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礡
美好事物总伴随高价,春宵一刻、佳人一笑都是如此,可是美国西雅图的本杰明·罗格威(Benjamin Rogovy)不这么想。在他的网站“用钱祈祷(Pay for Pray)”上,一个愿望的标价是9到35美元。
选择价钱、填好信用卡信息,没人知道愿望是否真的到了上帝耳边,不过真金白银倒进了本杰明的口袋。从2011年到2015年,12.5万用户在这里许下四十多万个愿望,他从中赚了700万美元。
名义上,神父约翰·卡尔森负责整个网站——在维基百科上,有8个名人共享这个普通的名字,包括明尼苏达州的政客、加拿大的冰球运动员和橄榄球运动员。约翰神父有自己的领英账号,标示出曾经的工作地点伯利恒,那是耶稣的出生地,也是宾夕法尼亚州的一座城市。“把愿望告诉神父,”网页的第一页这么说,如果是紧急情况,比如家人病危、被老板炒鱿鱼,神父还给你留了紧急通道,“紧急”一词用鲜明的字号标记出来。
昨天吉尔的房子差点被拍卖掉,今天执行吏就报来喜讯,银行撤诉了;玛丽生活费告罄,今天就中了1000块的乐透,可以去吃顿大餐;病危的小婴儿、弥留的老父亲在家人许愿之后奇迹般地好起来:神父将用很多笑脸填满一整个页面,隐隐暗示下一个幸运的人就是你。
填好愿望之后,神父会提一个问题:“你很想实现这个愿望吗?”没人会回答不想。“那你愿意为这个愿望奉献多少?9块、15块、25块还是35块?”“好了,来填一下你的信用卡卡号。”比起《圣经》,此时信用卡更能将上帝与信徒连接起来。最后,神父会询问你是否得到“持续不断的祝福”,如果接受,那你就要为这份祝福持续不断地付钱了。
最开始,9块钱的愿望像是火星上的地产证,人们不过花钱买个新鲜,可是5年来,网站的脸书主页得到一百多万点赞,12万人受到吸引前来许愿,中间就有不少人动了真格。
毕竟这些愿望是花了钱的,要是实现不了,消费者必然满腹怨气,于是充满抱怨的投诉信向检察官的办公室涌去。从2011年起到今年年初,检察官一直没太在意,直到一个父亲在网站上3次购买35美元的愿望,希望能拯救弥留之际的儿子。他的愿望不仅没有实现,而且在儿子病逝很久之后,他发现网站竟然还持续向自己的信用卡收费。
这件事成为导火索。检察官发现,负责处理咨询的神父埃里克和所谓的教父组织通通不存在,背后只有本杰明·罗格威在运营网站。叫卡尔森的神父倒真有其人,因为与骗子同名,没少被自己教区的教众谴责。
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对罗格威来说,一个人就是一个团伙。以“用钱祈祷”为线索,检察官还找到了另一个网站,名叫“消费者投诉机构”,收集消费者对商家的不满。这个不到30岁的年轻人并无公职,抱怨信也不过是送向一个永远不会有人查看的邮箱。
骗子和心理学家总有些相似之处,罗格威依照许愿网站的形式,引用虚构律师的话,暗示自己会提供法律援助服务,然后让投诉者选择自己的需求是不重要、重要还是超重要,而相对应的,也是9、15和25美元的收费差价,这一次,4万人向他支付了75万美元。
如今,两个网站已被关停,罗格威将近800万的收入也被冻结。检察官说希望尽可能将这些钱退回——可惜这一次,罗格威再也找不到一个网站,能让他用9块钱许个愿望,自我安慰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