者可以获得相应的证书或文凭,也就意味着获得了进入特定职业的通行证;相反,失败者就丧失了相应的机会。这种由考试直接选拔带来的高利害关系加速了人们对考试结果的竞争和对考试功利性的追求。因此,考试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竞争、选拔的角色,而且越来越具有功利性。

(2)考试内容上,考试注重知识考查,忽视能力

由于考试具有高利害性,因而人们特别强调考试内容的客观性、公平性、公正性、可量化性、可操作性。由于能力特别是综合实践能力相比于知识来讲,具有复杂性、内隐性、概括性,因而难以用书面考试的方式进行精确的量化检测,所以越重要的考试越注重知识的考查,有些试图对能力进行测试的考题也主要是通过增加知识性问题的难度和数量来实现对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3)考试方式上,以书面考试为主

考试内容的知识性、客观性和评价方式的客观性决定了考试方式以书面考试为主,且考试题目也往往以可量化的选择题、填空题等客观性问题为主。当前,虽然人们开始认识到客观性试题的局限性,开始增加面试、演示等其他考试方式,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以书面考试为主的大趋势。

(4)备考方式上,考试范围的局限性

一般情况下,每一种考试要考查的知识点是有限的、确定的,试卷的结构、题型等是客观的、确定的,考试的时间是确定的,题目的难度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要提高考试的区分度,从众多的考生中选拔出少数所需要的“人才”,就只能通过增加题目的数量来实现。对于这种类型的考试,考生在考试范围内进行大容量和高强度的强化训练,这种方式无疑是教师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最有效、经济的手段。因此,“题海战术”成为大部分教师和考生在短时间内提高考试成绩的“法宝”。

2.考试成为文化的表现

(1)考试被人们普遍信奉

考试制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因为人们相信,“择优录取”的考试宗旨体现着社会公平和教育公平——无论身份和地位如何,只要在考试中成绩优异就有机会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或工作岗位。因此,考试被看作是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并被普遍信奉,考试成绩被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指标,成绩优异的学生会得到同学崇拜、教师爱戴、家长宠爱、亲朋夸奖和社会认可。

(2)考试成为一种教育风尚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一种尊敬和羡慕考试“优胜者”(状元)的传统。当前,考试成为人们获得学习资格或工作资格的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无论是学习资格的获得、社会职位的获得,都需要通过考试来区分求学者在能力和身心素质上的差异,并以考试结果作为选拔的重要依据。考试不仅成为社会公认的分配教育资源和选拔优秀人才体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而且已成为伴随个体成长和发展的一种风尚。

(3)考试深刻地影响着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

考试对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首先,对于学校来讲,考试结果——升学率,不仅直接影响学校的生源和声誉,也成为政府对教育资源进行分配的主要依据。其次,对于教师来讲,考试结果——班级成绩,是学校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也是教师评优、评奖的重要依据。再次,对于学生来讲,考试结果——考试成绩直接影响考生能否升学、就业等切身利益。

3.考试文化形成的原因

(1)传统文化的影响

自从“科举取仕”制度创立以来,考试就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客观、公平、公正的形象。“考试面前人人平等”已经成为一种信条。在古代除了有特殊规定或条件的少数人之外,任何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参与考试进行公平竞争,获得功名、地位与权力。考试给最底层的人们提供了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机会,这种思想逐渐成为整个封建社会读书人的精神支柱,并延续至今。在历史长河中,考试制度虽几经变更,不断改革,但作为一种传统,考试文化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深植于人们的价值观念内部,一直延续至今。

(2)现实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

伴随着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不仅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而且初步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使人们的受教育水平和文化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在教育领域,社会经济发展对考试文化形成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教育经费投入的有限以及由此产生的学校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人们对升入优质学校的激烈竞争,而竞争的方式主要是考试。另一方面,经济发展的技术含量不高以及行业待遇的不平衡,导致大学生就业走入困境,这种就业竞争向前传导,使得学生越来越重视考试成绩,希望能够有机会升入具有就业竞争优势的重点学校。

二、考试文化对作业的影响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社会竞争的加剧,考试文化日益呈现出功利化倾向,不论是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还是学生家长,更多地关注考试的结果,更多地考虑短期利益,而忽视考试对学生长期发展的影响。不同于社会中的一般性考试,学校教育中的考试主要功能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其次才是选拔优秀人才。特别是在尊重多元文化、注重个性发展和突出知识创新的信息时代,教育的核心任务是育人。然而,功利化的考试文化反映到学校教育中,形成了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一切为了考试的应试文化和应试教育,使现代教育及教育的各个要素呈现出异化现象。

当前,备受关注的“学生作业负担沉重”问题本质上是考试竞争的一种必然结果,也是教育异化在作业上的反映。作业的本义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进行的相关活动,其基本功能是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技能的熟练程度、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等。但在应试教育中,作业的主要功能是提高考试成绩,服务于功利性考试需要的工具、手段,具体表现出以下特征。

1.作业目的为提高应试技能

从作业目的看,提高应试技能,在考试中获得高分数是唯一目的。如果学生不能在考场上发挥出自己的学习水平,很可能因1分之差而失去某些机会,或者在重点学校录取时交付高额的费用,所以,学校、教师和家长都重视学生的应试能力。学生通过作业完成了对知识的获得、编码、储存、提取和使用等一系列认知操作,能够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智技能,并不包括各种实践操作能力、交往能力、礼仪道德等其他重要素质。因为这些素质很难进行量化考查,因而被排除在应试内容之外。教师布置的作业一般以考试内容训练为主,以满足考试需要,这也使得“考试充当着知识教育最有效的指挥棒”[2]。结果,学生为了考取高分,无奈接受沉重的作业负担,学得非常辛苦,但在教学过程中逐渐被培养为掌握各种应试技巧的“考试能手”,而不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2.作业布置注重作业数量

从作业布置的偏向看,教师布置的作业具有数量大、重复性问题多,而针对性弱、代表性差、思维量小的特点。根据调查,“小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日平均时间为1.5小时,初中生日平均时间为2.5小时,初三年级学生的日平均时间超过了3个小时”[3]。一些学校的日平均作业量超过国家规定时间的2~3倍。许多教师盲目地认为“过度作业”的效能,“在学生掌握一个学习内容后适当增加一定数量与幅度的超额练习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4]。在布置作业时,许多教师注重作业训练频数而轻视作业的针对性,如:作业内容不是与教学内容匹配,而是与考试内容匹配。尽管布置的作业对提高学生的应试技能可能有一定的效果,但对学生的发展来说却是片面的。

3.作业形式偏重书面作业

从作业形式看,教师布置的作业主要为标准化书面作业,而缺少活动性作业、实践性作业和开放性作业。由于考试主要采用笔试的形式,因而以服务考试为目标的作业通常是书面作业、有标准答案和特定解答模式的作业,以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准确地作答,并方便于教师客观、公正地批改和评分。即使那些需要动手操作的实验技能,比如物理实验,在通常的考试中只考理论原理和实验操作步骤,因此,学生的作业只需要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即可,不需要动手操作。

4.作业方式侧重重复训练

从作业方式看,学生对作业普遍机械模仿教师的范例,缺乏深入的思考作业。受行为主义“强化”理论的影响,部分教师把学生做作业的过程简化为“刺激—反应”的联结,主张通过作业控制学生的学习行为,侧重于反复的、机械的训练代替对知识的理解、内化和掌握,强调对知识结论的接受和记忆。

三、提高作业有效性的策略

1.正确认识作业功能

作业的功能是由学习的目的和任务决定的,而学习的目的和任务在理论上主要是由当前我国的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决定的,在实践中主要是教师教的水平和学生学的水平决定的。从理论上说,作业应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发挥育人和发展功能;而在实践中,作业却背离了素质教育,服务于应试教育。从短期看,作业功能应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具体来讲,作业对学生的学习应该有价值、有效果和效率。从长期看,我国的社会竞争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知识竞争、学历竞争会逐渐被能力竞争所取代,相应地,考试目的最终使作业效果走向以育人为目的的发展道路上去。

2.考试文化背景下取得作业效果的途径

(1)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

考试内容的确定性和考试形式的客观性是影响作业价值取向的直接原因,改革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可以促使作业对学生的发展功能。为此,教育者应在充分研究考试制度、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的基础上稳步推进转型,使考试内容更全面、考试形式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例如,增加理解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的考查;减少客观性问题的数量,适当增加开放性、探究性问题;尝试建立综合性评分标准和评价规范,使考试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加强对作业探索,提高作业效能

作业的设计、完成、批改、评价与反馈对提升作业的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是复杂的心理活动,主要是迁移的过程和克服遗忘的过程。作业效果的提升主要反映在学生的迁移能力和遗忘的减少。人们对作业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认识,目前还处于探究阶段,教师要不断地探索作业在教学中的价值。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教师怎样安排预习作业才能促进学生对新旧知识的顺应与同化;怎样安排复习作业抑制遗忘,促进对先前内容的保持;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另外,学生完成作业需要时间和量是多少才是最佳;作业过程中,集中完成作业与分散完成作业对保持知识有什么样的影响;作业的形式有哪些等都需要教师去研究;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根据遗忘规律培养学生反馈作业结果等都需要教师去探索。

(3)正确利用考试和作业的功能

在考试文化的背景下,教师要认清考试的主要功能测验或选拔,作业的主要功能是巩固、检查和评价等。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和发展观,充分认识到考试和作业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式,不是教育和教学的目的,不能一切围绕考试让学生完成作业,也不能以作业代替教学,更不能将作业作为考前练兵,要科学处理好教学、作业、考试与育人的关系。

一方面,教师应从自身做起,从发展的视角重新审视作业内容和形式的有效性,减少作业的数量,提高作业的质量,树立发展有效作业观。有效作业是适合学生学习的作业,具体来讲就是“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基于预定的教学目标与学生学情,师生共同按照有价值、有效果、有效率的要求,能动地开展作业的设计、布置、完成、批改、反馈等一系列作业活动的过程”[5]。另一方面,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引导学生转变传统的作业态度和作业方式,使学生能够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中实现全面发展。教师应加强对作业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围绕知识去思考问题,通过分析问题去探究方法,通过方法去反思知识和问题之间的联系,在反思中实现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而不是简单地模仿教师的讲授完成问题的解答过程。比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会如何确定问题中的关键词、句、式,如何挖掘题设中的隐含条件,如何发现解题的突破口,如何实现问题的转化或分解,如何进行解题后的反思和总结等,使学生能够在作业中实现对作业问题所含的思想、方法的提炼,实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邢秀茶,何俊华,等.考试文化、成功文化到主体发展文化——学校文化样态现状与展望[J].全球教育与展望,2012(7).

[2] 孟建伟.从知识教育到文化教育——论教育观的转变[J].教育研究,2007(1).

[3] 吴文刚.试论传统学生作业的弊端及其改革措施[J].江西教育科研,2003(11).

[4] 郭红霞.论教师的作业哲学[J].上海教育科研,2012(8).

[5] 许晓莲,陈佑清.有效作业的影响因素及实施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15(10).

【责任编辑 关燕云】

猜你喜欢
效果有效性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提高幼儿美术活动有效性的支持策略
如此外墙,防水还扛得住么?!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高三数学复习课堂有效性初探
灵动耳环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