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高校在基础研究中的优势

2016-04-18 11:19殷忠勇
群众 2016年4期
关键词:资金投入科学研究优势

殷忠勇

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水平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表现,也是科技创新综合水平和质量的重要体现。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世界主要国家都非常重视科技创新和基础研究工作。在我国科学研究的组织实施体系中,高校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的有生力量。特别是,由于在组织属性、学科交叉和人才资源方面上存在的天然优势,高校在基础研究活动中必将承担着更为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当前科学研究组织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革趋势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原始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幅增强,关键领域科学研究实现原创性重大突破,战略性高技术领域技术研发实现跨越式发展。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破除当前科技体制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要求不相适应的各种情形。这些问题表现的内容和存在的原因是多角度、多层次、多元化的。总的来说,当前科学研究组织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

一是项目布局的统筹度不高。由于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分类资助方式不够完善,现有各类科技计划存在着重复、分散、封闭、低效等现象,多头申报项目、资源配置“碎片化”等问题突出。说到底,就是科技项目布局立项管理比较粗放,没有集中围绕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力量集约化实施,因而不能完全适应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提出,将根据国家战略需求、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和科技创新规律,通过撤、并、转等方式大幅减少实行公开竞争方式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数量,最终整合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等五类。

二是资金投入的精准度不高。长期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对科学研究的投入水平不断提高,但仍然存在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资金投入的总体规模和科技发展水平的正相关性还处在一个偏弱的水平,资金投入过于集中在部分科研人员和过于分散在各个政府条口等矛盾。实际上,这就表现出资金投入精准度的问题。这一问题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资金投入规模的问题,对一些具有重大价值的具体项目而言,撒胡椒面式的投入机制使得资金投入的最优规模常常得不到满足;二是资金投入的结构问题,公益性的基础研究投入水平不足,抑制了科技创新的进程;三是资金投入的机制问题,存在着管理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健全、不科学等问题。

三是管理考核的科学度不高。最显著的矛盾在于,一方面,政府资金使用绩效考核的行政效率与学术研究的一般规律之间形成了突出矛盾。如高校年底集中报销和突击花钱的现象不断,资金管理的方式造成了科研人员疲于应付而无法集中精力去从事研究活动。另一方面,导向明确、激励约束并重的分类评价标准和开放评价方法尚未真正形成,对科研人员评价过程中过分依赖和不合理使用论文、专利、项目和经费数量等科技指标的做法依然存在。上述改革方案指出,国家层面将建立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通过建立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依托专业机构管理项目等方式和步骤予以实现。这实际上对高校、科研院所改革内部的科研项目管理体制机制也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高校在基础研究新型举国体制中的传统和改革优势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引发了社会各个层次各种角度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其中饱受诟病的就是当前的科学研究组织体系以及科技、人才评价标准。现在看来,屠呦呦发明青蒿素的全部经历表明,举国体制在完成国家重大战略性科技任务的过程中仍然具有无可比拟的制度和体系优势。因而,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注重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仍然具有现实的意义。高校在基础研究组织体系和举国机制构建过程中有着巨大的优势,突出表现为传统优势和改革优势两个方面。

传统优势方面。一是组织优势。公办高校的国有属性、长期以来形成的与政府的亲密关系以及基础研究上组织目标的公益性,决定了高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和摆脱市场机制中不良因素的影响,体现出国家的意志。二是资源优势。高校特别是具有相当研究水平的高校,其学科交叉和人才集中的优势较之其他社会组织包括部分科研院所更为突出,有利于新的科学技术条件中重大科研项目的协同组织和联合攻关。

改革优势方面。高等教育领域的深入改革也可以进一步获得人才和制度等红利。一是协同创新机制正在形成。2012年,教育部、财政部共同发布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简称“2011计划”),是国家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总揽性抓手,对于融合国内外创新力量、聚集创新要素和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二是科技与教育可以相互助力。通过大力推进科技与教育相结合的改革,促进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互动、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教学团队,可以使得科学研究的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步得到提升。

因此,高校在明确办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传统优势和改革优势,建立以服务需求和提升创新能力为导向的科技评价和科技服务体系,实现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取得原创性突破,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充分发挥协同创新体制在高校科学研究组织体系中的引领作用

结构决定功能。前述“2011计划”提出在高校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创新,从最本质的角度讲,就是通过改变要素和资源的配置结构,使事物的性质和功能发生根本变化。按照“2011计划”的实施方案,充分发挥协同创新体制的引领作用,将会有力促进高校在国家科学研究组织体系中更大作用的发挥。

首先,协同创新中心具有强烈而直接的需求导向和任务驱动。在构建协同创新平台和模式时,必须面向科学技术前沿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面向行业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共性问题、面向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和面向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需求,这就决定了在培育组建、评审认定和绩效评价协同创新中心的过程中,着重体现国家和社会的重大战略需求。

其次,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必然促进高校深化内部改革。长期以来,高校内部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模式都是嵌入在学科和专业这两个体系中的,没有有效形成基于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组织结构,因而其组织管理体系、资源配置模式、人事管理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都清晰地指向学科和专业建设的内涵指标,而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必将进行科研布局、资源配置、组织管理、人事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并且改变以论文、课题、奖项为主的传统业绩表现形式,形成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制与考核方式。

再次,协同创新中心将获得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显然,这些政策和资金的汇集将有利于基础研究项目的组织实施。前述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也提出改革的范围不包含对高校稳定支持的专项资金。协同创新中心因而将有较为充分的政策空间和资金基础,研究人员将会较少受到传统管理体制和考核机制的过度干扰,集中力量实现中心建设的目标,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区域创新的战略融合。

(作者系南京中医药大学师资管理办公室主任、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 宁

猜你喜欢
资金投入科学研究优势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欢迎订阅《纺织科学研究》
纺织科学研究
矮的优势
纺织科学研究
加大项目建设资金投入,推动老区经济快速发展
画与话
路桥施工优化研究
欠发达地区农村资金投入与经济增长效应实证研究——以甘肃省为例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