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岩松 张晗 舒鹏
2016年两会期间,农业一直都是万众瞩目的热点话题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薄弱环节是农业现代化。”在李克强总理的《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农业也是重中之重,提出要积极推进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
作为农作物中典型的经济作物,棉花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也是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农作物。因此,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良种补贴、棉花收购信贷、出疆棉移库费用财政补贴等方面的持续性支持政策,大力扶持行业发展。而作为我国著名的棉花遗传育种专家,喻树迅院士用三十余年的时间,始终坚持在棉花新品种培育的第一线,为我国棉花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开拓进取,不断创新
1953年11月出生于湖北麻城的喻树迅,1979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学位,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棉花学会理事长、农业部棉花生产专家顾问组首席专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棉花体系首席科学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际棉花基因组指导委员会遗传资源委员会主席等。
多年来,喻树迅始终坚持自己的惠农理念,他说:“作为农业科研工作者,就是要做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就是要为广大农民的最根本利益服务,培育优良的作物品种就是实现这两个目标的一条途径。”并用最前沿的科研探索实现了这两个目标。
在长期从事棉花短季棉遗传育种研究的过程中,喻树迅提出了我国短季棉区划和短季棉育种目标,主持或参加育成短季棉品种25个,缓解了我国粮棉争地矛盾,促进了棉花稳产高产;研究转基因技术,主持建立上、中、下游合作机制,培育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抗虫棉品种,基本控制了棉铃虫的暴发为害。
其中,针对上世纪80年代初,由于棉花生长时间长,我国北方只能种一季棉花,加上人多地少,粮棉争地矛盾日益突出的窘境,以及当时生产需求及黑山棉1号生育期长、不抗病等重大问题,在刁光中先生的带领下,喻树迅和大家一起进行短季棉育种攻关,相继选育出早熟性好,生育期较短,适合麦棉两熟的早熟新品种中棉所10号和中棉所14、16等,缓解了粮棉争地矛盾,掀起了黄河流域棉区耕作制度改革的高潮,成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麦(油)棉两熟栽培的主要短季棉品种,使我国短季棉抗病育种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到了90年代初,一场史无前例的棉铃虫灾害席卷全国棉田,国家棉花产业遭遇灭顶之灾。而一家跨国公司凭借着一种转基因抗虫棉材料,向我国漫天要价,并提出非常苛刻的条件。为了打破技术瓶颈,不再让我国棉农受制于人,喻树迅临危受命,肩负起了研究抗虫杂交棉新品种的历史重任。在他主持下,全国上中下游优势单位联手攻关,1998年培育出我国第一个国审抗虫杂交棉新品种,2002年培育出我国第一个双价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1999年,我国国产抗虫棉市场占有率仅为5%,2012年就高歌猛进到98%,彻底打破了国外抗虫棉垄断。
另外,喻树迅还主持培育了中早熟抗虫棉中棉所45,该品种生育期128天,为国家麦套棉区试对照品种。麦棉套种的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中棉所45、中棉所35选育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近年来,他又主持培育短季转基因抗虫棉品种6个。其中,中棉所50霜前皮棉比对照增产29.4%,为河南省早熟区试对照品种,目前,已成为冀鲁豫短季棉主推品种。
同样出于培育棉种的战略眼光,喻树迅带领中棉所作为牵头单位,自筹经费与美国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开展棉花全基因组测序。以“中棉所+北大+华大+美国农业部南方平原中心”的模式完成了2个二倍体及1个异源四倍体的棉花基因组测序。2012年8月,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二倍体棉花—雷蒙德氏棉全基因组遗传图谱绘制;2014年4月,亚洲棉(A基因组)全基因组测序组装已全部完成。研究的最终的目标是通过“大学+科研+政府+公司(推广)→棉农”的模式让棉农受惠,真正地通过协同创新助中国棉花的科技腾飞。从此,棉种选育从“大海捞针”变为“按图索骥”,为国家抢得先机。
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喻树迅院士通过牵头“973”计划项目,联合全国包括中科院、北京大学、西南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河南省农科院等单位协同创新,在国产转基因抗虫棉培育、棉花纤维发育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功将海岛棉优质基因片段转移到陆地棉中,大幅提高了陆地棉纤维品质,该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产业推广,利国利民
近年来,我国棉花生产总成本大幅上涨,其中,人工费用占到62.44%,物化成本占24.71%,两者高居不下,进一步提高生产能力的难度越来越大,给棉花可持续生产带来重大影响。
“守住70%的自给率”是喻树迅常提的“警戒线”。種棉劳动密集,近年来,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棉区植棉面积越来越小。但稳定的产棉结构离不开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的棉区。为了重拾种棉积极性,喻树迅一直奔走呼吁,并提出快乐植棉:棉花既要高产,达到“千斤棉”的目标;又要实现规模化、信息化、智能化、机械化、服务社会化,大幅降低植棉劳动强度。
在棉花新品种推广过程中,喻树迅非常关注新疆棉花的发展情况。他说,新疆是中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从2012年后新疆棉花总产量开始占据中国的半壁江山,目前新疆棉花价格平均每吨比国际市场高2000元左右,比印度、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分别高2400元左右。新疆棉花如何提高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论坛的焦点问题。
喻树迅说,棉花产业的发展是在与其他农作物的竞争中获得的。随着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加之国际市场的冲击,我国棉花的比较效益开始走下坡路,如果不走机械化之路,我国棉花产业将会持续衰退。这在内地老棉区表现很明显。目前,新疆棉花机械化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但主要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推行。喻树迅说,现在内地有棉纺企业对新疆机采棉质量有看法,认为杂质多且品质不高,这很正常。因为新疆发展机采棉也就是最近5年的事情,而美国、澳大利亚发展机采棉有100多年了。当前,新疆建立适合高产国情的新型机采棉技术体系迫在眉睫。科研人员要重点在两方面攻关:一是要在清花设备和技术上下功夫,降低杂质和对棉花品质的损害;二是要在新品种选育上下功夫,要选育高产、高品质和新品种,以降低机采损耗。
从棉花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整体考虑,喻树迅建议新疆棉花种植面积控制在3000万亩比较适合,从维护国家棉花安全战略考虑,新疆棉花发展最主要还是要持续提高单产水平。现在新疆棉花单产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6%,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这使新疆棉花近30年来成长为全国棉花产业的龙头大哥。但是,新疆棉花单产主要是靠增加种植密度来实现的,单产突破最重要的还应该是在新品种选育上,但在这方面,新疆最近10年来没有太大突破,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因此,必须组织人力运用生物技术等新技术进行攻关。
棉花收获的季节,喻树迅最忙。从东边海滨到西部棉田,从田间地头到前瞻规划都有可能把他请去。据说,棉花仅有3片真叶的时候,根深就接近1米。有这样深深的根,棉花才可以无惧盐碱干旱,枝繁花茂。
硕果累累,共说丰年
凭借着众多的科研成果和对棉花产业做出的贡献,喻树迅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部级奖8项,2010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主编、合著《中国短季棉育种学》等著作6部,发表论文137篇。1995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1995年“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997年农业部“神农计划”提名人,1998年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999年获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2006年获农业部首届中华农业英才奖,2009年获河南省中原学者称号,2014年获全国杰出技术人才称号,1998年他领导的课题组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博大的胸怀决定事业的规模,开阔的思路决定未来的出路,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为棉花事业奉献一生是他毕生的目标和追求。不论是在现在还是将来,喻树迅这个名字将永远和棉花育种科研与产业一起,成为中国棉花产业创新发展历程上的一个成功典范。而让喻树迅展现自己科技智慧的,正是他致力于的棉花育种技术与产业。这里,也记录下了这位农业科学家潜心数十年的奋斗与坚持、创新与开拓的厚重历程。这一厚重的科研轨迹成就了他事业发展的同时,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