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笔法构成的汉字艺术。
笔法是书法的生命,没有笔法也就没有书法,文字与书法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笔法。如同人有没有生命,就要看他能不能站立、行走、跑步,人没有了动感,生命也就停止了。文字是由笔画点、横、竖、撇、捺组成,文字的笔画是书法笔法的基础,笔法源于笔画又超越笔画。笔画的功能是构成汉字,它的作用是让人们识别事物、交流情感,创造功利价值;而笔法的功能是书写汉字艺术,即书法,它的作用是让人们感受美、愉悦情感,创造艺术价值。最早的甲骨文,是原始人识别事物,交流认识、情感的工具和符号,它开始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征程,文字的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也就相随、相应地产生了。甲骨文构成了汉字的最初形式,也创造了美:“羊”、“大”则“美”,肥硕的大羊既满足了原始人实用(吃、穿)的需要,也给原始人带来了情感的愉悦,最初的美源于实用价值中。上面说到甲骨文的实用价值是原始人认识事物、交流情感的工具,同时也是最初人类对美的创造,甲骨文的美始于文字的形象性,由此而产生线条的合理组合及其力度感,这是书法美产生的基本条件。但是文字毕竟不同于绘画,越来越抽象的线条更符合文字的实用需要,因此书法美的发展也是由越来越抽象的线条所组成。书法美的另一个要素是力度感,力度感最初源于书法线条的合理组合(平衡、对称、均衡等)以及所使用的甲骨文工具铁器和兽骨的刻划(纵深感)和之后金文的铸造术(厚重感),这都说明书法最初的美感源于功利感。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文字的形象性逐渐退化,形象性的美感逐渐转化为线条的抽象感(主要是均衡和对称),再发展到隶书,形象性基本消失,只留下“蚕头”、“燕尾”,文字也就从古代发展到近代,章草还留下一个“燕尾”,发展到草书和楷书,形象性就完全消失了,书法的美也就从形象的美转化为线条的抽象美。笔法从隶书开始也就逐渐从画转化为写,从平面运动转化为立体运动(提按)。汉字到此笔画的功能性就基本完成了。(图1——8乔何书法)
笔法一开始就融入在笔画之中,我们说,你的字写得很漂亮,这说明写字有一个漂亮不漂亮的问题,不漂亮的字也能告诉人们某种信息,但是漂亮的字不但能转达信息,而且能给人以美感。所以写一手漂亮硬笔字的人转写软笔书法就容易一些,漂亮的硬笔字我们通常也称之为硬笔书法。但是书法的特质一般是指软笔书法,我们之所以称硬笔书法,就是因为在硬笔书法中融入了软笔书法的某些特质,使硬笔书法漂亮了。因此书法的笔法有其独特性,掌握书法笔法的优劣是决定书法优劣的根本。笔法在哪里?在文字的演变过程中,从甲骨文到楷书,笔法的基本要素都具备了:笔法的力度在甲骨文中表现为“透过刀锋看笔锋”,在金文中表现为“金石气”;笔法的波势在小篆中表现为对称和均衡,在隶书中表现为起伏(提按)和流动(引带),在章草中表现为顿挫和谨饬,在草书中表现为流变和畅达,在楷书中表现为静态中的动态(“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书谱》语)。笔法的神韵则是在笔法丰富的基础上所生发出的人文和时代精神。
王羲之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是完整地、系统地将实用文字转化为书法艺术的第一人。他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博采众长,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他不仅在实践上构建了书法创作的系统,比如笔法的完整性(起笔收笔的法则、提按的变化、方圆的转换、涩润的交替、行笔的迟速等等)、结构的丰富性(奇正相协、疏密停匀、虚实相间、宾主相顾等等)、神韵的审美性(如曹植《洛神赋》所云:‘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若轻云之蔽日,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而且在理论上勾勒出书法美学的纲领:比如《自论书》以“意”论书“顷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这是魏晋美学思想的重要特征;《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用“心意”统帅“本领”,提出了艺术构思的高下,决定了艺术技巧的优劣的重要思想;《书论》提出“不贵平整安稳”,对文字与书法的特征作了重要的区分;《笔势论》进一步分清了文字与书法的不同结构:“夫学书作字之体,须遵正法。字之形势不得上宽下窄;不宜伤密,密則似疴瘵缠身;复不宜伤疏,疏则似溺水之禽。不宜伤长,长则似死蛇挂树;不宜伤短,短则似踏死蛤蟆。此乃大忌,可不慎欤!”
王铎之所以能超越前人,不仅是因为他所处的时代和个人的经历所致,而是他比前人和同时代的人更注重对传统的继承,他的继承不仅有理论的如他的书论《文丹》,创建出独具一格的书法崇高美学。而且有文化的,如可观的诗画创作,而最为突出的是他不间断地临习前人的作品,范围之广,数量之多是前所未有的。
王铎的书法,是从二王、颜、柳、旭、素、米、黄诸家提炼而成,并拓展和丰富了书法的技法,其风格融入了前人的多种风格,追求古典的书法精神,又不断推陈出新。他尊羲献、溯篆隶、取唐宋,将各代书法精华纳入其中。同时在用墨方面也突破了前人,成功地使用涨墨法,这就更增加了书法的作品的神采,而自成一家。他以骨力洞达、流动多姿、变幻无穷而驾御书法的结构和用笔,使书法作品产生出强烈的运动感和迸发力,达到了前无古人的字法造势特征。
什么是书法的现代性?走西方抽象派绘画的道路?突破汉字的笔法和结体,走非汉字的道路?或者将传统书法粘贴拼合,走书法造型的道路?这样的探索,从80年代至今,已有数十年的时间了,看来成效甚微,道路越走越窄。问题很简单,书法是汉字艺术,远离了汉字,抛弃了汉字,还有书法吗?其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现代性,王羲之、颜真卿、王铎,他们的书法不都体现了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现代性吗?晋之“韵”,唐之“法”,明清之”意”不正是各个时代的现代性吗?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积淀越来越深厚,现代性的内涵也就越来越丰富,因此后人只有用超越前人的积累和胆略才可能超越前人,这里没有捷径可走。
曹利华简介
曹利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1937年1月24日出生。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师从著名美学家蒋孔阳先生学习美学和文艺理论。创建首都师范大学美学研究所,并任所长。
1986年出版《美学基础知识》,获1987年北京市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87年出版《美育》,被中国教育电视台拍成10集美育电视篇。之后北京电教馆根据这两部著作,拍成《美育之光》在学校播放,之后,又在北京电视台播放。1989年至1991年主编《应用美学丛书》(8本)相继出版。1992年出版《美学基础理论》,该书被教育部推荐为大学美学参考书目之一,多所大学将其作为教材;同年出版《中华传统美学体系探源》,当月新华每日通讯作了报道和推荐。参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重点教材《大学美育》。主持编写北京教改项目——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教材《高校美育多媒体系列教程》。2009年出版《书法美学资料选注》(与乔何合著),该书将中国书法美学资料概括为本质论、本体论、结构论、风格轮、形神论和意境论六大部分,以提要的形式归纳出中国书法美学的纲领。2011年出版《批评的批评——走近书法经典》,是对现当代书法的批评和评介。2013年出版《美学与书法经典探寻》(乔何作序),从美学的高度来探寻书法的经典问题。2015年出版《书法的现代性与临习》(与乔何合著),探讨书法的现代性与临习的关系。发表论文数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